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实际上,1917年因两大发展……而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正是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欧洲阶段转变到全球阶段。”下列史实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①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和约退出战争
②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兴登堡”防线
③美国军队陆续开到法国
④中国北洋政府正式向同盟国宣战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 . 下图为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漫画《希特勒、墨索里尼与狗》。它从本质上反映出
A.英美对德实施绥靖政策B.德国模式受到西方国家青睐
C.英法对德实施绥靖政策D.德国军事扩张具有一定风险
2021-09-12更新 | 293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天津卷)
3 . 1914年秋,一战爆发,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爵士就曾沮丧地说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下列史实可以用于佐证格雷爵士的是
A.“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
B.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组织,对全球事务具有决定性的发言
C.20世纪初,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局面
D.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
4 . 围绕一战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20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其责。到60年代,德国史学家费舍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一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上述争议
A.均未准确揭示一战的根源B.使德国战争责任愈加明确
C.说明史学研究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D.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
5 . 读懂史学家的历史认识,是我们增进历史理解的重要路径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野蛮的阴影笼罩着二十世纪的欧洲,这阴影曾令最原始的野蛮人感到震惊。当工具的创造性变革超越了人们以往的感知时,欧洲人默许了一连串的冲突,这些冲突毁灭的人类生命超过了以往所有战乱给人类造成的牺牲的总和。尤其是1914—1918年和1939—1945年的两次世界大战,其毁灭性是无法估量的;并且迅即传遍全球。然而战争的重点毫无疑问是在欧洲。未来的历史学家肯定要回顾1914年8月至1945年5月之间的这三十年,在这个时期,欧洲抛弃了自己的理智。当人们选择足以代表那个年代人类经历的标志时,很难不首选二十世纪死亡的代表物:坦克、轰炸机、毒气弹、战壕、无名战士墓、死亡营、万人坑。这些恐怖事物使同一时期维护生命的一切成绩都相形见绌。在众多恐怖事件发生时期,欧洲人放弃了他们作为世界领导者的地位:欧洲被欧洲人的愚蠢侵蚀了。当战时的尘埃最终落下时,欧洲的废墟被两个欧洲之外的强国——苏联和美国——所控制,而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甚至未曾出场。

——【英】诺曼·戴维斯《欧洲史》


(1)材料选自当代英国史学家的史学名著。认真阅读材料,提炼史学家的重要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论述你所提炼的重要观点。(要求:表述成文,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英国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好满足了德国公司的扩张需要,在当时40个国际制造业卡特尔中有22个是英德联合公司。在大战爆发前4个月,英国《泰晤士报》刊登长文说,“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责任感——就是有责任规范和约束那些最大胆、最不计后果的人。”在维也纳、彼得堡、柏林、巴黎和伦敦,战争的爆发将欢呼的爱国者人群带到大街上。罢工停止了,抗议取消了,工人阶级聚居区的路障也拆除了。这就是亚瑟·朗索姆描绘的“将一个民族聚合成一个整体的时刻”。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1916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

——摘编自【美】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等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盛行“战争不可能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你如何理解“1916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处处都是悲观情绪”?

材料二   1938年9月30日,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在《慕尼黑协定》签字后返回英国时受到了盛大而热情的欢迎。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时,罗斯福拒绝进行斡旋,而是向希特勒呼吁通过谈判避免战争。当他听到张伯伦将亲自前往慕尼黑与希特勒等会谈后,他打电报给这位首相,表示了他的支持,并说张伯伦是“一个大好人”。《慕尼黑协定》签字后,罗斯福将其视为一个避免战争的和平措施而加以接受,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也感到宽慰,认为和平已经保住,“大家都觉得松了一口气”。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材料三   和平主义又称非战主义,它反对战争或一切形式的暴力,追求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和平主义宣扬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反对一切战争,认为只要通过宣传就能够消灭战争的根源。和平主义的基本理念是,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不合理的,战争不是解决国际纠纷的合法手段。

——崔瑞连《和平主义与绥靖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7 . 材料一 根据1947年2月至1949年1月在美军辖区做的民意调查,62%的被访者首先希望有一个能保证经济发展和高收入的政府,而不是自由选举权、新闻自由和经济自由。在1947年6月,更有高达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准备放弃基本自由权利,以换取经济保证。

——摘编自梅瑞特《被占领德国的公共意见》

材料二 战后西部德国人对20世纪德国的看法

问:您认为,德国在本世纪哪个时期最好?

答:

德意志帝国时期

45%

1920至1933年间

7%

1933至1938年间

40%

1938至1945年间

2%

1945年之后

2%

那么,哪个时期最不好?

答:


1914至1919年间

3%

1930至1932年间

7%

1933至1938年间

2%

1939至1945年间

8%

1945至1948年间

70%

1949至1951年间

8%

——劳施:《联邦德国的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德国民众的价值取向,并分析其成因。
(2)德国民众对20世纪不同时期在认同感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019-04-28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段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借此与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
C.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2019-04-28更新 | 619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段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法国前总统曾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掉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据此,下列对中国参加对德作战的评价中,最恰当的是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是中国政府的正确决策
C.导致大批中国劳工丧生
D.是德国失败的决定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