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蔡元培认为办大学要“仿世界各大学通例”, “取兼容并包主义”;在学术上“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在课程设置上融合中西,择善而从;在教师聘任上,以学诣为主要标准,广纳优秀学者。蔡元培的这一主张
A.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B.使民主科学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客观上导致了封建复古逆流的发展
D.有利于自由开放思想的培植
2021-11-01更新 | 462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陈独秀指出,“政党政治的缺点日益暴露,已沦落为高效率的夺权工具”,“自一九一六年始,世界政象,少数优秀政党政治,进而为多数优秀国民政治”。据此推知,陈独秀
A.要求改变新文化运动方向B.推崇国民参政的民主政治
C.反对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D.认为政党政治背离了时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从明清之际到近代,中国出现了两次“思想启蒙”思潮,对儒学的发展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在民族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下展开的。当时所有中国知识精英几乎有一个共识:“救亡的唯一途径就是启蒙”,而这个启蒙又是(西方)外来的,不是源自本身,这就导致了没有任何实现可能的极端偏执的“西化论”。……把矛头指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也正因为如此,类似于“孝道”“礼教”“男权”“纲常”“名教”等儒家所崇尚的核心价值,就成为五四时启蒙思想家们激烈批判的主要目标。

——李宁宁《启蒙语境中儒学的命运与现代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主要内容及进步意义。
(2)写出材料二中“中国的启蒙运动”所指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五四时“启蒙思想家们”激烈批判儒家思想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前后两次“思想启蒙”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4 . 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指出:“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材料三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请回答:
(1)分别列举这一时代“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的思想家(或宗教领袖)及其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关于西方文明“文化接力”观点的?说明理由。
5 .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创造性地提出新青年应有的六大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青年精神”的提出
A.批判了传统文化的糟粕B.回应了变革思想的时代要求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D.激发了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6 . 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刊文介绍了成汤灭夏桀,武王灭商纣,周公、召公实行十四年共和的故事,指出周召共和“仿佛和西洋人所说的贵族共和政体相同”,并把它描绘成一个“国内太平,家家富足,人人有道”“中国空前绝后的太平世界”。陈独秀此举意在
A.反专制宣传民主革命思想B.高举民主大旗批判传统文化
C.提倡文学革命力推白话文D.强调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7 . 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革命的成功实践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中华民族的逐渐觉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胡适曾回忆说:“(五四前后)我们不但对人类的爱情、婚姻等问题有过很多讨论,也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也都有过讨论,青年们的理想从过去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变成一夫一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小家庭,此所谓家庭革命”。这可以用来说明
A.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民主共和的真正实现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C.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D.摒弃封建伦理道德已成为社会共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2021-09-12更新 | 5104次组卷 | 38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陈独秀主张国民应“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李大钊主张“介在我与世界中间的家园、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障碍,生活的烦累,应该逐步废除”。鲁迅主张“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科学B.批判伦理纲常C.呼吁人的解放D.倡导阶级革命
2021-09-12更新 | 791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兴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