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再现了人类迄今为止展开的最大规模的交战,还有战场之外的斗智斗勇,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外交舞台上的明争暗斗,以及一场场局部战争的来龙去脉。在这100年里,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卷入了这两次世界大战,战火波及了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无法估算。这是法国贝当将军关于凡尔登战役的回忆:“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遮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1945年8月在日本广岛、长崎升起的两朵“蘑菇云”顷刻之间使两座城市化为乌有……而今,局部战争频发,流血冲突屡见,民族纠纷、大国干涉、宗教仇视已至恐怖活动很快就成为我们整个人类头上的利剑。我相信这一个个瞬间一定会敲击出每一位读者心灵的共鸣。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主要针对的是哪个国家?
(3)“把体面的和平从德国带回了唐宁街”,“为了和平我们牺牲了捷克”“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这是英国首相参加了一次重要会议后所发表的言论,请问这次会议他们推行了什么政策?这个政策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4)当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的时候,当世界沉浸在喜悦与悲伤、希望与绝望、激情与冷漠之中时,一个巨大的历史命题重新摆在人类面前: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一切重演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0-02-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求是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在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有很多事情是相互联系并值得人类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而且就一件事引起另一件事而言,事实上它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次战争之间还有更加深刻的联系。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地是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

——(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

第一组

第二组


(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所学知识,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请选择材料二两组图片中的任何一组,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史实之间的联系。
2020-01-1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实验班)
3 . 海军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的局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英国外交政策的一贯模式来说,与德国作战的可能性太遥远。可是难以置信的事终完成为事实。从英国来看,德国舰队对英国的威胁,不只是单纯的数量压力——当时敌对列强的联合舰队总吨位数已超过英国甚多。英国舰队甚至已无法维持它的最低目标:其海军实力必须超过另外两大强国的总和。同时,德国舰队的基地全在北海,正对英国。海军之于德国,不过是国际地位和全球野心的象征,对于大英帝国的全球性地位却是一种威胁。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时代1875—1914》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英国外交政策的一贯模式”。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德两国在海军方面产生矛盾的原因。

材料二   1915年春,德国领事在《纽约时报》宣告将在“卢西塔尼亚”号驶往英国时将其击沉:它确实这么做了。最后,德国意识到美国加入自己的敌人行列没有好处,而宣告结束这次潜水艇战。1917年2月,德国重新开始了无限制潜艇战。4月,美国对德宣战。由于英国反对护航舰队保护协约国贸易,导致商船大量损失,严重威胁英国经济。后来引进护航舰队,德国潜水艇降至可控的程度。1918年夏季,几乎每个月有25万美国士兵由护航舰队载入欧洲。

——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2)根据材料二,概述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英美两国的影响。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美国参战的意义。

材料三   除接管德国在山东省原来的特权和进一步扩大对满洲的控制外,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其他方面大获其利,因为这场战争排除了西方的工业竞争,使日本工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日本的出口商品和远洋运输统治了亚洲市场,加强了国内经济力量。1922年英国人和美国人在华盛顿会谈,要求日本对海军按照日本、英国和美国主力舰3:5:5的比例加以限制。

——罗兹·墨菲《亚洲史》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日本海军力量扩张的背景,并结合所学指出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限制主力舰吨位的条约名称及其对日本海军的影响。
2020-01-13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4 . 一战对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 间最先得到了应用,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 因部队人员需求的增长,使得原来免役或体格不好的男人也被征募了去,这样大量 妇女流入工厂和管理部门。战争对工人的需求,为妇女从事传统上只属于男人的工作提 供了机会。 战后整个世界都以敬畏和期待的眼光注视着一个人一一美国总统。遍及世界上每个 角落,经历了长期磨炼、混乱、丧失亲属的人们,都受到威尔逊激动人心的和平语言的 鼓舞。 一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上由此诞生了一种 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 方面。

——摘自(美)R.R.帕尔默著的《现代世界史》(下,1870年起)

材料二 一战间接影响了亚洲人民与帝国列强之间的关系。在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民族主义 在亚洲发展成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受民族自决 概念影响的人们。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知识分子的梦想和新的政治领 袖的目标。在摆脱外国控制的时候,亚洲领导者利用了欧洲思想体系,但是在寻找与其毫 无联系的新的国家认同时,亚洲人或者改变或者修改了这些意识形态,使其适合本国的传 统。

——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

材料三 一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民族主义领袖是孙中山。孙中 山的基本思想总结为“三民主义”,即号召消灭外国人的特权,实现民族统一,发展经济 和建立以普选制为基础的民主共和政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决定由国民党来统治整个 国家。1923年,规模还很小的共产党的党员开始被吸纳到国民党中。两个党都利用了苏联 提供的援助。在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强调由具有高度纪律性的专业革命者控制中央集权 的政党一一原则下,苏联顾问帮助国民党和共产党成长为富有效率的政治组织。

——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


(1)阅读材料一,概括指出一战对战后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一战结束后印度和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利用了欧 洲思想体系”但又“改变或者修改了这些意识形态,使其适合本国的传统”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利用苏联帮助将国民党建设为 “富有效率的政治组织”所做的努力。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8年,法国政府公布了华工档案,并在巴黎市中心里昂车站附近的一座广场镶建了华工纪念铜碑,纪念在“一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据统计,“一战”期间,欧洲战区华工总计约有14万人之巨,尽管他们与协约国并肩工作而非直接参战,但通过此举,中国不仅向世界有力地展示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渴望,表明中国人有诚意且有能力支持协约国,而且以此方式将中国与协约国战争命运直接绑定,进而助推其他更重要的外交目标之实现正是这些目不识丁的农民成为中国致力于创建新的国家认同的前驱。他们的血汗、牺牲为中国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列国承认、为中国登上世界舞台和实现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凭借。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材料二   二战时期,中国是抗击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之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逐渐成为战时“四大国”之一。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卷入二战,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中美开始有了共同的敌人日本,中国抗日战场的地位上升。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签字。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四大国”之一身份出现在战时的国际政治舞台上。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国在莫斯科签署《普遍安全宣言》。据此,中国有权参与各大国之间为结束战争而采取的协调行动,有权参与筹建联合国,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始扮演大国角色。1943年12月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开罗宣言》,表示团结一致,决心把战争进行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并规定战后把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开罗会议是战时中国外交的最高峰,标志着战时中国的大国地位达到顶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劳工在“一战”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其他更重要的外交目标”在“一战”结束后是否实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概述二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确立的主要历程。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得以确立的原因。
2019-12-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一战对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甚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

因部队人员需求的增长,使得原来免役或体格不好的男人也被征募了去,这样大量妇女流入工厂和管理部门。战争对工人的需求,为妇女从事传统上只属于男人的工作提供了机会。

战后整个世界都以敬畏和期待的眼光注视着一个人——美国总统。遍及世界上每个角落,经历了长期磨炼、混乱、丧失亲属的人们,都受到威尔逊激动人心的和平语言的鼓舞。

一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上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改编自(美)R.R.帕尔默著的《现代世界史》(下,1870年起)

材料二   一战间接影响了亚洲人民与帝国列强之间的关系。在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知识分子的梦想和新的政治领袖的目标。在摆脱外国控制的时候,亚洲领导者利用了欧洲思想体系,但又或者改变或者修改了这些意识形态,使其适合本国的传统。……这些思想观点和理论是战争的结果,修正了人们对殖民世界和新殖民世界里政治认同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些观点和理论指导指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据(美)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等改编

材料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民主制度原则下,多数民众的一致性心理认识对民主国家的对内及对外政策具有极强的形塑作用。英法政界人士都心知肚明,选民再也不会容忍1914—1918年那场悲剧重演。因此,大战结束后,英法两国所制定的政策,都设定在这种选民反战的心理上面。(结果)复仇主义情绪与和平主义情绪经过民主政治过程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国际秩序的解体。

——据刘宏松《民主政治、民众心理与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国际秩序的解体》整理


(1)阅读材料一,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一战结束后“亚洲领导者”所利用的“欧洲思想体系”。结合所学,列举“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的冲击”的亚洲三次民族解放运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以德国和英法为例,说明复仇主义情绪与和平主义情绪在民主制度原则“形塑”下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1916年8月,索姆河战役中的最后阶段,陆军元帅兴登堡与鲁登道夫将军接管了德国的军事指挥权,随后,他们做出了建造兴登堡防线的决定,工程的建设期为1916年至1917年。1917年,在西线战线上,法国的尼韦勒将军取代了一向谨小慎微的霞飞将军,他决定用闪电战取得战争的胜利。兴登堡鉴于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失败,决定在西线采取守势。由于兴登堡防线的修筑,德军的战线缩短了50公里,从而确保德军从此释放出13个师的储备军事力量。

当时,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这种冲锋在深壕沟、巧布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没有多大效果。尼韦勒将军的军队跃出壕沟发动攻击遭受了巨大的失败。这条防线使得协约国蒙受了四十万人的伤亡,而德国人伤亡只有二十五万人。1918年9月,协约国多国联军组织军队在西线发起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号称固若金汤的兴登堡防线。

——据马丁·吉尔伯特《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做出建造“兴登堡防线”决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登堡防线”的影响。

8 . 材料一 德意志放弃它在东北的要求。……英国则把海利歌兰岛让给德意志。德意志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对法政策与在亚洲的对俄政策)给与帮助。

——摘自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1877年7月)

材料二 两个大国都希望把全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得商业收入。(英国与德国)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难道现在不应该为每年50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摘自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1899年12月)

材料三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和约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报复的手段。因此,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摘自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材料四 (英国)于1935年6月18日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总额的45%。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英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说明了什么?并说说帝国主义国家间关系的特点。
2019-09-2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作业检测历史试题

9 . 材料   一战”爆发后,袁世凯政府对此采取的是“局外中立”的外交政策c1914年8月6日,以大总统令的形式颁布的《局外中立条规》是以1907年世界各国在海牙所画押之《陆战中立条约》和《海战中立条约》为依据的。“政府即颁中立条规,宣告中国对于此次战争,恪守中立。对于德奥方面与联军方面毫无偏袒。一切事宜,均按国际公法办理”,“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凡中国海陆各处,均不得倚之为根据地,以攻敌人。各交战国之军队、军械及辎重品,均不得由中国领土、领海经过。其有违背前项规定者,应听中国官员卸去武装,并约束扣留至战事完毕时为止”。

——摘编自李志学《“一战”对德外交与中国加入国际体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初期袁世凯政府“中立”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一战”初期袁世凯政府采取的“中立”政策。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

材料二:1913年英德美法的比较


材料三:“这是一种苛刻的和平。各种和平条约总是由战胜国拟订,并且表现出战时的激怒之情。惩罚敌人是和平条约中惯用的手段。和平条约很可能都是片面之词的文件,这可以由人们总是假定只是战败国才犯了破坏作战规则的罪行或犯了产生战犯的罪行一点来表明。”

——布莱克在《二十世纪欧洲史》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应该表扬。


(1)“一把枪”是指哪一年的什么事件?挑起的是哪一次战争?
(2)根据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你如何评价材料四的观点?
2019-08-2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