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中西方文化既有内在的共通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与柏拉图在政治总目标上都是试图以贤人政治之实行德治的方式,巩固│贵族统治,创立等级有序的社会,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塔型的等级社会中,处于塔尖的统治者的人选问题,是孔子和柏拉图关注的重点。孔子把统治者("圣王")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教化民众,看作为政的首要条件,认为只有圣人才可以成为真正的王。……而柏拉图虽不否认统治者应具有道德,但却主张"哲学王"应具有最高理念,以是否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统治民众的首要条件。

——摘编自刘丹忱《孔子与柏拉图治国思想之比较互鉴》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追求器物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转向了追求文化现代化和的现代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文艺复兴也开启了欧洲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文艺复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价值,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从而深刻影响了人们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因此,从历史意义上讲,二者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摘编自王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异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述孔子与柏拉图政治理想的异同,并说明出现差异的实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2 . 陈旭麓认为,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忠、孝、节)旧政治(特权人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中国戏)旧宗教(鬼神)。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六卷一号(19191月)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以西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和科学思想为武器,反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向国人灌输人权思想,号召青年要有自由自主的人格,引起了思想界的大震荡。……虽然它所影响的主要是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社会下层民众受到的影响有限,在中西文化问题上还存在某些形式主义的偏向,但其开启思想解放闸门之功是巨大的。

——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对旧传统的批判是必要的,但要从根本上改变专制政治对民众的束缚,关键的问题还是要提高民众的素质,使之真正自觉,有能力成为民主国家的主人。……然而,新文化运动对民众的政治启蒙也是不够的。就对民主认识而言,当时的启蒙者都是不足的。胡适认为,陈独秀对“民主”的定义不甚了了。其实,胡适对“民主”又何尝有深入的理解。……民众对于民主观念认识的不足,使“民主”只是一个神圣的招牌。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文化运动为例,谈谈你对陈旭麓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280字左右)
3 . 季羡林说:没有文化交流,就没有文化发展。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谁都挡不住。阅读材料:

材料一   “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创新、引进就是“化”。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有关文化的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

材料二   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我们中国不但能够拿来,也能够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儒家的理性精神和人道原则,无神论和“人性本善”的思想,都被启蒙思想家用来作为同基督教神学作斗争的武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西方的有些学者已经看出西方文化衰落的端倪,在今天,它已逐渐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样子,大有难以为继之势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前期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具体表现及实践活动。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送到外国去”的具体内容及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文化衰落的端倪”显现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化”、“东化”的认识。
2020-07-1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4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始终伴随着古今、中西之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赛先生”不再仅仅是某种科学知识,也不仅仅是某种科学方法论,而是一种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陈独秀在《青年》发刊词中说,“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也不仅仅是政体变革的目标,而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一种理想模式。人们应当用这种最高的伦理精神代替原有文化体系中的纲常精神,也即以所谓的新道德代替原来的旧道德,以此摆脱“蒙昧时代。”

——段培君《五四新文化的历史建构》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之后,既是由前此七十多年的历史呼啸而来,又是对这段曲折历史的深刻反思。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整体性理性批判。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新文化运动之前,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对于“民主”或“科学”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核心诉求。据材料一,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认识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有观点认为它“全盘性反传统”,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谈谈论证新文化运动是否“全盘性反传统”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3)“古今、中西之争”严重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据材料二,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解决“古今、中西之争”方面的基本经验。
2020-08-0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18-19高一下·江苏南通·期末
5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表现?
(3)据材料三,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谈谈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2019-11-01更新 | 12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历史试题(选修)
6 . 思想家严复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颠覆性的嬗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中体西用”观最彻底和最有说服力的批判,是“西学第一人”严复。严复的批判开始集中在对中学的批判上,因为捍卫中学的神圣性是“中体西用”观提出的根本原因。另外,与行动上温和、思想上激进的严复相反,在行动上激进、思想上温和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虽然在行动上突破“体用”的约束,主张实行根本制度的变革,但在理论上未能摆脱传统的束缚,或为改制而托古(康有为),或为提倡西学而力主“西学中源”(梁启超),或为冲决罗网而称颂孔教“仁学”(谭嗣同)。严复对中学的批判,是运用达尔文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学等先进理论对中国文化中的错误和局限性进行剖析,并结合中西方文化对比来进行的。

——王岗峰《严复对中体西用观的批判》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欧洲)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严复和其他维新派批判“中体西用”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批判“中体西用”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态度及其原因。结合新文化运动,指出这种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思想潮流及其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
2019-02-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不断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史都是从中国肇始,而且长期遥遥领先。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政治的赞美,表示了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而把一个具有崇高理性、合于道德的政治制度作为理想目标。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革命与改良两派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卢梭、孟德斯鸠等英雄形象,成为两派人汲取思想和战斗激情的共同来源。自维新运动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怀忧国忧时之思,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而后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产生了中华民国。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

——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伏尔泰认为“中国科技遥遥领先”,试举两例科技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推崇中国文明对欧洲思想和政治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革命与改良两派”所汲取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主要政治学说。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运动在思想领域“承担时代使命”发挥的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利用西方现代文化”的主要思想。分析新文化运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学与西学碰撞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