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参战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协约所预期全部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这些行为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B.意在掩盖日本参战的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D.说明日本参战的真正原因

2 . 材料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外交政策对中国及整个国际局势都有很深的影响。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立”政策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美国虽为形势所迫卷入两次世界大战,但在此期间孤立主义思潮在美国外交中占据主导地位,达到了高潮。

1914年一战爆发后,威尔逊认为这场战争是美国人生活以外的他国事务,与美国不相干。

他认为利用中立立场,从美国利益出发,“把美国商人的企业带到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和平而体面地征服国外市场,是美国合理的雄心壮志。”二战前,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达到了高潮。首先因为,1929—1933年空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美国人的注意力几乎完全集中到了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上,无暇它顾。其次,美国公众对欧洲人赖债不还的行为愤愤不平,从而有意疏远了与欧洲的财务关系,以避免卷入欧洲事务,最后,一战对人民的伤害还未愈合,广大民众憎恶战争,国内和平主义思潮广泛兴起。人民相信,凭借美国优越的地理条件,只要不主动介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就不会被拖入战火。虽然此次孤立主义思潮比较强大,但最终的事实证明美国不可能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敲响了孤立主义的丧钟,也标志着美国中立政策的结束。

——摘编自刘伟《从两次世界大战看美国“中立”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推行中立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推行中立政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14年圣诞节,已对战5个月的英德士兵走出战壕,一起唱颂歌,用挖战壕的镐充当门柱,进行了足球比赛。最后长官下令重回战壕。一名德国士兵告诉英国士兵:“今天我们和平共处,明天你就将为你的国家而战,我也会为国尽忠,祝你好运。”这
A.体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开始淡化B.说明一战的非正义性
C.表明反战和平主义思潮已兴起D.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4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英布战争,1899﹣1902年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钻石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1809年秋,英国军队开始在德兰士与奥兰治边境集结,布尔人10月11日对英宣战,布尔民兵由此向南部非洲英军主动发起攻击,为征服只有数十万人口的布尔人,英国先后投入四十多万人,战争持续了三年多,共阵亡两万两千余人。最终英国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与布尔人签订和约,战争结束。战争促使了南非联邦的形成,南非的种族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战争也推动了日不落帝国在海外扩张的终结,从此英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收缩,将本身的战略重点转回欧洲,集中营、迷彩服、游击战术、“全民战争”等现象与理论都在此次战争中出现,战争理论家甚至认为“英布战争”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摘编自《英布战争一最后一场绅士间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布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布战争爆发的影响。

5 . 材料   对于不同国家、地区间技术发明之间的差异是怎样产生的,技术史家们已提出了至少14个说明性因素。其中4个拟议中的因素—一战争、集中统一的政府、气候、丰富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所起的作用似乎是不一致的:有时候他们促进技术,有时候他们抑制技术。例如许多北欧人认为,在气候条件严峻的地方,技术能够繁荣发展,因为那里没有技术就不能生存,而在温和的气候下,技术则会枯姜凋零;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有利的环境使人们用不着为生存而进行不懈的斗争,而可以一门思地去从事创新活动。

——摘编自《枪炮、病菌与钢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要素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9-03-0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辛集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返校考历史试卷
6 .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约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结合相关史实指出,“美国的帮助”是指
A.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
B.战争期间向协约国提供大量物资
C.通过新的《中立法》为英国购买军火打开方便之门
D.美国掌控了欧洲战场的主导权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刀锋》,首次出版于1944年。小说通过两个中心人物的对比,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短长进行对照,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史的重大历史现象。其梗概如下:

拉里的飞行员好友在一战的某次战斗中,因为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既然世间有善,为何恶亦相生?”从此他开始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一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人们都处于发财致富的时代浪潮中,拉里却难以置身其间。他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莎贝尔的婚约,之后周游世界。在印度,他从《奥义书》踏上了心灵自我完善之路。艾略特是另一中心人物,他靠权谋手腕,削尖脑袋钻入上流社会,成功躲过了美国股市崩盘,甚至大赚了一笔,还与贵族名门攀上关系,狠狠地过了一把贵族瘾。


结合世界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8 . 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假设萨拉热窝事件没有爆发并且这样的危机在1916年前没有发生,那么到那时,俄国利用法国资金修建的铁路系统将大大改善,俄国军队可以在两星期内迅速集结到德国前线,这就使得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时,德国出于两线作战的困难,可能就不会轻易给奥匈帝国一张空头支票。由此可见该学者主旨是
A.德国应更改施里芬计划
B.一战是可以避免的
C.德奥结盟是一个错误
D.德国应选择和平崛起
9 . 1917年有一则启事说:“每个自由之子,快来吧!把话传过去,我们就要来了。拿起你的枪,亮给德国佬看,扬起旗帜吧,我们从来不畏艰难。我们不会回头,直到战争终了。”这个启事的背景是
A.俄国发生大革命,共产党号召群众革命
B.奥地利政局改变,号召人民抵抗德国
C.英国决心参战,开始与德、奥等国作战
D.美国宣布参战,要招募人民从军入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9年12月11日,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议会发表演说:“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

材料二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与旧殖民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1)反对以武力征服的方式从空间上对殖民地实行的独占,要求建立无边界的殖民体系;

(2)不主张对殖民地实行直接统治,而提倡保留殖民地原有的行政体系,实行间接统治;

(3)反财垄断式的保护主义,主张门户开放,实行公平的贸易竞争。这样,“门户开放”原则实质上否定了旧殖民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构筑了新殖民主义的框架体系。

——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104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两国外交政策的异同,并概括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外交政策的实践效果,并说明其对于当前中国外交的历史启示。

2018-03-10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A)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