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949要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量及构成情况(单位:所)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甲午战争后,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400余人、1906年的12000多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民国时期,封建的教育宗旨被否定,留学政策有较多改进,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留学的自由度较大,规模空前,成就显著,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化人才:如留美学生茅以升,留法学生邓小平,留苏学生刘少奇,留日学生郭沫若,留欧学生李四光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定的国际环境和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出国留学大多局限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直到1965年,才批准50名人员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自然科学。改革开放后,留学潮出现了开放和谐的新格局,从70年代中期到现在的近20余年时间即有30万余人出国留学。

——摘编自《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现代留学生群体的特点。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留美热”从1911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1925年,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00多人。“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此,1925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留学热潮重现的背景。概括与新中国初期相比,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   1949—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量及构成情况(单位:所)
年份合计综合大学工业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文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其他院校
194920549281822121111721827
19501935027171612612321820
1951206473615273081911184
19522012243253313381232154
1953181143826329338644151
1954188144026328398546141
1955194144226328428556141
1956227154828337558556161
1957229174428337588556171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1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节日习俗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

春节已有4千年历史,许多习俗在先秦时已出现。春节正值一年农事活动全部结束,人们祭祀神明,祈愿福佑。同时也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清明节正值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同时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中秋节起源于西周,当时人们在秋收之际,拜谢月神和土地神的庇护。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阖家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腊八节源于先秦时,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

(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二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2)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右边是《1974-1979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回城情况图》。1977年回城人数出现较大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1974-1979年知识青年下乡和回城的情况
A.改革开放B.恢复高考C.出国留学D.剩余劳动力转移
2021-08-2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为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报考与高校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出现1977年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众对高等教育的越来越重视B.国家义务教育的政策得到落实
C.我国人口急剧膨胀造成教育资源紧张D.“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招生
7 . 在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曾2次致信教育部,要求“各校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要学生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并于1953年将“身体好”列为“三好学生”第一条。这反映了
A.注重身体锻炼成为社会共识B.国家战略对新中国教育的要求
C.竞技体育目标深入教育领域D.新中国教育方针发生重大变化
8 .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数中占比曲线图。比值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发展工业的迫切要求
B.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意识形态色彩日益淡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共同话,可远溯至三千多年前的“雅言”,它以销束音为标准音。随者改朝换代,雅言的基础方言不断变化,如秦汉时的关中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为各代之标准音。元代后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明清时期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共同语”被称为“官话”。清来变法维新的思潮中出现了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呼声。“国语”是日本明治维新发明的共同语名称,被学者借用到汉语中。1911年,清政府学部议决了《统一国语办法案》,“官话”退出历史舞台,旨在向士农工商普及的“国语”正式确立。

——摘编自潘佳《普通话的前世今生》驾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确定商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将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确定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了促进语言文学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目标:1982年,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2年,明确了“大力推行,积被普及,还步提高”的推广普通活方针:200年,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月确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宫的法定地位。

——摘编自田学军《谱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普及新篇章》等


(1)根热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中国共间语移调的变化,并分析影响中国共同语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村样二共结合所学知识。概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话投广工作的特点,井说明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10 . 据统计,1865—1905年,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地区。这一变化
A.受益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B.是近代教育体制变革的结果
C.表明政治形势左右教育格局D.折射出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