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史料大数据统计拓宽了历史研究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

卷数正面评价中性评价负面评价合计
1915.91918.685633151
1918.71921.422412558407
1921.51926.795180703978

——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材料二

时间报刊总数发表社会主义内容的报刊
1918年以前26030
19181922280220

——据杨奎松、董士伟《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统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史料大数据统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民主革命家、政治家。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他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而立之年他“浩然弃官归里”,成为家乡一所新式学堂的校长,这是其从事近代教育、实践教育救国理想的发端。他认为“改良社会,首在教育”,“是故教者无不以护国为宗旨者也”,“普及教育之着手问题,在推广小学;推广小学之先决问题,在培植教员;培植教员之唯一问题,在兴办师范学校”;他呼吁建立统一教育体制,推进府县不同层次教育学堂设立,在府设立高级、中级学堂,在县设立初级学堂。1902年,他创立爱国女学,倡导女子德智体综合发展。1917—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蓄”,这不仅给北京大学带来了革新性的变化,也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风气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孔祥光《蔡元培早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的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教育主张产生的影响。
2021-05-17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学科网2020-2021学年高三大联考-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广东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新青年》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批判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儒家文化的文章,还大力提倡国语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思想观念非常激进,遭到了批守旧知识分子的攻击。陈独秀的回应是
A.扛起文学语言改革的大旗B.大力宣扬达尔文进化论
C.强调个体人权意识的觉醒D.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20-21高三下·湖南长沙·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作人是第一个把新村主义思想介绍到中国的人。19193月,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介绍新村主义的第一篇文章——《日本的新村》,认为“新村运动主张泛劳动提倡协力的共同生活,一方面尽了对于人类的义务,一方面也尽各人对于个人自己的义务;赞美协力,又赞美个性。”19197月,到日本九州的新村进行了参观,感受新村的生活。191911月,在天津做了题为《新村的精神》的讲演。19206月,又在北京进行了题为《新村的理想与实际》的讲演。在这些讲演中,周作人多次强调新村的理想就是正当的人的生活。新村主义没有也不可能在中国真正实现,但作为一种在当时具有某种进步意义的思想流派其影响是不能低估的。新村主义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构想,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村主义的破产更加使他们追求真理,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最终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摘编自魏法谱《周作人与五四时期的新村主义思潮》


(1)根据材料,概括周作人在中国传播新村主义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周作人的新村主义思想。
2021-04-15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广东卷)02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世纪末,《无锡白话报》刊发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一文,文章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普及白话的重要意义;1904年,革命家秋瑾在《演讲的好处》一文中提到,“开化人的知识,非演讲不可”“不要钱,听的人必多”。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A.高度认可维新思想B.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
C.目光投向平民阶层D.思想倾向马克思主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声援地,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五四运动的爆发地、中心地在北京,但追根朔源,这一运动的兴起,无论是思想酝酿,人才准备,都与上海有重要的关系……经过五四,再到大革命以后,“红潮”不仅已成为上海多元文化中无法忽视的存在,而且已经开始在全国呈现出燎原之势。

——摘引自熊月之、周武《五四与上海》

材料二   20世纪整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重点主要在广东福建沿海布局,推动了以深圳为代表的区域开发。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局势中产生了不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因素。处在战略转折关头的中国,将突破口敲定为浦东的开发、开放……邓小平关于浦东的开发、开放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谋划的,发挥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带动我国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腾飞。

——摘编自李正图《浦东开发开放模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思想酝酿”与上海的关系。在思想文化方面,五四运动为上海留下了哪些红色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并指出浦东开发、开放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
2021-03-05更新 | 181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陈独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此言论反映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提倡思想启蒙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主张国共合作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与同时代大多数的年轻知识分子一样,陈独秀刚开始倾心于康梁的变法维新主张。但在赴日留学接触了大量新思潮后,面对国内封建复古思想泛滥、袁世凯称帝的社会现实,他决定办一个“思想革命”的刊物,“革中国人思想的命”,于是《青年杂志》诞生了。据此可知,陈独秀
A.以维新思想为革命思想B.在思想上推动革命发展
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D.积极倡导民主科学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