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6 道试题
1 . 习近平指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认识和思考,要把“老祖宗”的话说对,把“新话”说好。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我们要照搬老祖宗的话来治理国家B.对社会主义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和发展
C.对待社会主义理论要分时段区别对待D.对社会主义理论无论新旧都要严格执行
2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
①是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制度保证
②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总和
③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重大成果
④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现在中国人都在谈论中国梦、描绘中国梦,正向着中国梦奋力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流淌,来到19世纪。中国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才发现“天下”变成了“世界”,舢板对着火轮,白蜡杆子迎着洋枪,大清国周遭遍是虎狼之师。一败再败后,才有收拾旧山河的民族复兴梦,引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流泪、流汗、流……所以,中国人不惮以矫枉过正的姿态否定传统、学习西方。万水千山征程,一茬一茬赶路。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

材料二   时间流淌,新中国的一个多甲子,伴随着梦想一步步夯实。前三十年艰辛的探索,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有过跌倒,有过起伏,有过意气风发,有过尘土满面,但大国的气象就在这探索里走出来,复兴的气概就在这跋涉里走出来。到今天,回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眼前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接近,脚下的方位已经越来越清晰。

——以上均节选杨凯《中国梦的方位》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最早“醒来”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派”“改良派”学习西方的实践活动。请举出一个“中国人不惮以矫枉过正的姿态否定传统”的典型事例。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使“民族复兴梦”牢靠起来的?
(4)根据材料二在“前三十年艰辛的探索”中,毛泽东做出了哪些理论贡献?说明“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取得成功的理论因素。
4 .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出现了许多为了抗震救灾不怕牺牲的英雄模范,如冒险空降侦察地震灾情的15位勇士,失去10位亲人仍坚持抗震救灾的女民警蒋敏,这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个方面
A.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无论是夏代发端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还是商的当于民监,无论是西周的天命来自于民众的意志,还是孔子的仁者,人也,或是孟子的仁者爱人等等,都说明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是在中国古代国家保留了原始氏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样,中国古代独有的社会结构,即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结成的五伦关系,社会被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笼罩,保持着一种天然的亲亲尊尊的宗法联系.

——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已经发现了,中国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所以他吸收了全世界最新的思想理念、知识,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东西.如«论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它就包含了均富、以民为本的思想.孙中山先生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处处体现在三民主义中,如民族、民权、民生都是以民为本.而且,孙中山先生考虑新建国家,名称不叫共和国,叫做民国,这里还是以民为本.

——黄明同《三民主义中的民本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

材料三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转型以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实现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等言论均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话语转向.

——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倡导“民本”思想的目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依据。
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其中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的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 . 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口号。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依法治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跃进万岁            
一带一路中国梦   一边倒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备战、备荒、为人民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科学发展观               一条线,一大片人民公社好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材料中选取同一时期或按照时间顺序提取同一主题的口号(3-5个),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口号提取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材料二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2020-04-11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三)历史试题
9 . 中共十八大文件:“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共同点是
A.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B.中国向何处发展
C.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
D.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016-11-27更新 | 693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6届高三人民版高考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8历史卷
10 . 长株潭一体化的设想已有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有人提议建立“毛泽东城”,改革开放后积极推行一体化建设,倡导“融城”,“十七大”后,最终被国家确立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试验区。“两型社会”的理念突出体现了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的发展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