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元九,我国著名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陆元九成为赴美第一批公费留学生,被分配进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毕业后,获得仪器学专业的科学博士学位,白于中美关系恶化,未能立即回到中国而滞留海外。直到1955年,中美达成了协议,用战争中的美国俘虏换取中国留学人员回国。1956年,经过一系列波折后,陆元九转道日本,途经菲律宾,冲破重重险阻最终返回国内。1965年,陆元九主持组建了中科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主持开展了中国单自由度液浮陀螺、液浮摆式加速度表和液浮陀螺稳定平台的研制。1978年后,陆元九积极参加航天型号方案的论证工作,根据中国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的技术基础对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方案的论证进行了指导。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建所初期,陆元九组织了科研人员的专业技术学习和外语学习,并亲自讲授英语和专业课程。陆元九为我国航天事业奉献了一辈子,并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人造卫星控制研究和惯性技术领域都取得重大突破,培养了一大批航天领军人才。

——摘编自肖欢欢《广州日报》


(1)根据材料,说明陆元九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元九身上具有哪些可贵品质。
2022-04-12更新 | 6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顶尖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尖子生联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易·系辞上》曰"天垂象,见吉凶",所以"自古有国家者,未有不致谨于斯者也"。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国家财赋的根本。历代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敬授民时",也是出于对全国农业生产实施宏观控制以维护封建国家利益的考虑。天文学家们在密切观察种种天象变化的同时,又密切注视着年成的丰歉、灾疫的起落、社会的治乱以及人世的沉浮。连续、丰富的天象记录,只是探寻天人之间联系奥秘的资料。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958517日,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造卫星"的宏伟设想。同年8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二五科学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报告》中指出;"发射人造卫星,将使尖端科学技术装备加速前进,开辟新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领域。"19655月,周恩来强调只要"651"工程(人造卫星研制发射)需要的,全国的人、财、物,不管是哪个地方、哪个单位的,一律放行,全面绿灯。

——摘编自郭兆炜《东方红一号∶开天辟地启新元》

材料三   199911月到200212月,我国先后四次成功发射"神舟"系列无人飞船。2003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10月,"神舟六号"载人飞行获得成功。2007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我国独立地全面掌握了绕月飞行技术,进入了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天文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航天事业兴起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国防工业成为重工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和重视知识分子的问题日益凸显,新中国成立五年内,从海外归国的科学家等高级知识分子多达1536人。周恩来指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世界科学在最近二三十年中,有了特别巨大和迅速的进步,这些进步把我们抛在科学发展的后面很远”“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技术。在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下,中央集中来自海内外的中国科学家共同制订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的集体攻关,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起步的。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卷三》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中国通讯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的跨越发展,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国防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在引领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2022-03-19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普朗克(18581947)十分具有音乐天赋,曾为多首歌曲作曲,但他在大学选择专业时,决定学习物理。他的物理老师曾劝他不要学习物理,认为"这门科学中的一切都已经被研究了",这也是当时许多物理学家所坚持的观点,但普朗克说∶"我只希望理解已经存在的物理学基础,或许能将其加深。"普朗克中年以后家庭遇到了不幸,1909年,妻子去世,后来大儿子死于凡尔登战役,二儿子因参与暗杀希特勒未遂而被纳粹杀害,然而普朗克仍以顽强的毅力潜心研究物理学。他发现了普朗克辐射定律,提出能量子假设,为量子理论奠基,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纳粹政权统治下,他反对种族灭绝政策,并坚持留在德国尽力保护各国科学家。

——摘编自冯士超《世界科技发展史话》

材料二   邓稼先(19241986)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便投身到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中。他认为只有学习更先进的知识和本领才能报效祖国,于1947 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学习,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一年多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被称为"娃娃博士"。美国政府打算用优越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留住他,但被邓稼先婉言谢绝了,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回到祖国,并隐姓埋名,在茫茫戈壁数年如一日从事核武器研究,他的团队攻坚克难、费尽心血,使新中国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弹、氢弹,被授予"两弹元勋"。

——摘编自杨振宁《邓稼先》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普朗克和邓稼先科技研究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普朗克和邓稼先科技成就的影响。
2022-03-17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禾下乘凉梦——《典籍里的中国》徐光启与袁隆平跨越时空的对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年),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在其多方面的贡献中,有关农学成就最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汇集在其集几十年心血结晶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中。《农政全书》共60卷,分12部分,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和技术知识等,应有尽有。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验,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亲身实验的成果。尤为突出的是,《农政全书》中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如《水利部》编进了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投合译的《泰西水法》,专门介绍17世纪初西方水力学原理和新式提水工具。该书还反映了徐光启重视实践及人定胜天的思想。他批判了以往保守的“风土论”,认为只要钻研耕作技术,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就能打破风土界限,北方可以种水稻,薄地可种棉花。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二   袁隆平(19302021年),江西德安人。袁隆平选择农业报国,源自他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袁隆平不怕辛苦、淡泊名利,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自主创新之路。袁隆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科学人才,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他30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改编自周勉、袁汝婷《一颗稻谷里的爱国情怀——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
2022-03-06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 江西省赣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政府沿用隋朝的粮仓,并在洛阳附近营建大型国家粮仓。其中含嘉仓规模最大,粮窖总数400个左右。第160号粮窖还保存有一窖已炭化的谷子,约50万斤。仓窖所储粮食主要是从华北地区运来的租栗和江南地区运来的租糙米。仓城设有专门管理机构,并有驻军守护。地下储粮采用低温密封的科学原理。


——摘编自《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王恺考古文集》等

材料二   袁隆平(1930-2021年),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世纪60年代,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袁隆平却说:“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于是,他通过一点一点地观察、寻找、研究,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几十年来,他带领团队一次次刷新杂交稻亩产量。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80年代以来,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造福全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的梦想,也是全中国人的梦想。袁隆平用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之崛起与创造,也是全世界、全人类之福。

——摘编自吴双江《袁隆平:初心依旧,梦想不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前期国家粮仓分布的特点并概括当时国家粮仓得以大规模兴建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隆平研究推广杂交水稻的意义并概括袁隆平的作为体现的时代精神。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间40110001001150015011840
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70%58%29%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洛克开启了现代科技文明。他的“经验主义”是把“感觉”做为唯一可靠的认知基础。洛克指出,人认识世界只能通过不断积累、实验、归纳、推理,最后得到的才是可信的知识。而不是神神叨叨靠什么圣灵启示。洛克的这个发现,就是后世科学的原则,既是实践原则,也是检验原则。在洛克经验主义的原则之下,三百年来科学才找到了正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等自然科学才有了飞速发展。

——摘编自《洛克杂谈》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组成“巴黎统筹协会”对我国所需的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封锁禁运。1956年,我国将半导体作为急需发展的最新技术列入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此后,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校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土生土长”的半导体人才。1958年,我国第一枚晶体管试制成功。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半导体工业体系。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我国半导体企业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普遍缺乏市场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半导体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世界大型半导体公司均在中国布局。经过数十年努力,我国半导体产业取得了很大进展,逐渐引起美国的不满,中美半导体领域的贸易摩擦不断。

——据王龙兴《集成电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二)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501~1840年的科技发展渐趋衰微的原因。
(2)列举出“三百年来”科学在物理学、生物学方面的成就各一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应对中美半导体领域贸易摩擦的有利条件。
2022-01-2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5年聂荣臻抱病到重庆等地的军工厂调查,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国防科技的落后。1956年,聂荣臻提出了《关于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疾呼发展尖端国防科技,这一意见得到中央领导支持。同年,他亲自参与领导制定了国防科技建设的十二年规划纲要草案。不久,聂荣臻受命领导研制“两弹一星”,他积极组建研究机构、试验基地和国防科技高等院校。60年代初,苏联单方面停止援助,国防尖端项目陷入“下马”危机,聂荣臻顶住压力坚决反对“两弹”下马。他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实行行政和技术“两个系统、两条指挥线”,强调科学家的事交给科学家去办。他还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多次组织钱学森等老专家为大学生和技术骨干上课。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我国在国防科技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周萌《聂荣臻与新中国国防科技建设》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聂荣臻为新中国国防科技建设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聂荣臻在领导我国国防科技建设中所体现的精神。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航天科技成就

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
1960成功发射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促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1964成功发射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弹道式导弹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维护了国家安全,促进了经济发展
1970年,中国“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本国卫星的国家
2003“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2020“嫦娥五号”计划启程,在月球采样并返回地球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由国防建设转化为军民结合,重点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成功,信号覆盖全球
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升空

——据孙家栋《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与展望》整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知识分子们也找到了向。大批知识分子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从欧美、日本等异国他乡纷纷回到祖国来。截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总共有2500多名海外专家、学者和留学人员回国,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成了科研、教育、国防等事业的骨干力量。知识分子们放弃了在外国的高薪与舒适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洗刷这个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与失败。

——摘编自李楠等《梦想与责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航天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2022-01-19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邓稼先(1924.6-1986.7),中国著名科学家。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23岁的邓稼先赴美求学,并于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援助中国研发核武器的原有协议,中央决心自己动手。邓稼先担任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边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另一边自己也带头攻关。在周光召的帮助下,邓稼先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苏联专家的既有结论,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邓稼先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甚至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党中央决定在1964年10月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实验,最后签字确定设计方案的就是邓稼先。他与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总结了上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仅对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也是培养核能领域科研人员的入门教科书。此外,他还撰写了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等许多讲义。

——摘编自《军工文化》杂志社《邓稼先了却报国之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稼先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邓稼先的优秀品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