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阿拉曼战役前,隆美尔只有1万作战部队,而蒙哥马利有23万;隆美尔有550辆坦克,其中有300辆是意大利的“薄皮”坦克,不堪一击,蒙哥马利则有1450辆,而且有500多辆都是美制新型“谢尔曼”和“格兰特”坦克,就连德国88毫米高炮都打不穿它的装甲,隆美尔无力对付;隆美尔有不到350架飞机,蒙哥马利有1500架之多……所有这些,都几乎注定了这场战役的胜负。实际,双方兵力相差如此悬殊是正常的——当时德国正在全力攻苏,无暇顾及隆美尔;丘吉尔把北非战场看作是大英帝国“命运的关键”,其重要性仅次于本土。

——根据百度百科《阿拉曼战役》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阿拉曼战役英国获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北非战事的胜利对欧洲战场带来什么影响?

2018-04-0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文科综合历史(五)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要的问题。……只要战争还没有开始,总是有希望防止它爆发的。你们知道,我正在为和平而努力到最后一刻。

——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广播演说(1938年9月27日)

材料二如果一旦发生显然威胁到波兰独立的行动……英王陛下政府有责任给予波兰政府全力支持……法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它在这个问题上与英王陛下政府采取相同的立场。

材料三必须静待敌人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壕堑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线前遏制敌人。

——英法联军总司令的命令

材料四要是法国军队在广阔的战线上……发动大规模进攻,那么他们几乎毫无疑问会突破边界。

——一位纳粹军官的自白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张伯伦是针对什么事情而发表广播演说的?演说反映出英国政府的态度如何?

(2)材料二反映出英国政府的态度有何变化?其原因是什么?联系材料三和材料四,你如何评价这种变化?

2018-04-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3单元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测试)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20世纪初美国政府把目光从美洲转向了世界,美国国内就产生了孤立主义思潮。他们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世外桃源,提出了“坚守美洲堡垒”,反对插手世界事务。……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主要关注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普遍对国际事务不感兴趣,孤立主义势力趁机崛起。面对孤立主义的阻挠,罗斯福因势利导,对欧洲政治事务采取中立和“不干涉”政策,让英法顶在第一线应付德意的威胁。当德国正式迈出扩张步伐时,罗斯福政府同样认为希特勒的侵略目标只限于德意志人居住区,因此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直到德波战争爆发后,才逐渐同法西斯相对抗。

——整理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篇》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的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带来的影响。
2018-04-20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18届高三4月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材料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对此美国社会的反应是既愤慨又感到耻辱,民众和海军强烈要求对日复仇,决策层有人主张把主要兵力和资源用在太平洋战场。然而,罗斯福总统和军方高层最终决定采取“先欧后亚”的战略。对于美国来说,“先欧后亚”的战略思想最早出现在美西战争之前。由于此时美国与日本争夺夏威夷以及美国越来越难以容忍西班牙在古巴的殖民统治,1897年5月美国提出:“首先对付西班牙,同时在太平洋进行防御作战,直到将西班牙打败再集中力量对付日本。”其给出的理由是:美国的人口、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位于美国东海岸和东北部,相对于日本,西班牙地理位置上更靠近美国。当法国败亡,欧洲只剩下英国独自抵抗时,罗斯福清楚,英国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欧洲法西斯主义胜利的必然结果,不但意味着美国本土将受到威胁,而且对美国赖以立国的民主价值观也是一种严重的挑战。尽管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本对美国构成的威胁更严重,但从长远看最终的强敌还是德国。自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数年之内日本并没有将羸弱的中国彻底征服,这多少也让美英低估它的军事力量。方人对日本人成亚洲人存在“普遍的种族傲慢”,这种贬低日本或亚洲人的种族观念,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美国的“先欧后亚”战略。这一战略无疑使中国成为“被遗忘的盟友”。

——摘编自耿志《“二战”中美国为何采取“先欧后亚”战略》

(1)根据材料,指出二战中美国采取“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先欧后亚”战略对中国战场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7月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后,日本迅速确立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即“大东亚共荣圈”的国策,并迈出了南进的实质性步伐。由于日本的南进,加剧了与美、英等国的矛盾,随后开始了近一年的日美谈判。但由于两国在对华问题、南进政策等亚太政策上的根本矛盾不可调和,日本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终于发动了“大东亚战争”,并最终与美、英、荷等国发生冲突乃至开战。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范围是1940年划定的。其步骤首先是“西进”侵华,其次是“南进”东南亚各国,再次是占领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不仅企图独霸东亚,而且梦想进入“太平洋时代”。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美、英、荷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日本在“自存自卫”的名义下,并声称为了解放亚洲而驱逐欧美势力,通过圣战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发动了三年半之久的“大东亚战争”。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亚太地区抗日战争的胜利,终于迫使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大东亚共荣圈”随之宣告崩溃。

——摘编自臧运祜著《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政府的“大东亚共荣圈”政策。
2017·上海·高考真题

6 . 世界大战与中国国际地位

中国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但结果迥异,发人深省。

材料一   一战期间,欧洲协约国劳工短缺,从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梁启超曾说:“在法国之华工,在美国之华侨,多有与其职务之外,实力以裨助战事者。国内各埠之华商,以种种方便为物产上之协助,皆其显著者也。然则,我友邦似不能以政府一二人一二事之怠慢,而抹煞我全国人多数之热诚。”

材料二   据顾维钧回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仅获两个席位,而巴西由两席增至三席。法国外交部解释说:“一个国家在和会上的地位是要由该国在战争中威胁与俄国所做过的努力来确定的……中国对协约国方面实际帮助甚少,而巴西海军曾巡弋南大西洋,保护了协约国运军火的船只,对协约国贡献甚大。”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对日抗战。当西方国家实行绥靖政策时,中国战场如火如荼,爆发了平型关、台儿庄等一系列战事。据统计,二战伤亡人数在9000万人以上,其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为3500多万人。罗斯福曾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向中东,联合德国夹攻,在近东会师,隔离俄国,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中国在一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了怎样的待遇?

(2)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二战结束前后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3)你怎样看待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和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对日本宣战,并通知美、苏、英三国。盟军有感于中国战场对于抵抗与牵制日军的巨大作用,决定成立中国战区,统一指挥在中国、越南与泰国的同盟国军队。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是为近代中国领导人首次出任国际战场统帅。1942年1月,中国与美、英、苏领衔签署26国《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各国将利用全部资源共同对敌。在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并肩作战过程中,美国、英国有感于中国的作用,决定废除以前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另订新约。1943年1月,中美、中英签订新约,英美放弃了租界、领事裁判权、驻军权等在华特权。1943年1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邀约蒋介石共同出席开罗会议,会议宣言:中国可于抗战胜利后收回台湾、澎湖、东北以及日本所占的其他中国领土。中国人长期的梦想,得到国际间的保证,并在抗战胜利后顺利光复东北地区,被日本殖民统治长达50年的台湾同胞也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摘编自陈红民《抗日战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
2018-03-2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I卷调研卷高三文综(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初期,苏联失利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大批优秀指挥员在肃反运动中丧生,使苏军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临战之前,尽管多次获取德军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苏联领导人坚持认为德国在打败英国前不会侵略苏联,因而没有做充分的临战准备;苏联的防御战略思想不当,把主要兵力和军用物资配置在国境线附近,致使战争一开始,就遭到德军“闪电战”的沉重打击。前线防线一旦被突破,就很难组织纵深防御。

请完成:

(1)根据材料,归纳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失利的原因。

(2)结合材料评价苏联的“东方战线”。

2018-04-0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3单元第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练习 )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它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战略可以抗衡它。……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材料二 1941年12月8日罗斯福发表演说:“不论要用多长的时间才能战胜这次预谋的入侵,美国人民以自己的正义力量一定要赢得绝对的胜利。信赖我们的武装部队——依靠我国人民的坚定决心——我们将取得必然的胜利!”

——《罗斯福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罗斯福采取了什么“类似的战略”?

(2)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在1941年12月之前美国支持、援助反法西斯国家的相关史实两例。分析这一态度的变化对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2018-03-1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练习)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按照丘吉尔的意图,英国应当主要在外围作战,用局部性打击、海上封锁、空袭工业枢纽和居民点等办法削弱敌人的实力,竭力避免在西欧同德军主力激战,以免造成重大的实力伤亡。因此,1941—1942年,虽然苏联政府一再提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但是丘吉尔总是顽固地拒绝这一正当要求。

材料二美国首脑对开辟第二战场的看法与英国却不同,他们出于对战争全局利益的考虑,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罗斯福清楚,纳粹头目们十分害怕第二战场,而开辟第二战场必将会大大缩短战争进程并减少牺牲。因此,1942年4月,美国总统私人代表哈里·霍普金斯和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到伦敦同丘吉尔以及英国其他领导人讨论在西欧登陆问题。

材料三希腊记者在《丘吉尔的秘密》一书中写道:“丘吉尔希望苏联在战争中流血牺牲,希望在胜利前苏联已经完全筋疲力尽,无法在欧洲和世界起着首要作用。红军经过战争初期的短暂失利后,已经成为决定同盟国能否胜利的重要因素。这时,丘吉尔企图通过战争削弱苏联的想法更加强烈。战争主要是在陆地上进行的,俄国人单独承担对德作战的重担,他们希望形成钳形攻势夹击敌人……斯大林紧急呼吁开辟西线第二战场,可是丘吉尔却一味搪塞,他希望俄国孤立地同德国人斗,这样不论结局如何,双方都将财尽力竭。”

材料四1944年6月,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丘吉尔在1941—1942年拒绝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希望尽早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该记者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到1944年时,美英最终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5)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第二战场开辟问题之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18-04-0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3章第4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和结束(同步练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