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恢复教育权”运动,要求一切外国设立的教会学校在教育部登记,以及所有这些院校中的领导人都必须是中国国民。不久,国民党有关孙逸仙的三民主义的政治教育进入院校。另一政策是在全国加强或建立国立大学,直接由南京教育部监督。从1933年开始,政府发布法令,包括管理必修课、选修课和大学入学考试程序等事宜。此外,还限制文科的招生人数,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科。虽然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教学计划的调整尚未完成,但政府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接管了教会学校以及各级各类学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采取“以俄为师”的方针,模仿苏联教育重建新中国教育制度。从教育理论到学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教材、方法等各方面对“苏联经验”系统地全盘移植。为了适应工业化需要,加速培养专门人才,从1952年开始,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其基本特点是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紧密相连,国家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

——摘编自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相比,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新中国初期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据统计,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有面对工人的,也有面对农民的,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在运动中,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

——摘编自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的意义。
2024-05-26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3+3+3”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三)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3 . 【中国古今教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学教材,即古代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育课本。宋代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广为流传,历代沿用。以《三字经》的编写为例,它语言生动活泼,文字通俗易学,表达简明扼要,格式富有韵味。著名学者也参与蒙学教材的编写,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馌妇,亦能口诵古人言语”,而且“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

——摘编自秦海霞《谈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和政治内容的把关。从195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中小学各科教科书,集中全国之力协同攻关,选调和集中一批学科专家、名师和专业编辑,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教材质量。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54年至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威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教材,解决了过去供应迟缓、版本不一、发行混乱的问题,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

——摘编自郭戈《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材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后国家统一编订中小学教材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出于强兵的作用,主动接触和引进西方军事体操,创办军事学堂,开设体操课程。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1903年,清政府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近代体育课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北洋政府正式将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打破了兵操就是体育的观念,体育课程分为田径、球类等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

材料二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扫盲教育始于清末。为应对列强入侵与民主革命浪潮,清政府1908年公布简易识字学塾计划,1909年颁布《简易识字学塾章程》,遂由京师逐渐推行各省,招收年长失学和贫家子弟无力就学者,学习国文、国民道德、算术、习字、体操五门课程,免收学费,书籍用具由学校提供。我国第二次由政府规定的扫盲教育是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民众学校办法大纲》,设有识字、三民主义、常识、珠算或笔算、乐歌。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颁布《修正民众学校规程》,赋予民众学校新使命,同时在《国民教育实施纲领》中将教育与实业、生活切实相连,并颁布《国民学校和中心学校办理社会教育要点》,进一步推动扫盲教育。此外,民间扫盲教育也有所发展,如陶行知的乡村工学团。另外,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扫盲教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为使广大工农群众摆脱愚昧、当家作主,扫盲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949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拉开新中国扫盲事业的序幕。过渡时期,国家大力开展工农识字运动,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并不断在农村、机关干部、工厂、矿山、企业职工中加强扫盲教育。约十年的扫盲教育,使我国青壮年文盲降低了37%,依靠群众、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举办各种形式的、以识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技术扫盲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扫盲教育由以扫盲为主,到初步建立起由扫盲、初等、中等到大专的工农教育体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立德等著《新中国扫盲教育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近代扫盲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深入开展扫盲教育的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1年开始,中国留美幼童开始陆续回国。归国后的学子积极改造中国社会,并以渐进的方式,逐步把近代风气带进政府部门,冲击着封建官僚旧习,尤其是在抵制贪污、求真务实、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方面效果较为显著,为近代中国政治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1875年赴美留学的梁诚,在晚清交涉赎回兴筑粤汉铁路权益的进程中作出巨大贡献,这件事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梁诚在美多年,深知美国政治运行模式,因此,他通过多种渠道争取美国各界的支持,请求他们支持中国的庚子退款要求,利用报刊舆论对美国政府和时任美国总统的老罗斯福施压。部分留美幼童又以极大热情投入到民主化的建设潮流中,不断奋斗,不断前进,努力追求民主共和制度的实现。因而,他们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摘编自鲁涛《留美幼童与近代中国政治》

材料二   1950年,我国与波兰、捷克等5个东欧国家交换25名留学生,学习语言、历史等科目。从1951年起,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新中国开始正式较大规模地向苏联派出留学生,用以发展重工业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改革开放后派出的留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645岁之间,并对留学生的资格作了严格的规定,在选拔程序上则需经派出单位初选、全国外语统考、省级高教行政部门复审、教育部监察等四道关。1981年开放自费留学政策后,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留学人员对留学国别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选择趋向,人们的留学热情空前高涨,留学成为牵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社会热点,留学的动机也不仅仅是求学为第一,而是有了更多个人功利的考虑。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在中国出国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另一个人潮开始涌现,这就是“海归”潮。

——摘编自张雪蓉《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留美幼童回国后为改造中国而努力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留学教育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
2022-06-03更新 | 280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7 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流变与发展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

——摘编自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表》等

材料二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工科院校33所,师范院校12所,农林院校17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一“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比较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异同,并分析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8 . 家书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载体,反映了普通个体的生命历程,也折射了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序号内容出处
只要能读四年书,什么地方都行,孩子不响,只要自己能刻苦学,刻苦钻,学出点儿名堂来就行了。还是要靠主观努力,我太渴望上学了,每天什么不干,专门读书多好啊!正在部队当兵的裘山山收到父母建议她参加高考的信,19797月,他写给爸妈的回信
这次出国学习的机会,是我盼望已久的,也是经过了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得来的,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我没有理由不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集中更多的精力争取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在山东胜利油田工作的王哲然被公派到美国学习,19797月写给妻子的信
大秋作物已经按照联产计划等生产责任制的方式,按垄分给了每个人,超产部分全归个人,如果减产个人赔偿(去年有个户只超产奖一项就得了250多元)。所以,生产积极性还算高,不不论领导在不在场,都能把活干好。
19828月,河北农民王英武写给哥哥的信。
现在开放探亲,等你等国华弟学业告一段落,我会搭机直飞北京,探望所有的亲人。去年我已从学校退休,身体很好,平时除去运动外就是看书写字,或知道是你弟弟妹妹功课,有时看看故乡亲人寄来的信和照片,以慰思乡之苦19884月,居住在北京的华国强收到了台湾八叔写来的一封家书

——摘编自张丁《家书中的改革开放记忆》

选取一封家书,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反映的历史事实进行合理解释。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一度曾被视作难登大雅之堂的一些民族运动如足球,拳击等,也自下而上地渗透到上流社会并逐渐成为全民共同的体育休闲方式。1863年12家俱乐部在伦敦成立了英国足球协会,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来规范足球运动。1888年足球联盟成立,确立了职业足球比赛的合法地位。职业足球运动员在英格兰从1893年的560人上升到1914年的7000人,到了19世纪末,大多数中等以上城市都建设了各种体育场馆,仅伦敦就建有6个体育馆、61个足球场和297个网球场。

——摘编自任慧明《英国现代体育的起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发展体育事业摆上了议事日程,1952年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全国体育事业发展。1959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掀起了全国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近亿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1960年我国登山健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奇迹……1984年,我国首次组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1990年,第11届亚运会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运动会;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举办。1992年,足球领域率先开始职业化探索。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摘编自苟仲文《新中国体育7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以来英国现代体育的特征,并分析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现代体育的发展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建国以来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2020-02-12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调研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