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法西斯势力不断增长,国际和平反战运动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国际反对帝国主义大同盟于1927年,由共产党人巴塞、作家罗曼·罗兰和高尔基、宋庆龄等国内外爱好和平人士发起。1932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一次题为《经济抵制》的讲话中呼吁,美、英、德、法四国政府应当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英国的一些爱好和平的人士甚至发起了组建志愿军的活动,他们意图在中日军队之间构筑人墙,从而制止日军的侵略。

1929年7月,在宋庆龄女士的努力下,上海的反帝大同盟首先成立,随后又相继成立了河北省反帝大同盟和哈尔滨反帝大同盟。绥远的反帝大同盟在1932年建立。同盟在成立后,出版《血腥》油印刊物,宣传抗日救亡思想。1933年建立了“抗日救亡会”,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揭露国民党的不抵抗,赞扬中国共产党以及工农红军等。1933年初,成立归绥中心县委,主要活动有“一、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二、抓住时机开展兵运;三、在农村建立革命武装。同盟的一部分成员成立了文艺同人团体“塞原社”,塞原社在《塞原》《新绥远》等刊物上,刊登有关介绍新诗歌运动的文章,同时也积极地呼吁人们抗日救亡、反帝反战。


(1)根据材料,概括绥远反帝大同盟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绥远反帝大同盟成立的主要原因。
2019-02-26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重庆市第一中学等六校2019届高三1月联考(上学期期末)文综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1940年6月法国战败到1941年年底,英国陷入反德斗争的最危险时期,处境孤立,且国力衰微。德国实力的增强损害了美国在欧利益。1940年年底,美国两次民意测验中,多数人赞成政府给予英国更多援助。次年5月,即便军事护航会使美国卷入战争,仍有过半数的民众支持政府的军事护航措施。鉴于此,美国政府及时调整政策,通过“租借法案”和国会拨款等方式解决英国购买军火和军用物资的困难。英国以纽芬兰、百慕大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海空军8个基地获取了美国价值25万美元的50艘驱逐舰,以拱卫英吉利海峡,与德国继续对阵。美国政府明确提出:“我们第一位的忧虑在于大西洋,希特勒是对西半球、大西洋文明的主要威胁。”随后双方达成协定:美军的主要力量将用于大西洋和欧洲地区,因为它是决定性的战场,其他战场上美国部队作战均应有利于这方面的战事。总之,美国及时援助,使英国熬过危险时期,牵制德军部分兵力,减轻德国对苏压力,并使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贡献。

——摘编自杜明才《论1940年至1941年美国对英援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0—1941年美国对英援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0—1941年美国对英援助的措施及意义。
2019-03-05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晋冀鲁豫四省名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缔结后,日本开始进攻越南,加速向南侵略的步伐,迫使法国殖民当局签订《日法共同防卫印支议定书》。美国罗斯福总统主张通过建立国际托管机构对越南进行统治,直到其最终独立。美国不仅拒绝和法国合作,还通过“战略情报局”向1941年5月成立的越南共产党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提供援助。1943年4月,当罗斯福总统被问到如何维持战后世界和平时,他的回答是:“维持世界秩序并非难事”,美国和中国“将管辖亚洲”。1944年10月,美国承认了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临时政府,罗斯福的越南政策开始由国际托管转向支持法国重返越南。1945年6月的《波茨坦协定》规定,越南北纬16度线以北由中国接收,以南由英国东南亚盟军总司令部接收。

——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史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越南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越南外交政策转变的影响。
4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罗斯福总统发表演说,就自己的想法放了一个试探气球。他说: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瘟疫,现在蔓延开了;爱好和平的国家应该同世界各国一致行动起来,防止疫症蔓延。可是他的演说在国内引来的却是一片反对声。报上的评论、私人的来信,都骂他是战争贩子:“把侵略者隔离起来吗?”“这种口吻太像威尔逊了!”罗斯福后来告诉一个朋友说:“你一心想领导人们前进,回头一看,跟着的却一个也没有。真可怕啊!”罗斯福确实变得小心多了。他不像丘吉尔那样,在茫茫黑夜中独自大声疾呼,他必须留在比武场上继续奋战,不让群众意见与自己距离太大。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民众群情激愤,一致支持政府对法西斯国家宣战。
——摘编自威康·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后美国民众反对卷入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8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罗斯福政府针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行动,这些行动起到什么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11月,在德黑兰会议上,针对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问题斯大林和丘吉尔进行了激烈的唇枪舌剑。丘吉尔仍然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极力主张盟军在地中海东部实行巴尔干登陆作战计划,目的是抢在苏联前楔入东南欧,以阻止苏联进入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斯大林认为“第二战场会开辟,不仅苏联需要它,而且盟国也需要它。”“盟国对苏联的帮助同苏联吸引住德国法西斯军队主力所给盟国的帮助比较起来,其效果暂时还是小的。”……在苏联的坚持和美国的支持下,会议决定美英将于1944年5月发动登陆法国北部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臧春华《浅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

材料二   1944年6月6日早6时以英美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约17万人,抢滩登陆诺曼底。此后,288万盟国大军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美国史学家萨姆尔·纽兰德认为:“从日军偷袭珍珠港到巴黎陷落、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一次战斗的意义能够与诺曼底登陆相媲美。”

——摘编自《诺曼底登陆的胜利抹去了敦刻尔克的耻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和苏联对开辟第二战场产生分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看待美国史学家萨姆尔·纽兰德对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评价?
2019-03-03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4月5日 《每日一题》选修-第二次世界大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5月,英法联军的防线在德国的闪电攻击下崩溃,在敦刻尔克这个法国港口城市,英国组织了当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撤退行动。行动历时9天,动用各种舰船861艘,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把338226人从死亡中拯救出来,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尽管面临各种不利条件,无论是具有专业素养的海军还是勇敢的普通民众都全力参与营救。他们在炮火和轰炸的危险下全力工作,政府组织的有序撤退也使得救援更为有效。同时,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都投入战斗,9天时间里,皇家空军出动了约2700架次,付出了损失110多架飞机的惨重代价。

1940年6月4日,丘吉尔在下议院演讲:“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赢得的。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这次援救中却孕育着胜利……即使大部分欧洲和许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已然或即将沦陷于纳粹手中,我们也永不后退,永不言退。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在海上作战,乘着高涨的信心和力量空中作战,我们永远不会投降。”

——摘编自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敦刻尔克大撤退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敦刻尔克大撤退胜利的积极影响。
2018-12-10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7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国首脑达成了一份关于苏联参加对日战争条件的协定,它规定战后维持外蒙古现状、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中苏共同经营中东与南满铁路等。

中国政府(国民党)在掌握了该协议的内容后,“邀请”美国介入未来中苏关系的外交活动。然而基于对苏联参战的需要,美国政府以“中立政策”拒绝了中国。美国代理国务卿格鲁提醒杜鲁门,苏联正在迫使中国政府和平接受中共,且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与美国的利益相违背,呼吁采取有关措苑。中国政府也多次与美国谈判,积极鼓励和说服美国介入中苏关系…波茨坦会议前夕,美国成功试爆原子弹,这迅即成为替代苏联参战的最佳途径,美国对中苏关系的态度发生巨变:美国政府不但一反一个月前拒绝介入中苏关系的立场,而且对中国表示支持,正式出面试图影响和干预中苏谈判。

—摘编自张振江《波茨坦会议与美国中苏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期美国政府对中苏关系的基本立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中苏关系立场转变的原因。

2018-10-02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23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主干知识+重难点综合性学案(通史版)
8 . 苏德战争开始之初,苏联遭受到了重大损失,士兵伤亡惨重,国土大片丧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
①德军实力强大并准备充分
②苏联最高领导层错误估计了战争爆发的时间
③战争爆发后苏军的作战态度消极
④苏军的防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阿拉曼战役前,隆美尔只有1万作战部队,而蒙哥马利有23万;隆美尔有550辆坦克,其中有300辆是意大利的“薄皮”坦克,不堪一击,蒙哥马利则有1450辆,而且有500多辆都是美制新型“谢尔曼”和“格兰特”坦克,就连德国88毫米高炮都打不穿它的装甲,隆美尔无力对付;隆美尔有不到350架飞机,蒙哥马利有1500架之多……所有这些,都几乎注定了这场战役的胜负。实际,双方兵力相差如此悬殊是正常的——当时德国正在全力攻苏,无暇顾及隆美尔;丘吉尔把北非战场看作是大英帝国“命运的关键”,其重要性仅次于本土。

——根据百度百科《阿拉曼战役》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阿拉曼战役英国获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北非战事的胜利对欧洲战场带来什么影响?

2018-04-0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文科综合历史(五)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要的问题。……只要战争还没有开始,总是有希望防止它爆发的。你们知道,我正在为和平而努力到最后一刻。

——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广播演说(1938年9月27日)

材料二如果一旦发生显然威胁到波兰独立的行动……英王陛下政府有责任给予波兰政府全力支持……法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它在这个问题上与英王陛下政府采取相同的立场。

材料三必须静待敌人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壕堑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线前遏制敌人。

——英法联军总司令的命令

材料四要是法国军队在广阔的战线上……发动大规模进攻,那么他们几乎毫无疑问会突破边界。

——一位纳粹军官的自白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张伯伦是针对什么事情而发表广播演说的?演说反映出英国政府的态度如何?

(2)材料二反映出英国政府的态度有何变化?其原因是什么?联系材料三和材料四,你如何评价这种变化?

2018-04-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3单元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测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