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9 道试题
1 . 现代史学家钱穆说:“宋朝王室久已渴望着一个文治势力来助成他的统治,终于有一辈以天下为己任的秀才们出来,带着宗教性的热忱,要求对此现实世界,大展抱负”。最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
A.庆历新政B.宋词繁荣C.理学兴起D.抗金斗争
2021-03-23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1届高三3月摸底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在此期间,在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使解盐的生产与销售,由原来官方垄断,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这一改革,不仅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之苦,而且同样有利于食盐的流通。沈括称赞这种“通商法”,“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在经济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当时有一种政策,由政府向城镇百姓强行购买国家需要的物资,价格比市场价格低。这就成了剥削民众的一种手段。包拯坚决反对这种害民政策。他列举陕西强购军用物资的危害,“前后人户破蔼家产不少”,因而要求废除这种办法。包拯建议,国家急需物资应该“置场收买”,以公平的价格,自由收购。这一建议,无论对减轻百姓负担,还是对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都是有利的。包拯曾经提出改革税收的良策。他说:“欲救其弊,当治其源。治其源者,在乎减冗杂而节用度。冗杂不减,用度不节,虽善为计者亦不能救也。方今山泽之利竭矣,征赋之入尽矣……若不锐意而改图,但务因循,必恐贻患将来有不可救之过矣”。此外,包拯还曾主张方田均税,即丈量地主豪强的土地,防止他们漏税逃役。他还曾鼓励民间采矿炼铁等等。

——姚兆余《试论包拯的经济改革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包拯经济改革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包拯经济改革思想的核心和作用。
3 . 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宋代司马光为宋神宗讲经时提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点,并且以曹随萧规等历史典故进行论证。王安石参政离开经筵之后,安排吕惠卿进入经筵,吕惠卿又引用《尚书》中“刑罚世轻世重”来论证祖宗之法可以变。这说明
A.皇帝决策受到经筵左右B.文献典故解释迎合现实的需要
C.宋代政务决断有民主性D.宋代朝臣的文化水平难分高下
2021-03-08更新 | 894次组卷 | 19卷引用:重庆市强基联合体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初年,大学仅借用锡庆院廊庑数十间房子,局居一隅,十分拥挤。王安石执政后,将整个锡庆院均作为大学校舍,并另在朝集院西庑建造讲书堂数间,基本上保证了教学以及师生工作、生活用房。规定除主管官员之外,增设太学直讲至10人,每两人负责讲授一经,为了保证质量,增设的直讲必须由中书亲自遴选,或由主管官员奏举。对于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对职事不修者,则坚决贬黜。同时奏请恢复和整顿地方学校,宋神宗接受了王安石的建议,1071年二月,先在京东、京西、陕西、河东、河北五路设置学官,三月,开展专司地方学校的恢复、整顿和教育教学工作。命诸州皆设学校,每州给学田“四十顷以赡士”。为了保证教师质量,要求各州学官先赴学士院考试,择优录取成为教师。

——摘编自周立《浅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三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据《重大历史改革回眸》


(1)上述材料与哪几次改革有关?
(2)对材料二的观点提出你的看法。
(3)你认为上述改革哪一次最为成功?说明理由。
6 . 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兴建学校,讲求三代(夏、商、周)教育选举之法。同时,置经义局,主持修撰《三经新义》颁行于学校,作为科举经义的标准和学校的教材。王安石的这些做法旨在
A.确立八股取士的科举选拔标准B.为变法提供人才支撑
C.营造经世致用的社会文化氛围D.瓦解守旧势力的阵营
7 . 北宋时期,王安石曾创立了太学三舍法:太学生每人专攻一经,由主讲官定时考试,学生凭学业和德行由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每经成绩优异的前两名可以担任学正、学录、学谕等教导职事,称“职事生员”;上舍生学行优异者,委主判官,中书考察,即可特恩补官。这些做法
A.节约了政府的开支B.贯通了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
C.培养了务实的官员D.解决了科举取士的种种弊端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日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北宋“积贫”原因有哪些?
(2)针对当时的统治危机,在宋神宗的支持之下进行了一次“变法”,这次“变法”的名字叫做?变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3)结合材料二,“变法”针对当时的统治危机在经济和军事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9 .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史书》中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调控国家经济开辟政府财源B.控制地方财富加强中央集权
C.增加军费开支解决边患问题D.扩大民间税负支撑财政运转
2021-02-20更新 | 788次组卷 | 33卷引用:2020年新高考全国一真题历史变式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朝廷的支持下,王安石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经济改革,其中熙宁五年(1072年)正式实施的“方田法”进一步完善了户帖制度的登记内容,其具体实施机制为: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县委令、位分地计量,随彼原平泽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垆而辨其色。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至明年(1073年)三月毕,揭以示民,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凡田方之角,立土为峰,植其野之所宜木以封表之。有方帐,有庄帐,有甲帖,有户帖,其分烟析产、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为正。

——摘编自刘云、刁培俊《宋代户帖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方田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方田法”改革达到的效果。
2021-02-05更新 | 21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年高考全国二真题历史变式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