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巴黎和会后,美国对日本的海军扩张和在华优势地位极为不满,对日态度开始转变。

19211112日开始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坚持美、英、日三国海军军力的比例为553,即美、英、日三国主力舰的数量为22艘、18艘、10艘,吨位为604450吨、500650吨、299700吨,签订军备限制协定后的十年内不得再增造舰只。日本提出对美比率不能低于70%,但被否决,无奈之下只能同意美国提案。在对华问题上,美国重新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和机会均等主义,而日本仍欲把山东问题视为“不可变更之事项”,试图保住胶东半岛。在美英的斡旋下,经过多轮极为艰难的交涉,192224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共28条,中国勉强收回了山东主权,但日本在山东仍然保留了若干权益。美日外交几番博弈,使东亚国际政治格局逆转。

——摘编自陈太勇《一战后国际新秩序重建时期日本外交战略的转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美日外交博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后美日外交博弈的结果和影响。

2 .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主要通过实物赔偿和现金赔偿两种方式来索取战争赔偿。但大量无偿涌入的德国赔偿物资实际上冲击了战胜国的市场,而现金赔偿又会带来了德国货币贬值的问题。可见这两种索赔方式都存在着很大弊端。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就已经开始考虑战后对德索赔问题了,并对该问题达成了两点共识:一是美国纳税人绝不能再替德国支付战争赔偿;二是避免再次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索取德国赔偿的困境。为此,从1944年8月开始,在美国多个政府部门、驻欧洲机构、利益集团的共同参与、推动下,逐渐制订、实施了一项特殊的索赔计划:通过掠夺德国的科学、技术、情报、专利、科技人员等无形资产获得了大量隐性的战争赔偿。这项计划的实施产生了一系列比较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苑爽《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德“智力索赔”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在对德索赔问题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德索赔计划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1918年的“大战”,使欧洲参战各国死亡人数接近1000万。20世纪20年代,和平主义成为欧美社会的潮流。1920年11月,国联第一届大会讨论裁军问题,至1932年2月,世界裁军大会终于在日内瓦召开,共有64个国家参加。大会组成了四个专业技术委员会,制定裁军计划和削减军事开支。但会议中遇到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如在确定海军防御性武器和进攻性武器时,受大国操纵的委员会的意见难以达成一致,只是空泛地谈到要限制进攻性武器;对如何限制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引起了包括苏联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不满。裁军大会的另一个焦点是如何对待德国的军备,英国提议将德国的陆军兵员最高数额限制在20万,德国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6年2月,英国内阁批准了五年增加4亿英镑的军事预算计划。

——摘编自谷宇星《国际联盟裁军会议的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裁军大会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世界裁军大会。
2022-02-22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中国人来说,1922年到1925年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标榜给中国带来福音的华盛顿方案实际带来的根本不是稳定与和平,而是内乱和衰败。华盛顿体系在其建立伊始就遭到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反对。美国等列强否认中国的贫弱和动乱是西方侵略的结果,但中国民族主义者鲜明地提出中国苦难的根源即在于外来势力的压迫,所谓的以国际合作代替国际竞争不过是"各帝国主义互竞的侵略,变为协同的侵略","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只是一场骗局。拒绝美国提出的渐进改革的自由主义道路,提出对不平等条约必须采取"革命性的"手段,进行"根本的解决"。中国民族主义者从华盛顿会议得出的一个重要"觉悟"是"现在世界任何国家,无容许弱小民族及国家申述不平之余地,中国国民欲希望解除种种束缚,惟有杀出一条血路,死中求生";而对于国内政治,也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造"。所谓"根本改造"就是打倒军阀,所谓"死中求生"就是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打倒帝国主义。与美国的初衷相反,华盛顿方案不仅没有使中国走上美国为它设计的道路,相反,在列宁理论和苏俄革命模式传入后"成为中国抛弃西方列强",转向国民革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摘编自王立新《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国民革命∶二十年代中美关系新探》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民族主义者对华盛顿方案的看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盛顿方案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爆发后)梁启超就认为,如果中国能恰当地利用国际局势,就能完成创建“完全合格的民族国家”的目标。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积极呼吁中国参战……一战的爆发使帝国主义列强的视线聚焦于欧洲大陆,日本在东亚得以横行无阻。在1914年底日本占领山东之后,中国参战的愿望更加强烈……到1917年8月14日,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敦促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段祺瑞内阁终于站到战局已明显占优势的协约国一边,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选择参加第一次曲折历程及其影响》

材料二 巴黎和会召开期间,梁启超出游法国,他自述出游目的,一是看看这空前绝后的历史剧怎样收场,二是拿私人资格将中国的苦向世界舆论申诉。因此,到达巴黎后,他便开始外交游说。为了更好宣传中国,博得共鸣,他还撰写了《世界和平与中国》,并翻译成英、法等多国文字。此外梁启超还在各个外交场合发表关于中国问题的演讲。……但1919年4月底,英、美、法等国公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听闻此消息,梁启超极为痛心并于5月2日急电国内的“国民外交协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北洋政府仍然秘密向巴黎发出签字训令,好在这一消息被梁启超获得,他第一时间把这样信息告知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在6月28日签字那一天,愤怒的留学生和工人将中国代表团的驻地团团包围。

——摘编自黄丹阳《浅论梁启超在巴黎和会前后的政治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加第一次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关注巴黎和会的目的及维护中国权益所做的努力。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先后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通过一系列条约和成立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一国际联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编写组所编的《世界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12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败国的惩处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2020-11-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云天化中学、下关一中备考联合2021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二)

7 . 材料   与俄国达成外交谅解的可能性一直诱惑着巴黎的官员们,因为自一战爆发后在一场战争中由两线齐头并进对抗德国的情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恢复战前的法俄联盟的障碍甚至比阻碍法意修好的因素更可怕:站在法国立场上,一直对苏维埃政府在一战期间单方面与德国签署和平协议,以及在沙俄时期欠下法国的巨额债务被一笔勾销而心存怨恨;站在俄国立场上,它对法国在俄国内战时期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以及在1920年支持波兰对苏俄的军事挑衅耿耿于怀。这就为法俄两国在20年代奉行互相抵触的对外政策埋下了伏笔。作为1919年和平解决的主要受益方,法国通过对东欧国家予以财政支持和政治保护,有力地维护了战后欧洲的现状,而那些东欧国家也从同盟国的失败中捞取了很大利益。俄国因为丧失了相当份额的欧洲领土,因此借战后欧洲体制瓦解之际,毫不犹豫地与德国展开合作。

——摘编自(美)科勒著《20世纪的世界:1900年以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法俄两国恢复一战前联盟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法俄两国未能联盟对30年代国际关系造成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人们对于建立新的国际机制和国际秩序的呼声日趋高涨,1920年,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1937年埃及最后一个加入国联时,加入国联的国家达63个,这只是占当时世界国家总数的30%。由于缺乏作为世界性组织应有的作用,在解决国际争端时,国联没有权威性,在处理国际社会的各种矛盾时就显得软弱无力、只有在“极少见的情况下,也就是会员国中的大国利益不受妨害、或各会员国至关重要的共同利益似乎用得着国联时”,国联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在它成立的短短20年间,1946年4月18日,出席国联会议的43个会员国一致表决,宣布从次日起国际联盟不复存在。国联尽管失败了,但它为建立一个全球性国际安全机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正是由于它的第一次实践,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指明了国际组织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刘洋《国际联盟的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联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联进行评价。

2018-12-0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材料 为保障战后各国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美国国总统威尔逊倡导建立国际联盟,英法等国积极附和,中国也对国际联盟寄予厚望,并筹备加入。1919年1月,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全程参与国联盟约的起草和完善工作。他所赞成的提案获得通过,为中国成为国联行政院非常任理事国提供了先决条件。之后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中国未能加入国际联盟。据国联盟约的规定,若中国能够签订对奥和约,仍能成为国联之成员。北京政府积极组织委员会整备相关提案。1919年9月,我国签订了对奥和约,为中国加入国联铺平了道路。1920年1月,《凡尔赛条约》生效,国际联盟也于同日成立,设总部于日内瓦,中国成为了国联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摘编自王其勇《论北京政府时期中国对国际联盟成立的认识和参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能够加入国际联盟的原因。
2020-06-0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云南省红河州高三第三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8年1月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英国作战目的之一就是“我们必须通过建立某种国际组织来设法限制军备的负担和减少战争的危险”。美国总统威尔逊则在3天后阐明的美国作战目的“十四点”原则中特别强调最后一点——“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到战争结束时,不仅所有交战国都把“十四点”作为媾和的基础,而且英、法、美等国都已研究并制定了组织国际联盟的方案,并由英美代表组成起草盟约委员会。1919年1月25日,巴黎和会全体会议通过了最高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法国要求在国联建立一支国际部队,设立国际总参谋部指挥这支部队,监督各国兵力并在必要时采取军事行动。日本要求把种族平等列入盟约。但法、日等国的要求并未全部得到满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历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际联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日等国的要求在国联盟约中并未全部得到满足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