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前期的职役制度是差役制,即根据登记在册的户等和职役轻重等级摊派。这种制度是官府对民间劳动力的无偿征用,最终造成农户的大量破产,威胁到基层社会的稳定。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进行改革,熙宁四年(1071)十月,宋廷彻底废除了差役法,实行募役法,即过去由乡户承担的义务性职役改为有偿雇募,官府每年向民间招募愿意应役的百姓,付给他们与职役负担相应的雇钱。募役所用花费由全体百姓承担,在差役制度下免役的官户、坊郭户等也要缴纳助役钱承担部分职役负担。官府每年根据户等向乡村和坊郭户征收一定数额的役钱,在役钱开支的基础上多收20%宽剩钱,用于水利建设、吏禄开支等。同时,募役制度给了地方行政官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以及经手大量财物的机会。

——摘编自方宝璋《再论宋代免役法的利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推行职役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安石推行的职役制度改革。
2022-06-03更新 | 662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仿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国富、民富的问题上,虽然国富论与民富论都以国富为最终追求。但是二者在一些问题上存有分歧,甚至形成对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管子)

“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

——《盐铁论》


(1)指出材料所体现的观点,并结合材料简要说明认可这两种观点的原因。
(2)结合王安石变法,列举两例实现国富的措施并指出其途径。
2022-05-09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河北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十二)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中期,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侯,加大“养兵”。神宗即位之后,“忿流弊之积委,闭财力之伤耗,览政之初,为强兵富国之计”,决定改革。当时各州、府,除了征收正常田赋外,还有以“贡品”名义征收的各种物资,都由各民户分担。不论年成丰歉,也不问京城各种物资的供需情况,各仓库的库存情况,都不能轻易更换或减少,要按规定运送到京城进贡。当年成差时,百姓只得高价购买以上供。当库存多时,府库多余物资只得出售,而大商人又乘机操纵市场,官府和上贡的民户都深受其害。为解决这一弊端,王安石推行“均输法”,根据当地每年应当上供的数目、首都每年的用度及库存物资的数量之间的综合关系,本着“徙责就贱、用近易远”(就贱、就近)的原则进行购买,以“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实施后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摘编自陈振《宋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均输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均输法改革的作用。
4 . 在王安石变法前,变法派大多经历平平,位低资浅且多出身贫寒,但由于他们遇到大变革时代,在变法时,其中的很多人迅速步入权力中心。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
A.废除了贵族科举的特权B.冲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统治
C.完善了官吏选拔的程序D.改革了科举选拔官员的标准
2022-05-08更新 | 1157次组卷 | 7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一)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把“管桑之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官营禁榷等方式来拯救财政困窘的理论,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同时,王安石提出在生产流通领域创造财富的观点,不仅强调依靠天下人的劳动来生财,还认为财富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劳动生财人人皆知,交流生财就属于商品经济意识,颇有超前性。“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王安石的变法实践中,不仅注重“开源”,也注重“节流”,他主张发展经济来满足需求,反对只一味减少开支或者要求人们节欲。然而王安石通过垄断重要资源的生产和流通来聚敛财富,极大地扼制了民间经济的活力,不但没有解决社会总体的危机,相反还加剧了社会矛盾,以致民怨沸腾。

——摘编自谭建立《论王安石的理财思想与措施》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理财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安石理财思想。
6 . 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伸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这一论断旨在
A.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B.宣扬法家思想C.抨击反对派的保守性D.强调以民为本
7 .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王安石在太学中实行“三舍法”,规定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同时,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王安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充实完善儒家思想B.争夺变法的主导权
C.寻找变法理论依据D.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2022-04-02更新 | 1082次组卷 | 10卷引用:湖北省十一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经济变革

材料一1069年宋朝为指导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4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11月,颁农田水利条约。次年,颁布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材料二1861111日,奕䜣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洋务运动开展。19世纪60年代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大力引进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效仿西方进行军工生产。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洋务派共创建了二十一家军工企业,机器局遍及天津、上海、江苏、湖北、广东、陕西、台湾等省。1890年,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18939月建成投产,至辛亥革命前,有炼铁炉3座,炼钢炉6座,年产生铁约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

材料三19011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4月,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成立,筹划推行新政。19039月,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后颁行了《商人通例》《商会简明章程》等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经营工商业的顾虑,也有利于约束地方官府的勒索。1905年后,每年新投资的商办企业资本在1500万元以上。


(1)对比材料一、二中两次经济变革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2)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三中的经济变革。
2022-04-01更新 | 53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现象有时非常有趣,我们现在都说王安石变法,如果不提宋神宗的话,一般大家可能会把宋神宗给忽略掉。这其实是因为南宋以后,人们对王安石变法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认为他祸国殃民,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但王安石改革是经过宋神宗批准的,而中国政治文化中,皇帝是不可能犯错的,所以就需要将皇帝与王安石切割开,把责任都推给王安石。虽然王安石确实是这次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但在君主集权体制下,毫无疑问宋神宗才是处于决定性地位的主导者。宋神宗的父亲宋英宗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所以神宗对自己皇位继承的合法性有一种焦虑感。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正统性,加强君主专制,宋神宗需要借助一股力量去对抗士大夫的权力。宋神宗有很大的抱负,想要富国强兵,进而收复燕云,但在当时的大臣中,只有王安石支持他。从南宋起,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基本上都处于负面的状态。到了晚清,梁启超第一次用现代理念对王安石做了全面的研究,并对王安石变法给予积极的评价。改革开放以后,受民主思潮和民本思想的影响,发现王安石变法也损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一些宋史学者提出了否定的、商榷性的意见。在80年代后的宋史学界,这种争论几乎成为一种常态。

——摘编自虞云国、张钰翰《去符号:还原真实的王安石》


(1)据材料,分析宋神宗“被忽略掉”及其主导变法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并简要概括其理由。

10 . 材料 宋仁宗时期,乡村地主、上户采用种种手法使职役承担者逐渐向下户转移。某些地方官也在自己职权范围进行改革和补救措施,毕竟限于职权,范围较小,难以弥补全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等人对州县、乡职役进行全面改革:“颁其法天下。天下土俗不同,役重轻不一,民贫富不等,从所便为法。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成丁单、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凡敷钱,先视州若县应用雇值多少,而随户等均取,雇直既已足用,又率其数增钱二分以各水旱欠阙,虽增,毋得过二分。

——摘编自王棣《宋代经济史稿》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王安石等入职役改革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职役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