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成果就是……解决了在一个人口众多、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开展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坚持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

——付丽、冯广通《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轨迹》

材料二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的理论成果及其主要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示讲话内容的题目、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
2 . 建立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一直是人类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取得很大发展。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

——夏学銮《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及特征》


(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其政治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是哪场运动中出现的思想?与材料一相比,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什么思想?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据所学知识指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后,孙中山先生思想还有发展,表现为什么?该思想与中共当时期的主张相比,相同点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哪些理论?近20年来,它在经济方面最大的创举是什么?
2020-03-1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孙中山文集》

材料二   国庆庆典游行中的标语方阵


材料三   毛泽东以实践证明,人民一旦被动员起来,其力量无穷而且战无不胜。因此,人民成为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邓小平把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先行者的成功是最好的鼓舞。人们只模仿成功者,无数人立即模仿,最终形成改革的洪流,就像当年的革命洪流一样势不可挡,温州人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中国成功的一个缩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2)材料二中的方阵图体现的两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成果分别侧重解决什么问题?两者有何内在的联系?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能够成功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

第一大突破,从1978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

第二大突破,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就是借从上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

第三大突破,从中共十七大开始,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转什么轨呢?就是要从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以总量倍增为目的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变到……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摘自李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三大历史性突破》


(1)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松绑发展”,我国在农村、城市分别实行了什么改革措施?
(2)为了“借力发展”,本世纪初我国加入了哪一个国际组织?有什么重要意义?
(3)为指导“转轨发展”,在中共十七大、十九大上形成了哪两大重要理论成果?
5 . 社会主义逐步成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于是近世所谓社会主义者出而代之。……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20世纪也明矣。”1920年,他又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斑而就”。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驳斥梁启超的观点,坚决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指出唯一出路是用暴力手段。经历这次论战之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逐步统一,不久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孙中山则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

——摘编自李喜所《梁启超新传》等

材料二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梁启超是将社会主义术语引入中国的第一人。②从孙中山到邓小平,先进的中国人都探讨过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据周永学《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与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焦点。
(2)根据材料二选择一种认识,并联系材料一说明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研究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并指出其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相同之处。】
2020-02-1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的思想理论在不同时期起了关键的指导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内容是哪一革命政党的纲领?这一纲领后来被孙中山阐释为什么主义?

材料二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节选自人民版教材

(2)材料二阐述的是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理论内容,这条革命道路通俗的表述是什么?依据材料归纳出这条革命道路的三个基本内容。

材料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节选自人民教育版教材

(3)材料三表述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通常又称为什么?这一理论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2020-02-0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普通高中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图1                                        图2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1)材料一图1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据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
(2)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重大理论的发展过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发展的共同特点。
2019-12-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将苏共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而且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党史知识大讲堂》:延安整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共哪一次重要会议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的体系以哪两个重大事件为标志?从材料四中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关系。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纲领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019-12-1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邢台市南和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实验班)历史试题
10 . 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而奋斗的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其卓著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强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大总统誓词

材料二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为之奋斗的革命目标。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说明材料三中的观点在中共十四大得到怎样的创新?邓小平理论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会议上?
2019-12-1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