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的情况。

阶段目的地总人数学习的主要领域
1950~196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1.6万以理科为重点
1972~1978年美、日等49个国家13万学习和研究外国语言
1978~2000年80多个国家34万以物理、化学、医学、计算机、数学和机械工程为主
2001~2011年103个国家,但大部分集中在美、日、英、澳、加等190万以商务管理、工程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为主

表中内容能够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情况的多种变化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019-07-03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高考(通用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练习卷: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949要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量及构成情况(单位:所)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节日习俗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

春节已有4千年历史,许多习俗在先秦时已出现。春节正值一年农事活动全部结束,人们祭祀神明,祈愿福佑。同时也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清明节正值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同时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中秋节起源于西周,当时人们在秋收之际,拜谢月神和土地神的庇护。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阖家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腊八节源于先秦时,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

(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二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2)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观察如图,从图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可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A.教育总体成发展的趋势B.义务教育已经完全普及
C.“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D.“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实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95年,党中央分析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进程,并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党的“十五大”强调,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实现我国技术的跨越。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指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材料二日本1952——1961年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3.4%)+科学技术(66.6%)

材料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发展科技成为各国提升国力的主要手段,而科技的发展要靠人才。因此,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定为战略要务。各国比较一致的作法是:加大投资;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向两头延伸;推进教育形式和手段的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当今教育和经济战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018-04-2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2017-2018学年必修3 6.28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为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报考与高校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出现1977年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众对高等教育的越来越重视B.国家义务教育的政策得到落实
C.我国人口急剧膨胀造成教育资源紧张D.“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招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据统计,1999年我国高校招生较1998年增加51万人,增幅达47.4%;到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竞高达32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5%。这些变化反映出我国
A.经济发展刺激人才需求B.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C.高等教育已实现大众化D.已向教育强国迈进
8 . 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是中国不断“开眼看世界”,不断用开放的心态去融入世界,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

材料   1872年,清政府正式选派120名幼童赴美,开启了近代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其后,清政府又派遣一批留学生赴欧洲学习海军炮舰等技术。在这120名幼童和后来赴欧洲的留学生中,出现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启蒙思想家严复。

如果说最早去欧美留学的潮流,是在西学强势来袭的背景下被动作出的选择,甲午战争后赴日本留学的潮流,则多了一些主动性。1898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13人,到1905年达到高潮,约有8000多人。其中杰出代表包括孙中山、鲁迅、周恩来、蔡元培、田汉等。

“庚款留学”在1909年一1937年之间,由清华选派了留美学生总计1971人,并带动了大量“自助学者”赴美,这是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一代留学生,很多人成为学科奠基人和学术栋梁,竺可桢、侯德榜、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周培源、梅贻琦等都是“庚款留学”的杰出代表。

1915年,海归精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招寻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

到了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俄潮兴起,成为一种与大众留学不同的革命留学。它一开始就是严格而有目的的革命班干部培训,在中国留学史下,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产生了“留苏热”,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领导人。经过“文革”时期,1978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留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9.96万,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从1978年到2012年年底,短短34年。

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学生。

——摘编自郭霞《留学的世纪回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主要变化。
(2)结合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变化,说明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情况表。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学校数在校
生数
学龄儿童入学率学校数在校
生数
学校数在校
生数
1949年34万所2400万20%5219所127万205所11.7万
2000年71.41万所13498万99.11%599464所15372万1813所939万

A.建国初期人民教育的奠基B.工业化经济建设的需要
C.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重视D.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