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当时的人们,包括社会精英和新近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阶层,都把妇女看成仅仅承担家庭职责、相夫教子的角色……当战争爆发后,男人都走上前线,而妇女则承担了后方沉重而繁杂的工作。还有一些女性也走上前线。可以作为证明的是,英国宣传画中有大量展示妇女风貌和精神状态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30岁以上的妇女获得选举权。”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一战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影响B.英国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
C.妇女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D.宣传画对社会动员的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社会记忆以及二战前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使得一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口号失去吸引力。在二战前的和平主义运动中,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和数百万民众寄希望于国联来防止战争。英国对德宣战后,和平主义和绥靖主义思潮在英国仍有很大影响力。英国民众不再像一战时那样用欢呼声以及对军事荣耀的期待去迎接战争,相反,二战被视为一场人们缓慢接受的、不可避免的战争。政府与人民之间缺乏信任,政府的战争动员话语较少涉及人民。负责政府战时宣传的信息部由于机构庞杂、分工不明、人员业余等弊病,给人留下愚蠢且无能的负面印象。在此背景下,政府动员话语逐渐出现“人民战争”的转向。“人民战争”话语延续到战后初期英国的社会转型中。在1945年大选中,工党领导人艾德礼表示,“人民”在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牺牲,必须建立“人民的和平”即符合“人民”利益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工党最终赢得大选,映射出“人民战争”话语承载的价值理念在战后英国的社会吸引力,为战后英国共识政治的确立提供了基础。共识政治的基础主要包括混合经济、充分就业和福利国家。

——摘编自莫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民战争”话语的生成、传播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说明英国“人民战争”话语生成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3-11-2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一战)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五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愿望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欧美列强在一战前已经制定军事时间表
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C.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D.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022-08-03更新 | 311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侨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战争,战争的胜败不仅取决于战争本身,更取决于经济后盾及人カ资源。特别是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所考验的就不仅仅是前线的战士,后方的生产能力和交通状况能否为前线提供有力的后备保障,也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在 1916年体现得尤其明显。到 1916 年之时一战已经进行了近两年,大批青壮年开赴前线,协约国后方生产劳动力严重匮乏,而战争还不知道何时结束,这让协约国方面深感压力。法国在大战发生前就已经人工匮乏,此时情形更为严重。英国昔日的傲慢态度也为绝望的情绪所代替,索姆河战役给英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仅在 7 月份,也就是索姆河战役的第一个月,英军伤亡或失踪的人数竟达 18.7 万之多。可以说,此时能否获得新的人力资源成为协约国对同盟国战争胜负与否的关键。

——摘编自吴琼《一战华工: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等


(1)概括英、法在中国招募大批华工的背景。
(2)简要说明一战华工的贡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初,欧洲传统陆上强国德国在阿尔弗雷德·提尔皮茨将军的主导下扩充海权,史称提尔皮茨计划。计划的目标是反英主义,英国被认定是德国未来的头号敌人,并以英国为假想敌打造一支大舰队。计划规定“战列舰”是主要建设项目,因为只有战列舰中队组成的舰队才能争夺“制海权”或“海上主导权”。德国的主力舰队应由数支战列舰中队组成,以防备、威慑和打击敌国海上力量。计划制定的“风险理论”要求德国舰队集中部署于北海。在提尔皮茨看来,英国海外义务广泛,故而很难实现舰队集中,纵使英国拥有全球绝对兵力的优势,德国却可以在北海获得局部优势。如果英国胆敢来犯,德国舰队仅靠战略防御就可给英国重创。最后《舰队法》是德国舰队持续建设的制度保障。在这个框架下,德国每年会动工建造三艘主力舰,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舰队规模在达到60艘船之后能自动新老更替。

—摘编自顾全《再论“提尔皮茨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提尔皮茨计划出台的目的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提尔皮茨计划的影响。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7年12月22日,苏俄和德国的和平谈判在布列斯特一里托大斯克正式举行。苏俄建议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民主和约,而德国代表团长屈尔曼却提出了综合性条件,要求占有被德军占领的大片俄国西部领土。1918年2月9日,德方宣称他们的条件是绝对必须接受的。第二天,苏俄代表团长托洛茨基发表声明,拒绝在割地条约上签字,同时宣布结束对德奥的战争,并准备复员俄国军队。德国遂中止谈判,并于2月18日向苏俄发动进攻。几天之内,德军占领了大片领土,逼近首都彼得格勒。2月23日,列宁提出立即签订和约,经过激烈争论,最后通过了列宁的建议。1918年3月3日,苏俄同德奥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和约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列斯特和约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列斯特和约的积极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2018-01-24更新 | 415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外国语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模拟历史试题(三)
8 .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深深植根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这一观点(  )
A.深刻揭示了战争爆发的根源B.委婉地批评了欧洲的绥靖政策
C.力图为美国开脱战争的罪责D.有利于全面分析战争爆发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18年1月,一种流感从美国爆发,随美军进入欧洲并波及亚洲和北非国家。到7月病毒发生变异,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爆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反映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历史合力论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阶级斗争学说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做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材料二   一战中,军人死亡上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战后,不同国家、不同阶级和阶层,就如何处理战争与和平问题,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立场出发,提出了各种新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凡尔赛和约》传到德国后全国群情激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战胜国对德国的处置方式。
(3)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2022-06-12更新 | 168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