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9 道试题
2020·北京·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1 . 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
①实行均输法 ②兴建水利工程 ③鼓励百姓养马 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20-10-05更新 | 5160次组卷 | 39卷引用:北京市人大附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热身训练历史试题
2 . 宋代,遇朝廷重要庆典时,官员子孙承恩特许入国学读书并入仕,有的功臣死后,推恩可达20多人。庆历三年,朝廷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朝廷此举力图
A.传承宗法血缘观念B.掌握各级官员的任免权
C.防止权贵垄断官位D.推动科举与教育相结合
2020-09-28更新 | 840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届高三零模历史试题
3 .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规模较大的社会变革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的第一项经济改革措施是解决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这项改革计划在官员中激起强烈反响,许多官员在争论中上表要求辞职以示抗议。正如司马光批评的那样,反对派认为,与其说新政节省了财政开支,不如说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并进一步加深了官僚化。他们批评说,从金钱交易中获利不是国家该做的事情。在写给司马光的信中,王安石礼貌地反驳道,对借贷制度的改革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

——【加】卜正民《哈佛中国史》

材料二   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

——摘编自《朱子文集》

材料三   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款额度,而不论是否需要。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

——摘编自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项改革计划”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什么法令?简述其影响,并列举出与其相似的一个措施。
(2)据材料二、三归纳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020-08-31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2020届高三7月模拟历史试题

4 . “我祖宗以来,罢诸侯权,聚兵京师,衣粮赏赐丰足,经八十年矣。虽已困生灵、虚府库,而难于改作者,所以重京师也。今西北强梗,边备未足,京师卫兵多远戍,或有仓卒,辇毂无备,此大可忧也。远戍者防边陲之患,或缓急抽还,则外御不严,戎狄进奔,便可直趋关辅。新招者聚市井之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充,则必散为群盗。今生民已困。无可诛求,或连年凶饥,将何以济!赡军之策,可不预图?若因循过时,臣恐急难之际,宗社可忧。臣请……,先于畿内并近辅州府召募强壮之人,充京畿卫士。得五万人以助正兵,足为强盛。使三时务农,大省给赡之费:一时教战,自可防虞外患。”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1043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范仲淹整顿军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范仲淹整顿军备的具体措施。
2020-08-1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6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宋史·王安石传》中记载,王安石曾上书“……据家费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文中所涉及的新法内容
①有利于缓解财政危机 ②有利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
③有利于稳定商品市场 ④易引起地主和官僚的反对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轶开始变法,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决心推行变法.变法历时二^一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是,那些受到打击、惩治的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却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死后,商鞅被人告发“欲反”,被秦兵车裂而死.然而正如王充所言:“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材料二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开始变法,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其推行的新法,正如王安石所言:“修吾政刑,使将吏称职,财谷富,兵强而已.”随着新法逐渐出台、实施,新法遭到朝内外一批守旧势力的攻击,他们不仅从新法的内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难,而且在思想和道德上指责王安石“变祖宗法度”“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王安石被迫两次罢相.1085年,宋神宗去世,司马光出任宰相,改革派官员纷纷下台,最终新法被废除.

——分别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七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为例,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历史认识。
7 . 宋神宗熙宁四年,王安石向全国推行免役法。免役法规定废除民户按户等轮流到官府服役的旧制,改为需服役民众向官府交纳“免役钱”和不需服役民众向官府交纳“助役钱”,再由官府出钱募人服役。王安石推行免役法有利于
A.减轻农户的生活负担B.创制以钱代役的模式
C.保障农业生产的时间D.缓和阶层间贫富差距

8 . 材料   针对传统官学有名无实的现状和科举取士仅凭试卷定弃取的弊端,熙宁四年,王安石在太学推行“三舍法”,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建立长期的、系统的考察制度来培养选拔人才。1072年,王安石主编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教科书。1079年正式形成学令公布。“三舍法”规定:太学生员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三个等级。外舍生每月进行一次“私试”,每年进行一次“公试”,第一、二等者升入内舍生;内舍生二年进行一次“舍试”,得优、二等的升上舍生,升舍时还要参考每月所记学生的品行和成绩,决定是否升舍;上舍生根据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业品行分为三等,上等直接任命为官,中等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可直接参加省试。元明清的学校基本沿用“三舍法”升补学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三舍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三舍法”。
9 .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2020-07-11更新 | 10430次组卷 | 203卷引用:2020年新高考全国一真题历史变式题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
2020-07-08更新 | 6798次组卷 | 43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