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达成了联合抗日的具体计划,组织中英联军共同保卫缅甸,并由美国向中国和中英联军提供援助等协议。在日本进攻缅甸后,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于1942年起陆续开进缅甸。缅甸原始森林恶劣的环境使中国官兵死伤累累,沿途尸横遍野,惨绝人寰。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在致妻子的书信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自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中国官兵的浴血奋战,不仅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

——据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的重要意义。
2020-07-2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逐步卷入到中国内部政治事务之中。1943年,美国观察家们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和腐败无能深感失望,而中共军队的抗日努力和民主实践使他们产生兴趣。中共为打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的封锁,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派遣军事观察员访问根据地的建议。1944年7—8月,美军观察组成员分两批先后飞抵延安,观察组具有政治和军事双重性质,中共对此非常重视,组织了多次报告会,并允许观察组到部队和地方作实地考察。观察组把关于中共的报告源源不断地发往美国,建议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不偏不倚,主张对中共军队给予适当援助,并与中共领导人一起呼吁美国政府督促国民政府进行民主改革。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军观察团组访问延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观察团组访问延安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3 . 材料   1943年10月,美、英、苏三国外长举行莫斯科会议。虽然参加会议的没有中国代表,但在美国代表的坚持下,中国驻苏联大使傅秉常被邀请在三国外长起草的《普遍安全宣言》上签字。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英勇抗战,改变了中国从前任人宰割的软弱形象,促进了战时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其与盟国关系的密切。从此,中国开始参加国际会议和机构,参与有关国际问题的决定,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摘编自聂俊华《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其局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斯科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莫斯科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7821,中苏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参战的义务,中国则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依约,苏联同样允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1941413日苏联与日本莶订《苏日中立条约》,在这以后,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1945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同时,苏军储备作战物资,改善交通,准备与日本一战。4,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8,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1937-1945年苏联对日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2020-02-11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材料   1940年5、6月间德军在欧洲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使日本决定抓紧时间南进。同年9月,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钢铁禁运。苏德战争爆发生,日本连续召开会议,就北进还是南进的问题展开讨论,最终决定南进。南进既是为了抢夺南方的丰富资源,也是为了切断英美援华补给线,迫使中国投降。苏联得到日本放弃北进的情报后,从远东调兵参加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7月,日本进军印度支那南部,美国立即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禁运对缺乏资源的日本打击极其沉重,日本军方认为美国太平洋舰队是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决定对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发动远洋袭击。由此,太平洋战争爆发。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意义。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漫画,漫画上有两个人物:希特勒和斯大林。希特勒拥抱的同时,在斯大林的背上狠狠的插上了一刀!图中的文字是:“原谅我,同志,但这机会实在太诱人了。”


材料二   “彩虹是有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1)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结合德黑兰会议的背景,说明材料二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这一行动有何意义?

7 . 材料   1945年4月5日,苏联政府宣布苏日中立条约到期后不再延长。8月8日晚,苏联政府根据亚尔塔会议精神,忠于同盟国义务,宣布从次日起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随着苏联的对日宣战,日本人可能要面临在本土与苏美同时作战,决战难度大增。日军原先估计11月份在南部迎战登陆的美军,而苏军在10天左右就能从北方攻入日本本土。在日本决策层看来,苏军讲很快并早于美军登陆日本是很要命的,或者说他们宁愿被美国占领,也不愿意被苏联占领,因为苏联人很可能将日本变为“共产主义国家”,这样天皇政体也肯定完蛋。但如果马上投降,自然能限制苏军占领日本本土。

——摘编自梅然《战争、帝国与国际政治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日宣战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日宣战对日本的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对一个在强邻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她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争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重大的问题。

——张伯伦1939年11月在下院的演说

材料二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丘吉尔1940年5月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请回答
(1)张伯伦、丘吉尔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发表这些言论的?二人的言论目的是否一致?为什么?
(2)张伯伦、丘吉尔在对待侵略问题上各自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有这种分别?
(3)在张伯伦眼里,小国的利益与英国的利益存在什么关系?就这一思想,简要评价丘吉尔的抵抗政策。
2019-09-1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永川区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等国在其利益集中的中国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已被日本占领军夺权,原来居住在租界内的美英人士被日军看作敌侨关进了集中营,其产业也被日本占领军接收,成为战利品。日本法西斯大肆鼓吹“解放东亚民族”“黄色人种革命”等,推行“对华新政策”……上演所谓“交还”租界和“撤废”治外法权的闹剧。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指出:“(汪精卫宣传)他已将英美驱逐,收回了租界,取消了领事裁判权,废弃了不平等条约,重庆却拥护不平等条约,替帝国主义的特权作战。日本发言人也做着同样的宣传,这种宣传真是恶毒之至。但不平等条约的存在,是一种事实……我们的盟邦又何所吝惜而不给我们为正义而战的中国人解除这种羞耻呢?”这从另一侧面对促使美英改变对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新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推行“对华新政策”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对华新政策”产生的影响。
2019-02-0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12月8日,在收到丘吉尔的求援信后,罗斯福即表达了想与丘吉尔进行私人会晤的想法,双方商定于1941年3月或次月进行会晤。但后来由于双方国内事务和战争需要,尤其是1941年春季,希特勒发动了对英国传统势力范围(希腊和南斯拉夫等巴尔干地区)的入侵,直到8月9日,罗斯福与丘吉尔才在纽芬兰的阿金夏会晤。就这次会议的主题和召开的过程来看,可以说是一次“务虚”会,因为这次会议并非要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而是要发表一项阐述战争目的和战后和平目标的联合宣言。但这次会晤对罗斯福来说可谓大获全胜,最终昭告天下的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更是罗斯福思想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就英国而言,虽然美国没有同意直接参战和在远东帮助英国抵御日本的侵略,但作为一个非交战国与一个交战国共同发表联合宣言,这本身就是对英国在道义上的一种莫大支持。

——摘编自杨永锋《(大西洋宪章)与罗斯福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的背景及各自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