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学生体质不能适应生产和国防建设需要的情况,国家进行体育改革。1952年,中国教育部专设体育处,各省市设立体育机构。同时,一批体育学院相继建立。1953年,教育部组织翻译苏联体育教学大纲。次年,编定了全国通用、适合中国国情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明确规定每名学生应有12—15平方米的体育场地。1956年,学校体育教育基本纳入正轨。1958年,受“体育大跃进”影响,国家提出小学生全部达到少年级运动员标准,以军训、劳动代替体育课。三年经济困难学生体质下降,据统计,北京市1962年应届高考生体检合格为45.17%,1963年中小学生平均体重低于1959年。1964年,教育部门开始要求学校体育应面向广大学生,每周两节课同时坚持做早操和课间操,每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可适当组织学生运动竞赛。1965年3月,仅上海市就有459所学校有传统项目。1966年 以前,以“两课、两操、两活动”为中心的学校体育格局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秀梅《新中国初期学校体育改革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体育改革的背景与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体育改革的意义。
2020-12-1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育系统拥有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
A.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B.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C.注重新政权意识形态教育D.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2020-11-14更新 | 960次组卷 | 18卷引用: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1届高三11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下表所列史实说明
A.体育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B.发展体育可以张扬国威
C.人民体育体制的逐步确立D.体育的功能被充分挖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批评“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D.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2020-08-29更新 | 423次组卷 | 55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统计,1865—1905年,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地区。这一变化
A.受益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B.是近代教育体制变革的结果
C.表明政治形势左右教育格局D.折射出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各种穿越剧、抗日神剧和历史偶像剧轮番上演,一些影视作品中的雷人情节严重干扰了广大观众的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请你从历史的角度看看,下面哪些影视剧中的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
①女主角欢天喜地的向康熙皇帝展示自己的无袖旗袍
②中共地下党员在地铁站里向同伴传递日军情报
③一对年轻人身穿列宁装和布拉吉(连衣裙),唱着欢快的苏联歌曲去剧院观看“样板戏”
④一位刚来深圳打工的年轻人从广播里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毅然辞掉工作回家复习,准备圆自己的大学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 . 《大江大河》是2018年底热播的电视剧,剧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上世纪末期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剧情梗概如下:

家庭出身不好的宋运辉一直备受歧视,但是他把握着机会,在1978年高考中以全县第一的成绩升入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国企的技术员,奠定了成功人生的基础,但也在新时代的变革中逐渐迷失。他的姐夫雷东宝是小雷家大队的农民,复员后回村带领村民紧跟政策,实行土地承包,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最终绊倒在新事物脚下。个体户杨巡在翻滚向前的时代中手忙脚乱抓住过商机,也踩踏过陷阱,生意场上几经波折,最终拥有了自己的产业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当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剧情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8 .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
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C.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
D.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
9 .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B.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2019-01-30更新 | 4649次组卷 | 63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Ⅱ卷)
10 .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2019-01-30更新 | 5145次组卷 | 64卷引用:山西省富平县富平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