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9 道试题
1 . 王安石变法时期,免去东京各商铺承担供应官府需求的任务,改为缴纳“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该项举措
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可防止市场物价波动
C.体现了重农抑商原则D.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
2 . 司马光描述王安石变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与司马光一致的是
A.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B.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C.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D.引用凶邪,排摈忠直,……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3 . 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
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
C.明析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
4 . “常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市场调节手段。王安石变法后重点改革“常平制度”,力求“新法之中,兼存旧法”(见如图).据此可知王安石的“常平制”改革
A.导致冗官问题B.强调金融管控
C.涉及业务多元D.侧重军事领域
2021-05-14更新 | 366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免役法的积极意义还体现在,它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赋役制度变迁的历史要求。通过相应的制度创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赋役制度的变革”。由此可推知,免疫法
A.是中国代役制度的最早体现B.有利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C.得到了官僚地主阶层的拥护D.改变了积贫积弱的不利局面
6 . 王安石变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采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对于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这一做法旨在
A.打击商人的远程贸易行为B.减轻农民运输负担,增加收入
C.解决南北经济不平衡问题D.调剂物资供应关系,平抑物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务弱外兵。其后中央的军政,不加整顿,禁军也弄得很腐败。又历代厢军升为禁军的很多,每遇荒年,又把招兵看作救荒的政策,于是兵数骤增。熙宁三年行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保有长;五十家为一大保,有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有都保正、副。户有二丁的,以其一为保丁。保丁中每日轮派五人备盗。后来才教保长以武艺,教他去转教保丁。王安石欲以民兵代募兵。据章惇(熙宁变法参与者)说:当时赏赐,都取封桩或禁军缺额的钱,不曾费部一文。阅艺分为八等,劝奖极优。所以仕宦有力之家,子弟欣然趋赴。引对的时候,所骑的都是良马,而且鞍鞯华楚。马上的事艺,往往胜于诸军。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史》


(1)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目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保甲法实施的影响。
2021-05-10更新 | 357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王安石曾提出“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特别强调官吏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从变法结果看, “用人不当”却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变法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B.治国理念实现需要精准施策
C.新旧党争影响变法措施实施D.后世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条陈十事疏》,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改革加强农桑立法,奖农桑,把农业的好坏作为考察官吏和官吏黜陟的重要内容;合并户口稀少的县邑,减轻其地人民的傜役;节用、节俭,裁减统治者的侈耗费;均赋税,宽徭役,减轻人民负担;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的,而恩的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次年,范仲淹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

——摘编自高美玲《“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二三事》等


(1)根据材料,概括庆历新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共同原因。
2021-05-0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