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认为大学是培养硕学闳才的场所,教育应该是为受教育者本体着想的,要立于国民的位置。蔡元培先生革新北大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改变学生的观念。 教育学生在求学时要抱定宗旨,不将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大学不是养成入仕致富资格和贩卖知识的场所,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而要求学生得真学问。致力于将学子培养成为具有高深学问的研究者和改造社会的中坚人物。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对于人之个性培养的作用,并以养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来概括教育培养的功能。

——摘引自孔祥光《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高校迁往大后方坚持办学。然而,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华北联大却挺进到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坚持办学,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当时,华北联大学生生源的来源十分广泛,他们的政治素质、家庭出身、文化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华北联大十分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学校设立了政治指导处,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院系设立政治指导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这些课程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革命史新民主主义论解放区建设等专题报告,比重约占全部课程的20%。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消除旧中国的教育和生活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政治品格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摘编自王大广《华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历史贡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历史背景,概括蔡元培北大办学的核心理念。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北联合大学的办学方针与蔡元培北大办学方针的不同之处。据此分析中国共产党创办华北联合大学的历史意义。
2 . 古代东西方在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下创造了不同的文化。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出现交流与融合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贱轻重皆有所称者也。

——《荀子·王制》

材料二   古希腊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构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精髓。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并且认为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面——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

——张树光、许松慧:《西方文明的摇篮一一古希腊罗马文化》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儒学与古希腊文化的差异。

材料三   在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调和论中,他经历了从以借鉴西方为重,到以中国固有文化为主的变化。这一变化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恶果所导致,同时也与西方的学说、主义在中国实践频遭挫折密不可分。——陈同《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杜亚泉》材料四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而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

——周月峰《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杜亚泉卷》


(2)依据材料三,分析杜亚泉形成中西文化调和思想的原因。材料四中杜亚泉认为“吾国固有之文明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
(3)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2021-05-1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1842年订立的《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当时的人对于其中的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前清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所以他们洋洋得意,以为是他们的外交成功。总而言之,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在1865年首先提出要开办电报事业,但直到14年后,朝廷才准许李鸿章设立电报。电报之利非常直接,显而易见,根本不需要统治者“高瞻远瞩”即能明白。但知此“直观”之利清政府都看不清,一个“电报”都办的知此困难曲折,诸如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事,其“好处”非常间接隐晦、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清政府更不可能积极主动进行。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

1880年岁末,刘铭传于奉诏入京之际力请修建铁路,李鸿章本同此心,倾力赞助。但更多的人却“群相哗骇”,认为此议“只欲破坏祖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而朝野之议论更易为人接受的是因铁路而致“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这种观念虽不可论证,却比能够论证的东西更合乎社会心理。在落后的社会里,它能因为落后而成为力量,足以同风驰电掣的蒸汽机车相抗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以“近代的艰难转型”为主题,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符合主题,史论结合,表述条理。)
2021-05-16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历史记录电视剧《觉醒年代》里毛泽东问陈独秀、李大钊:“先生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是落后的传统文化吗?”陈独秀:“当然不是”。毛泽东又问“那先生为什么要大力批判传统文化?”陈独秀说:“因为有的人把传统文化当作治国救国的指导思想”。他们的谈论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有利于反思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B.为科学理论的到来开辟新天地
C.培养具有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新青年D.探寻救国救民的民主革命道路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孔于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6 . 人类文明的成长往往呈现世界性的特点。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内悬挂着一副清末民初一位学者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这说明他认同的观点是
A.新旧文明与东西文明都是一成不变的
B.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
C.新旧文明与东西文明都是完全一样的
D.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与冲突
7 . 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变异,思想文化异彩纷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人记载:“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逐末之人尚少,今……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随着商业繁荣,一些进步人士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学者余英时认为,名士群起为商人作传、写墓志铭,当数明代新现象。王守仁在《节庵方公墓表》(墓主弃儒经商)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此文被余英时誉为“新儒家社会思想史上一篇划时代的文献”。

材料二     昆曲最辉煌的时期,就是从晚明到乾隆。江南文人雅士因富裕而有了闲情逸致,追求审美品位精致化,投身戏曲创作,浸润在柔靡艺术境界之中。汤显祖所学的思想主脉,是赤子良知、解缆放帆等。“解缆放帆”就是把束缚思想的船缆解开,把帆升起来,让良知翱翔。小说戏曲的蓬勃写作与戏曲表演的兴盛,与阳明学派心性自主想法的普及民间,关系十分密切。

--摘编自郑培凯《晚明文化与昆曲盛世》

材料三     就儒家观点而言,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五伦”,传统顺序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别、长幼之序和朋友之信。然明《山水情传》论道:“话说人生夫妇一伦,乃是五伦中第一件。”《放言》提出:“故朋友者,五伦之纲也。”毋庸置疑,明末是第一次大规模批评儒家伦理的时代,它与“五四”新文化关系颇密,并成为其文化源头。尽管明末、近代、“五四”的时代背景和外部环境各有差异,但是批判儒家传统伦理的精神无疑归趋一致。

-摘自陈宝良《明末儒家伦理的困境及其新动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明代“六七分去农”“逐末”的原因。从“四民”的角度,概括余英时赞誉《节庵方公墓表》的理由。
(2)写出材料二中著名戏剧家的一部昆曲作品。根据材料二,简析晚明昆曲蓬勃发展的原因。
(3)明代儒学仍居正统地位,但也受到一定冲击。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①说明儒学的正统地位在平遥古城的城墙设计与建筑布局中的体现。②概括材料三儒家伦理的“新动向”,简述“五四”时代陈独秀如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
2021-05-11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20210719-002【2021】【高三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给每一个人以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权利,一切已有的价值规范和秩序将被重新估价和重新建构。这确乎是西方社会转向现代建构起“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的基本出发点。使人们有可能逐步意识、认同、接受乃至维护和坚持诸如自由与平等、人权与人道,个人与社会、自然法与国家民主(法制)政治……等全新的“现代性”政治和“现代性”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启蒙的道德意义在于摆脱中世纪神学的信仰伦理传统,在于创造和建立一种新的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秩序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体系。

——摘编自万俊人《西方“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之建立论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子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1)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价值观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文化运动价值观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现代价值观建立的共同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说:“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次数时间意义
第一次从戊戌变法到清末预备立宪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之“偶像”开始走向“黄昏”,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第二次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之“偶像”彻底走向“黄昏”,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第三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如果说第二次浪潮注重对“质料”的改造,那么第三次浪潮就是在“质料”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形式”
第四次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已经由过去改革开放之初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王跃《中国现代性的四次浪潮——从“人的发现”到“以人民为中心”》


结合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相关知识,提取材料中的两条信息对梁启超的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提到,“初期《新青年》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思想武器,大张旗鼓地宣传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也就必须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和旧文化……他们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来拯救中国。”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B.共和政体面临帝制复辟危机
C.利用西方民主思想推翻清政府D.西方启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