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年,苏联已经在卫国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反攻已是必然,所以英美都要首先考虑到阻止苏联进一步在欧洲扩大自己的优势。英美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7月24日战役结束时,盟军共投入288万人,5300多艘战舰和近1.4万架战机。德军投入的兵力达51万人。战役中,盟军共消灭德军11.4万人,击毁坦克2117辆,飞机245架。盟军方面约有12.2万将士牺牲。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那一带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处塞满了毁弃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和牲畜的尸体。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此后,盟军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在3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解放了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并攻入德国本土。

——摘编自《硝烟诺曼底》


(1)根据材料,指出美英开展诺曼底登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诺曼底战役的特征及其影响。
2021-08-1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6届高三一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位外交官的日记

(以下内容节选自一位美国驻日大使的日记。)

1936226日上午10

第一部分

1.现在似可肯定,前首相斋藤海军大将、前内大臣牧野伯爵、侍从长铃木海军大将、教育总监渡边将军均已遇刺。据说大藏大臣高桥和警视总监亦受伤。

2.军人已在政府官署和皇宫周围的街区设下警戒线,无军部通行证者不得擅入。与各官署的电话联系亦已截断。证券交易所已关闭。

193778

中日两军在距北平不远的卢沟桥打起来了。谁是肇事者,还不清楚,不过纳尔逊·约翰逊说,从日本人常在中国驻防军附近举行演习这个事实来看,这种事件早就该发生了,不发生才怪哩。

1940101

同盟条约是927日在柏林签字的……

1941127

谣言四起,谓日本人正在计划,一旦与美国决裂,便出动全部力量,大举突袭珍珠港。我当然向我们政府报告了。

1941622

今天传来德苏开战的消息。此事早在意料之中,但这样突如其来,仍令人惊异,我原以为还要迟一点才爆发。

1941814

今天听到,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某地举行历史性的会议……

1941128

日本政府只能认为,继续谈判,亦不可能达成协议……一听到开成的消息已经证实,我便下令烧毁全部密码和机密信件。

——摘编自(美)约瑟夫·C·格鲁《使日十年》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局势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08-09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10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罗斯福及其外交顾问都相信,殖民主义是压迫性的,同时也是不公正的。他们认为,试图在战后对亚非地区加强殖民统治,只会招致这些地区人民的强烈反对,并造成新的国际和地区冲突。为了同欧洲诸国合作击败德日法西斯,罗斯福需要在战时和战后保持这种合作关系。同时,他也怀疑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是否能够迅速走向自治,担心过早实行自治可能会导致的后果。权衡利弊之下,罗斯福提出了针对殖民地问题的国际托管制度,并在19456月召开的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上通过。根据《联合国宪章》第76条规定,托管制度的基本目的应为:促进国际和平及安全;增进托管领土居民政治、经济、社会及教育之进展,并以适合各领土及其人民之特殊情形及关系人民自由表示之愿望为原则,且按照各托管协定之条款,增进其趋向自治或独立之逐渐发展;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提倡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并激发世界人民互相维系之意识;在社会、经济及商业事件上,保证联合国全体会员国及其国民之平等待遇,但以不妨碍上述目的之达成。

——摘编自李艳娜《“委任统治制”与“国际托管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期美国提出建立国际托管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托管制度。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时期日本在制定侵华后的扩张计划时,军队产生了战略选择的分歧:日本陆军主张北进,以苏联为假想敌;而海军主张南进。以美、英为假想敌。1936年,日本最高决策层决定“南北并进”。随后,日本驻东北的关东军在中蒙边界地带不断挑衅,以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1939年,日本陆军挑起了“诺门坎事件”。19395月,日本关东军向驻守在诺门坎一带的苏军第57特别军发起攻击,“诺门坎事件”爆发。开战伊始,日本认为“大肃反”后的苏军已不足为虑,狂妄地宣称日军1个师团可以对付苏军3个师。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作为诺门坎战役的指挥官,朱可夫指挥苏蒙军队向日军发起猛烈的反攻,日军在苏联的装甲军团面前溃不成军,被迫向苏联求和。1940年,双方缔结了停战协定,日本发起的诺门坎战役宣告失利。

——摘编自葛妍《揭秘苏日诺门坎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诺门坎战役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诺门坎战役失利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国就是否给予法国大国地位问题进行 了激烈讨论。丘吉尔提出让法国参与对德占领,给法国一个占领区。斯大林则坚决反对。罗斯福表示美军不会在欧洲停留两年,他也赞同给法国一个占领区。斯大林又以战争初期“法国向敌人敞开了大门”为由拒绝法国参与共管。丘吉尔替法国开脱,并主张必须给法国一个占领区,他认为“大国的命运不会取决于他们的技术装备的暂时情况”。美国也同意英国的主张,同意在保证苏占区的前提下从英美占区划给法国一个占领区,最后斯大林妥协了。

——摘编自崔健《雅尔塔会议中盟国间的斗争与利益分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苏两国发生争执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吉尔给予法国大国地位的原因。
2021-07-3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21届高三3月调研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希望建立国联,美国可以藉此确立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而英国最为关注的是保持自身霸权和海上霸权。巴黎和会开幕前,威尔逊会见了英国外交官员德比尔,德比尔向威尔逊指出:英美在殖民地问题和海上自由问题上存在分歧。威尔逊将国联放在第一位,和约内容居于次要地位,英国也愿意在不涉及它的要害利益的前提下与美国合作。在殖民地问题上,威尔逊表示他愿意在未来国联的监督下由英国控制前德国的殖民地,另外,他建议两国海军“在世界海上警察"方面进行合作。

——摘编自韩莉《竞争与妥协:巴黎和会上的美英关系》

材料二   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大盟国领袖就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达成协议,该协议受到苏、美、英三国及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普遍欢迎。丘吉尔为雅尔塔会议的成功向斯大林说:“战火烧掉了过去的误解。”但雅尔塔会议结束两周后,驻罗马尼亚的苏军就解除了向示威群众开枪的旧罗马尼亚军队武装,建立起罗共领导的民族民主阵线政府。在波兰,美国将其当作依靠雅尔塔协议打入东欧的试验田,但18名政府成员中只吸收了前流亡政府的三名成员,无法影响波兰政府的政策。美国还背弃雅尔塔协议,公然走上分裂德国、分裂欧洲的道路。

——摘编自王贵正《雅尔塔会议的大国政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后英美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雅尔塔会议。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联在德国进攻前作过不少备战工作,如在西部边境建立“东方战线”;在东面与日本缔结《苏日中立条约》以避免两线作战等。但是,苏联领导人对希特勒的冒险性估计不足,对德国闪击战的认识不足;对德军主攻方向做出错误判断;国境线的推进使旧防线废弃而新防线构筑尚未就绪,这些因素使苏联的战备远远落后于形势,因而处于非常不利的被动挨打地位。苏德战争爆发,英美当局认识到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是德国称霸世界的前奏,苏联如果被灭亡,他们也自身难保。因此,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把“粉碎希特勒”作为“首要任务”,呼吁齐心协力打击法西斯。1941712日,苏英签订关于在对德作战中共同行动的协定。美国也决定对苏联进行军事、经济援助。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争初期苏联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战争爆发的影响。
2021-06-06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莫斯科保卫战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战事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和进攻战。战役开始后,作为最高统帅和国家象征的斯大林拒绝撤退。他坚持在红场举行大阅兵,并表示将与莫斯科共存亡。与此同时,朱可夫成功重建了莫斯科的防御体系,致使苏德两军陷入了僵持的局面中,而战争也被拖入了冬季。由于苏军执行了坚壁清野的战术,德军根本无法在莫斯科近郊找到任何可供取暖的资源。再加上希特勒本来计划在冬季到来之前攻陷莫斯科,德军的棉衣等取暖物件严重不足。最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使得苏联军队士气大振。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英向德国投放传单及无线广播的部分内容

时间内容
1944今日的德国战争工业给摧毁了什么,明日的德国和平工业就要缺少什么打不赢的战争多持续一天,恢复和平而体面的正常生活的时间就要更长每个德国人就要更为艰苦。(传单)
战争的继续意味着造成更多无益的损失和牺牲,意味着战争将在德国本上结束,这就难免使德国人民遭到毁灭,使其生存化为乌有。(传单)
一旦万物皆毁,回头就来不及了。战争结束得越早,对德国就越好。(传单)
1945莱茵兰城市的普通居民对盟国军队无须害怕。(无线广播)
盟国所决心摧毁的不是德国人民,而是德国的战争机器。(无线广播)
结束战争,对德国来说意味着获得一种人们得以生存的严峻而公正的和平。(无线广播)
大规模报复行动是盟国正在竭力加以反对的事情之一。(无线广播)

——摘编自【英】迈克尔·鲍尔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1)根据材料,指出1944年和1945年美英对德宣传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英对德宣传的影响。
2021-06-0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六十六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9月至1941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共向中国提供飞机924架、坦克82辆、步枪5万支、子弹约1.8亿发、炮弹200万发以及其他军用物资。苏联对华贷款达2.5亿美元,来华的苏联志愿人员约2000名,其中约200名牺牲于中国战场。在日本侵占东南亚,经东南亚的其他运输线路均被切断后,苏联援华的西北运输线路成为这一时期的唯一中外交通线,显得弥足珍贵。

材料二   实际上,二战期间,中苏两国是—种互相援助的关系。一方面,苏联的远东外交战略如果没有中国的配合与牺牲便实现不了,以致最终难逃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另一方面,中国从战略物资供应上援助了苏联。研究显示,19371945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钨砂、锑、锡等重要战略物资以及包括桐油、羊毛、生丝、毛皮、毛皮原料等大量农产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俄】彼得罗夫、陈开科等《二战期间中苏形成互相援助关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面抗战爆发后苏联实施对华援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对苏援助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