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开放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或多个图片,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将“大同”社会视作一个逝去的理想型社会。《礼记·礼运》如此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孙中山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下面是1924年孙中山发表的有关民生主义的言论:

行这种方法,就是用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行这种税法,就可以令国家的财源多是直接由资本家而来。资本家的入息极多,国家直接征税,所谓多取之而不为虐。从前的旧税法只是钱粮和关税两种,行那种税法,就是国家的财源完全取之于一般贫民,资本家对于国家只享权利、毫不尽义务,那是很不公平的。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

材料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更加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摘编自姜辉《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则和现实途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儒家提倡的“大同”社会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理由,并分析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以来“共同富裕”思想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邓小平曾指出,在新时期的统一战线中,我们不否认统一战线中有一部分人不同意社会主义,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但只要他爱国,我们就团结他。这反映出新时期统一战线有利于
A.充分发扬民主B.加强民主监督C.转移社会矛盾D.淡化政党政治
4 . 一句谚语与一个时代“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一国两制,祖国统一
2022-04-2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这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根本任务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大力推进改革开放
C.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D.纠正“左”的错误
2022-04-16更新 | 37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61年初,邓小平在会见南非共产党代表团时指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自己提出政策、方针和路线。”其意在
A.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B.坚定改革开放信念永不动摇
C.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阐述理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022-04-10更新 | 25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985年,邓小平会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
A.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B.主张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阐明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再次涌现出了“下海”热潮,当年辞官下海者达12万人,甚至《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要发财,忙起来》的文章。这一“热潮”
A.表明改革由农村转向了城市B.印证了思想解放的巨大推力
C.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推动了个体工商业的合法化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国到清末,中国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集团内曾发生过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商鞅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斗争,使秦国“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但最后惨遭车裂而死。宋神宗即位后,鉴于宋王朝“因循不改,弊坏日甚”,“尤欲更新”,便起用改革家王安石实行变法。但在新法推行过程中,他不是从政治体制上革除“三冗”的病疾,反而应经济改革之急,制置三司条例司,使原来的行政机构更加庞大,同时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神宗便屡屡动摇,致使王安石处境艰难,最终在新法逐一被罢除中忧郁死去。明代张居正首先整顿吏治,行考成法,提高了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在此基础上才推行“一条鞭法”,使危亡的明王朝一度振兴,但他死后,不仅新政被废,而且落了个被抄家的下场。

——摘编自潘日波《中国古代改革成败得失论》

材料二   与戊戌变法相比,1901~1911年的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温和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原教旨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留学生到破落的塾师,从农民、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纷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彼此针锋相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

——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渐进式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恰当的方式。我国相继开放了多个沿海城市和边境地区,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密切关注世界的信息,了解最新动态,推动我国国内政策的调整。

——摘编自谢丽伟《浅谈我国改革开放经验和不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改革败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与戊戌变法相比清末新政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改革开放后的前30年,我国经历了三次大讨论:1978年前后的要“两个凡是”还是“改革开放”,1992年前后的要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1997年前后的私营经济是祸水还是活水。这些讨论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B.结束了社会思想混乱的局面
C.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D.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
2021-10-26更新 | 615次组卷 | 14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