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综合题 | 适中(0.65) |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底,日军突袭美国夏威夷军事基地,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在亚太地区有着重要利益的中英美三国多次协商,希望实现对日联合作战。英国希望借中国抗日力量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但为维护其在缅甸和印度的殖民统治,迟迟不同意中国军队入缅作战。蒋介石认为,派遣军队入缅作战,保卫滇缅地区的交通畅通,守卫中国的大后方更为重要。美国希望集中中国的人力、物力钳制南进的日本。三国在合作抗日、共守缅甸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冲突不断。在战争形势的逼迫下,中英美不得不相互妥协退让。1943年底,中英美军队展开了协同作战的缅北反攻战。经过盟军一年多的征战,于19453月成功解放了缅甸。

——摘编自王伟《二战期间缅甸战场大国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美对缅甸战场持不同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缅北反攻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2024-05-10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和平与战争】

材料   1937—1939年是中国孤军奋战的时期,只有苏联一国给中国以巨大援助,英美一个大搞远东慕尼黑,另一个大做军火生意。中国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来,挡住了日本百万大军的进攻。1939年以后美国对华援助有所增加,从当年9月到1941年12月这段期间,美国援华贷款总计1.7亿美元,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战场的巨大需要。而美国的对日经济制裁,首先是仅有象征意义的“道义禁运”,到1940年7月,仍未把日本所需要的石油和废铁包括在内。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美国对华援助持续增加。

——摘编自齐世荣《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1931—194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09月,德军开始疯狂轰炸伦敦。为了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政府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民众防空洞体系。最初,市民只是在轰炸来临时躲进防空洞,随着轰炸的加剧,近2/3的城市平民搬到防空洞内长期居住。防空洞居民有自己的领袖、传统和规章,还组织会议来讨论防空洞的事务。政府动员有关部门和地方机构,建立了包括食物、公共卫生、青少年教育、市民娱乐生活等在内的防空洞基本服务战时体制。伦敦民众不分阶层,积极参与社区防空壕建设、未爆炸弹清除、救火等公共服务,在共同生活中与陌生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直到战争临近结束,都还有不少市民出于对地面生活的恐惧而情愿生活在阴暗的地下。

——据赵媛春《二战时期伦敦民众防空体系及防空洞生活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期伦敦建设“民众防空洞体系”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伦敦战时“民众防空洞体系”。
2023-03-23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1938年,张伯伦决心将英、法两国倡导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方针,改为对德作出某些让步。如签署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属于德国的协议,承认德国对奥地利的合并,彼此达成“全盘解决”,就能稳定欧洲局势。他的构想
A.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B.助推了欧洲战争势力的膨胀
C.缓和了英国与德国的矛盾D.促进了欧洲安全体系的建立
2022-05-08更新 | 336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2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日本军国主义虽日暮途穷,但仍负隅顽抗,美国原子弹虽然试爆成功,但实战效果尚难预卜,美苏英之间新的纠纷不断出现之际,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了会晤。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对德国和波兰问题,在雅尔塔会议基础上加以具体化。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苏联重申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7月26日以美中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这次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但随着战争接近尾声,美英和苏联的分歧和争执也日趋激化。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茨坦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波茨坦会议所产生的影响。
2022-02-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0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89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一项兵役法案,规定21-35岁男子均在选征之列。这年底,他又成立以威廉·努森为首的生产管理局,以协调军用与民用生产。

1941年春,当德国把战区扩大到格陵兰、冰岛和丹麦海峡后,罗斯福立即决定将中立巡逻延伸至大西洋西经25度,并在格陵兰建海空军基地。苏德战争爆发后,罗斯福立即宣布将苏联排除于中立法之外,以便美国船只能驶往苏联港口。7月又删去上年兵役法中禁止派遣入伍者到西半球以外地方去的条款。不久又派霍普金斯前往莫斯科与斯大林作了长时间会谈。19418月,美英两国首脑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宣布了反对侵略扩张、保护国家主权、解除侵略国的武器、确保战后和平、建立普遍安全等原则。9月,苏联也宣布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英苏政策的转变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英苏政策转变的意义。
2021-08-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2016届高中毕业班“卷中卷”大联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幕末维新时期,南进思想初露锋芒。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抢占琉球,殖民台湾,后又占领德属南洋群岛,其构建东亚统治圈的行动初见成效。1936年,日本政府明确了向“南方海洋扩张”的新国策。二战爆发后,日本企图把侵略中国与南进东南亚结合在一起。1940年7月日本正式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一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半年内,日本就占领东南亚各地,取代了美、英等欧美殖民地宗主国,将其纳入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1942年,中途岛海战,日本损失惨重,被迫调整侵略构想,试图以帮助菲、缅独立诱使其对“大东亚共荣圈”建设给予配合。到1943年时,日本召集被侵占地区傀儡政权“首脑”开会,开始极力避免使用“大东亚共荣圈”这一词汇,企图以此来确保东南亚各地的民心与合作。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其苦心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轰然崩塌。

        ——摘自《日本“大东亚共荣圈”与“南方共荣圈”的幻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大东亚共荣圈”侵略步骤及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指出日本“大东亚共荣圈”幻灭的原因。

8 . 材料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就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同美英进行了交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这一进程。1942年10月,美英政府同时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同中国缔结新约。经过谈判,1943年1月,国民政府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与美英签订新约。两个条约都规定,现行中国与美英的条约中,凡授权美英政府或其代表管辖其在华人民之一切条款,均予撤销作废;交还北平使馆界的行政与管理权;终止美英在上海、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交还天津、广州英租界;撤销美英军舰驶入中国领水之特权,撤销美英船舶在中国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英国放弃海关总税务司之特权。随后,国民政府发文,称新约的签订使中国取得了与各国“并驾齐驱”的“完全独立平等自由的地位”。

——据王绳祖《国际关系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英与中国签订新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与美英签订新约的意义。
2020-09-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1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940年5月,英国就已预见到德国空军会对英国本土进行大规模轰炸,英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了在法国退出战争的情况下的防御报告,该报告于5月27日获得战时内阁的批准,并立即开始了必要准备。希特勒打败法国后,便拟定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为保障渡海登陆作战,德军企图首先夺取制空权,以摧毁英国的防御工事,钳制并消灭英国皇家空军。1940年7月,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等国都被德国征服,整个西欧只剩下英国还在抵抗。两国开战前,希特勒向英国伸出了橄榄枝,声明只要英国表示不再与德国为敌,并且归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抢走的原德国殖民地,就可以签订和平条约。不料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完全不理会希特勒的外交伎俩,在压制了英国国内的纳粹势力以及外部的劝降势力之后继续筹备防范可能的进攻。希特勒几次劝诱无效后,下令实施“海狮计划”,空袭伦敦,结果遭到了英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列颠空战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不列颠空战的意义。
2020-09-0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2020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欧洲全球霸权的破坏,这一破坏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这两次大战对世界历史具有相似的意义。不过,它们也存在着重大差别,这些差别对当今的国际舞台有着重要意义。比起先前的霍亨索伦王室和哈布斯堡王室,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欧洲和亚洲旧秩序的破坏要大得多。德国入侵占了整个欧洲大陆,日本人则侵占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但是,这两大帝国都是短命的。它们到1945年已不复存在,留下了两大包括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的地区在内的权力真空。同任何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差不多,这两大权力真空的存在导致了冷战的爆发,使各交战国不能在1945年之后立即形成全面的和解。

两次大战战后时期的另一个差别是1945年以后殖民地臣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这与1918年以后帝国权力的加强形成了鲜明对照。20年内,欧洲诸幅员辽阔的帝国几乎全部消失。因此,战后不久全球两大著名的发展便是殖民地革命和冷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差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欧洲全球霸权的破坏”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