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12月8日,中国政府召集特别会议,决定对国际战局之方针:太平洋反法西斯各国应成立正式联盟,由美国领导,并推举同盟国联军总司令。要求英美、苏与我国一致实行对德、意、日宣战;联合各国约定在太平洋战争胜利结束以前,不对日媾和。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蒋介石还分别照会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建议由中、美、英、苏、荷五国订立联合作战计划,由美国领导执行。罗斯福16日复电,主张在重庆召集联合军事会议,即反轴心各国组织,由中、美、英、苏、荷诸国代表参加的军事会议。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约定加盟诸国“保证运用其军事与经济之全部资源”对抗法西斯国家,并且保证“不与敌国缔结单独之停战协定或和约”。

——摘编自张海峭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做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设的作用。
2 . 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取消禁运条款,允许其它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这一法案实际上是
A.美国援助苏联卫国战争的法律依据
B.英国购买美国军火的“特别通行证”
C.美国控制西欧实施全球战略的标志
D.使西班牙走向法西斯的“绥靖政策”

3 . 材料:1942年5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战争必须以“无条件投降”而结束,协商停战是办不到的。1943年1月,在卡萨布兰卡会议闭幕式上,罗斯福正式提出:“唯有彻底消灭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力量,世界才能获得和平……消灭德意日的战争力量,就是要德意日无条件投降,那意味着未来的世界和平得到合理保证。它并不意味着毁灭德意日的人口,但它的确意味着这些国家以征服和奴役别国人民为基础的那种哲学的毁灭。”罗斯福这一提议提出后,很快得到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领导人的响应,同盟国的一系列文件都列入了要求轴心国无条件授降的内容,从而使无条件投降成为整个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政策。

——摘编自徐康明《无条件投降政策的形成和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无条件投降”的含义及其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提出的“无条件投降”的积极影响。
2019-05-1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华文大教育联盟2019届高考历史第二次(4月份)模拟试卷
4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10月,英国本土已经度过最危急的时期。英国决定重开滇缅路,其对华政策转向积极。1940年10月14日,英国大使卡尔在与蒋介石会谈时表示“英国国策今已改变”,建议中国向英国提供武器弹药和飞机等军事装备的要求,中国还可以要求英国对华贷款100万英镑。作为回报,中国可以考虑派遣壮丁三四十万人协助英国作战,或在日本进攻马来西亚及新加坡时,以大军攻击广州地区,牵制日军南下。1941年2月,丹尼斯少将将出任英国驻华武官后,中英展开了有关军事合作问题的实质性讨论,其主要内容有英国训练和指挥中国游击部队及英国空军的援华问题。1941年7—8月,中英连续举行了4次关于联合军事行动的具体问题的商谈。8月中旬,双方就组训15连游击部队,协防香港、缅甸等问题达成初步协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华政策转趋积极的背景与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联合军事行动达成初步协议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2--1945年,美国对苏联进行援助的数量惊人……这些物资总价值约为102亿美元……根据美国历史学家德怀特·杜蒙德估计,美国全部援助截止到1945年底达到490.96125亿美元,其中对英联邦援助约307.53亿美元、苏联约11.41亿美元、法国23.77亿美元、中国13.35亿美元。

材料二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史学中出现了右翼修正派。乔治·克罗克则认为,在整个战争期间,罗斯福向忘恩负义的俄国人慷慨赠送礼物,不仅使美国和其他盟国得不到重要装备,而且为建立一支“巨大的军事力量做出了贡献,这支军事力量将在今后几十年中对欧洲投下越来越长的阴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丛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期间美国援助苏联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期间美国援助苏联的影响。
2019-03-21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范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文科综合模拟试卷(一)历史试题

6 . 材料   1945年4月5日,苏联政府宣布苏日中立条约到期后不再延长。8月8日晚,苏联政府根据亚尔塔会议精神,忠于同盟国义务,宣布从次日起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随着苏联的对日宣战,日本人可能要面临在本土与苏美同时作战,决战难度大增。日军原先估计11月份在南部迎战登陆的美军,而苏军在10天左右就能从北方攻入日本本土。在日本决策层看来,苏军讲很快并早于美军登陆日本是很要命的,或者说他们宁愿被美国占领,也不愿意被苏联占领,因为苏联人很可能将日本变为“共产主义国家”,这样天皇政体也肯定完蛋。但如果马上投降,自然能限制苏军占领日本本土。

——摘编自梅然《战争、帝国与国际政治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日宣战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日宣战对日本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为了激化英法和德意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厮杀,与一向视之为“战争贩子”的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鼓励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英法。这种损人利己的策略是苏联一贯奉行的民族利己主义政策。

材料二   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在凶险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与纳粹德国签订的。这次苏德谈判之所以取得突破,主要在于幕尼黑会议后欧洲政治局势演变中双方的战略考虑。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材料三   1941年,希特勒调集180万人,实施“台风”行动,要在冬季到来前攻占莫斯科。可事与愿违,不仅德军的进攻遭到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而且11月3日,第一次降雪开始了,没有御寒装备的德军陷入冻馁之中。到12月初,气温已达到零下40摄氏度。德军机器停转,武器失灵,人员冻伤无数,苏军乘机反击,歼敌50万,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中的观点,并指出材料二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3)莫斯科战役爆发时,欧洲战场呈现什么局势?莫斯科战役的胜利有什么国际意义?
2019-02-2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郑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选修三《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练习卷四历史试题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美国、英国与苏联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划分问题上,开始打起各自的算盘。在中国抗战问题上,美英认为:已经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达六年之久并做出巨大栖牲的中国,无论是对日作战还是战后有效地遏制苏联的势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样扑朔迷离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围绕中国是否加入同盟,以美英为一方与苏联之间不断进行讨价还价。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在莫斯科签署了《普遍安全宣言》,声明:四国将采取联合行动,誓将这场反抗各自敌人的战争进行到底。四国认为,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有必要在国家不分大小、主权平等的原则基础上,在适当的时候尽早建立一个公认的国际组织。

——摘编自叶永坚《傅秉常与美英苏中<普遍安全宣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普遍安全宣言》签订时“扑朔迷离的国际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普遍安全宣言》签订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09年天津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材料三: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于是(富兰克林•罗斯福)除了在1933年6﹣7月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力图拆除各国关税壁垒,取消英帝国特惠制,希望打进英联邦广大市场之外,也开始着眼于改善美苏关系,关注打开苏联市场的可能性。1933年10月初,罗斯福指示代理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和国务院官员布利特先和在美的苏联代表鲍里斯•斯克维尔斯基初步接触,要求转达希望两国恢复外交关系谈判的愿望,试探苏联政府的反应,当时美国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虽仍有分歧,但是实业界巨头以及舆论界大部分是支持和苏联恢复邦交的。有一个叫作“美国基金会”的团体直接对1139家报纸进行调查,结果是:赞成的占63%,反对的占26.9%.10月10日,罗斯福写信给苏联执行委员会主席加里宁,建议两国立即为实现关系正常化进行谈判,得到加里宁的积极反应。于是,苏联两国恢复邦交谈判于1933年11月8日至16日在华盛顿举行,苏联方面由外交人民委员会李维诺夫率领代表团,美国方面参加谈判的是国务卿赫尔、代理财政部长摩根索等人,罗斯福也亲自与李维诺夫会谈。……11月16日深夜,罗斯福和李维诺夫在恢复邦交的各项协议上签字,结束了16年来两国关系上的不正常状况。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30年代美苏双方都希望积极改善关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30年代苏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