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9 道试题
1 . 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材料一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
2022-02-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期末材料题专项练习—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10月,张勋等在上海发起孔教会。19132月,康有为创办《不忍》杂志,宣扬欲存中国,非赖孔教。10月,《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尊孔复古思潮为帝制复辟鸣锣开道。面对国家的颓倾之状,陈独秀从救亡的愿望出发,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和辛亥革命的流产进行深刻反思,认为广大国民脑筋不清,析理不明,对革命如同观对岸之火,熟视无睹,为根本原因。在陈独秀看来,救中国,建共和,赖以思想革命为先导,但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于是,他疾呼要创造出那“如初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的自觉奋斗的青年。……在这种思维路径下,《青年杂志》应运而生。

——摘编自丁小丽《<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按照胡适的观点,“民国六七年北京大学所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无论形式上如何五花八门,意义上只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郁达夫亦指出:“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思潮,即这种“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现”的思想表征。

——摘编自高力克《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

材料三:为加强工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一些通俗的工人刊物在五四运动后应运而生,如《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在创办工人刊物的同时,北京、上海等地的早期共产主义者还在工人中创办劳动补习学校,将其作为早期共产主义者与工人阶级联系的纽带。

——摘编自肖华平《试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年杂志》创办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倡导个人主义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和重大意义。
2022-02-1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华州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科技在中国大规模被引进和传播的开始。从1840年开始,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动地了解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作为制夷的工具加以引进。随着爱国救亡运动的深入,科学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推进,但由于清政府的压制,科学传播无法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戊戌变法以后,近代科学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传播,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如反映生物进化的进化论学说口号“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成为激励中国人变法图强的警句。而至民国时期,科学更是被用于为政治革命的合理性进行辩护。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主要有报刊媒介、科学社团、科学演讲等几种形式。新文化中的科学演讲甚至在大街上都随时随地地进行着。陈独秀、胡适、丁文江等人都是出色的演讲者。一些国外知名学者也应邀来华演讲,其中包括杜成和罗素。由于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传播的主体往往是一些有留洋背景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他们较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也要高于中国以往的科学传播者。科学传播的形式多样,传播对象范围之广,人数之多也是以往中国科学传播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一切都为科学精神的启蒙铺平了道路。

——摘编自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科学传播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传播的主要途径及其历史影响,并谈谈近代科学传播给我们的启示。
2021-03-1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一理学。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希望顺应世界潮流。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022-01-12更新 | 3983次组卷 | 34卷引用:浙江省2022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科技在中国大规模被引进和传播的开始。从1840年开始,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动地了解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作为制夷的工具加以引进。随着爱国救亡运动的深入,科学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推进,但由于清政府的压制,科学传播无法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戊戌变法以后,近代科学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传播,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如反映生物进化的进化论学说口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激励中国人变法图强的警句。而至民国时期,科学更是被用于为政治革命的合理性进行辩护。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主要有报刊媒介、科学社团、科学演讲等几种形式。新文化中的科学演讲甚至在大街上都随时随地地进行着。陈独秀、胡适、丁文江等人都是出色的演讲者。一些国外知名学者也应邀来华演讲,其中包括杜威和罗素。由于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传播的主体往往是一些有留洋背景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他们较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也要高于中国以往的科学传播者。科学传播的形式多样,传播对象范围之广,人数之多也是以往中国科学传播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一切都为科学精神的启蒙铺平了道路。

——摘编自张众、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科学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传播的主要途径及其历史影响,并谈谈近代科学传播给我们的启示。
2022-01-1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欧洲人来说,曾经存在过的古希腊和罗马是他们的幸运所在,文明之光正是来自于这些被废弃的文化瑰宝。在以意大利本族语创作的作品中,但丁不仅仅批评了中世纪教堂的愚蠢与腐败,还指出了其不应该压抑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达到完美顶峰的人的本性。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是“重新发现、解读和吸收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知识和价值观的精华”。文学家们充满活力地为思考辩护,提倡市民人文主义。在人文主义者看来,带着完美的肉身和思想超越到来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人文主义的目标是创造全面的人,这种人集合智力与体力上的优秀,有能力在几乎任何情况下做出高尚的事情。学者在古希腊和罗马的作品中寻找人文主义的光辉思想,然后表达对于被教堂所控制的社会生活的失望。……文学领域里的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明显地撼动了教皇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包曙光《文学作品阅读中不可忽视的背景因素: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为例》

材料二   胡适一直将“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他将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内涵丰富为检视传统和创造新质两方面,不仅包括文学运动和语言运动,还有整理国故、思想变革、新人生观、发展学术和科学研究等内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传统的批判、胡适“大胆假设”的怀疑思维、鲁迅批判吃人礼教,都带有“启蒙的色彩”。白话文运动也是“明白清楚的启蒙精神的流露”,它没有深奥的哲学和形上学的思辨,“有破坏而无建设,有现实而无理想,有清浅的理智而无浓厚的情感,唯物,功利,甚而势利”。它是移植的文化运动,是未能得到自然发育的民族主义运动,其文化精神已渐见结束。

——摘编自王本朝《“文艺复兴”与“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身份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在文艺建设方面的基本主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的文艺建设主张相比,近代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2-02-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数据库的应用,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宣传维新思想,这起到了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

材料二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

历史事件提及次数
新文化运动44
五四运动45
辛亥革命47
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87
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
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
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448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思想起到的“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
(3)基于以上分析,谈谈数据库应用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新突破。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对于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愈加自觉与深刻。在这种文明互动之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人在内的政治、文化精英人士纷纷构建自己新的互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观。其实中国的文化出路就只有一条。用鲁迅的话说,这样一种文化出路的特点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摘编自魏光奇《在文明互动中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文化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文化出路”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1-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带来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沙龙兴起于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当时指的是装扮艺术品的房间。16世纪末传入法国,最初指的是卢佛尔宫的画廊,后逐渐演变为聊天、玩纸牌和谈论文学与艺术的一种场所。17世纪初,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沙龙开始出现,这就是德.朗布依埃夫人的蓝色沙龙。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沙龙的话题由文学艺术转变为政治性的话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罗兰夫人的沙龙,这个沙龙被誉为“吉伦特派的灵魂”。18世纪时,沙龙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兴起了众多各式各样的沙龙,遍布巴黎的各个角落,诸如乔芙林夫人的哲学沙龙、莱斯比纳丝小姐的百科全书派沙龙以及内克夫人的政治沙龙等。沙龙已经成为了一股重要的推动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的新力量。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时,沙龙走向衰落。

——摘编自李国强《启蒙时代:法国沙龙的作用》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北平一批有留洋经历的知识分子圈是最早流行中国式沙龙的起源地。梁思成与林徽因家的“星期六聚会”,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沙龙,此沙龙聚集了一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精英人士,所涉及的话题既有社会广度,又有学术理论深度。同样闻名的还有朱光潜家的读诗会,此沙龙主要涉及文学领域,它对我国30年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与此同时,还有一班生于国难忧患,经历了西方文化浸染的知识分子怀揣着民族理想,以一种属于他们的方式,试图通过模仿建立一种文化模式,用以大众的文艺普及与教育,从而达到提高社会整体文艺素质的目的,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曾朴的真善美书店和邵洵美的金屋书店。

——摘编自曹丹丹《法国沙龙文化在中国的引入与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沙龙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龙文化在近代中国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法两国沙龙文化的共同作用。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