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胜利的原因及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153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日本时。外界十分关注德国对二战侵略历史的态度及其同邻国和解的经验。默克尔回应这个问题的表述非常谨慎。据报道她主要讲了三层意思:“正视历史是和解的前提”“战后德国能幸运地被国际社会再度接受,是因为德国彻底与过去决裂”;如果没有邻国的“大度姿态”,和解是不可能的,“但更重要的是德国有着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的意愿”;德国之所以能成功地与过去决裂,还在于二战后盟国的“严格监督”,使德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战后德国汲取了历史的教训,以真诚悔过的行动取得了受害国人民的宽怒,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和优质产品通过平等互利的合作赢得市场和人心,并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中坚力量,在国际上享有应有的受尊敬地位。一些媒体据此纷纷评论称,默克尔这是有意“提醒”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视历史,甚至认为她这样做是在“敲打”安倍晋三。

——摘编自梅兆荣《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德国政府对战争反思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德国政府对战争反思的影响。
2022-11-07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非殖民化政策的产生并非是要推动世界范围内实现非殖民化,而是要通过非殖民化政策的宣传,增强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决意识,使殖民地与宗主国产生分离,进而实现美国在殖民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殖民化”首次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各种场合宣传非殖民化政策,但是由于国际社会的政治中心仍然在欧洲,威尔逊非殖民化政策并没有得到英法等欧洲宗主国的认可,美国依然被排除在国际政治中心之外。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国际联盟并未做出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实现非殖民化的具体规划。二战是美国推行非殖民化的契机,战争困境要求欧洲宗主国承认美国非殖民化外交政策。美国实践非殖民化政策实践的具体表现是废除殖民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废除殖民主义政治体系,以国际托管形式处理战后非殖民化。

——摘编自张世超《美国二战前后非殖民化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提出“非殖民化”的根本目的,并概括美国一战期间推行非殖民化政策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及战后美国推行非殖民化的影响。
2024-03-22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高三下学期三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三国首脑达成了分区占领德国和邀请法国参加占领的协议。随着德国的战败投降,美国政府放弃了肢解德国的计划;丘吉尔表示:“在我对俄国意图的猜疑消失之前,我很不愿意分割德国。”斯大林也在庆祝对德战争胜利的《告人民书》中明确宣布,苏联“既不打算分割德国,也不打算消灭德国”。

194565日,四国驻德占领军总司令在柏林正式声明:东区归苏、西北区归英、西南区归美、西区归法,“大柏林”区由四国共同占领;规定由四国总司令正式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7月中旬起,四国在德国和柏林按划定区域实行占领和管制。在7月底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上,四国又通过对德管制的政治经济原则。至此,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局面正式形成。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影响。
2022-05-2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自19422月至19456月先后四次制定《今后应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作为指导战争的纲领性文件。大纲主要规定未来战争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采取何种战略、政略、外交方针、占领地政策等。第一个《大纲》是在日本占优势的战争形势下制定的,体现出鲜明的主动进攻意图。随着盟军的反攻以及日本海军力量在太平洋各战线上的巨大消耗,日本制定了第二个《大纲》,决定收缩战线,设定“绝对国防圈”,争取拒敌于“绝对国防圈”外。第三个《大纲》则是在“绝对国防圈”失守后制定的,规定固守本土西南诸岛、小笠原群岛及台湾、菲律宾一线防线,进行本土防御作战。第四个《大纲》更多的是呼吁民众忠心报国进行本土决战。日本之所以决定冒巨大风险对美、英等开战,是想借欧战之机,参与对世界的瓜分、排除欧美国家在亚洲的影响,以建立由其主导的殖民势力范围。

在侵略野心驱动下,日本在重大战略问题上往往轻视国家综合实力对战争的影响,制定远超自己实力的战略目标,并喜欢采取比较冒险的军事行动。比如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主要采取奇袭和大规模舰队决战的方式。后来则强调“断行决战施策”,希望通过局部的追击等击灭盟军海军主力,以死中求活。

——摘编自张艳茹《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的战争指导大纲》


(1)根据材料,概括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战争指导大纲的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战争指导大纲变动的原因。
2022-05-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好教育联盟2022届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压轴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迪。

材料一   一次大战前的世界还是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无论在国际上或各国内部,都不存在防止战争的强大社会力量。帝国主义争霸的自发趋势完全支配了事态的发展。二战前,一战造成的苦难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极大震荡,人们还记忆犹新;和平主义思潮浸润到西方国家的各个阶层;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出现了一批倾向于维持国内议会民主和国际和平局面的帝国主义大国;影响日益增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曾积极推动争取防止战争的努力……回顾二战起源的历史,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从1931年的“九一八”燃起的第一个战火,到1941年后半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各个主要的大国才完全卷了进去,打成了真正的全球大战。

——摘编自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实际上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一起事件造成了另一起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以及运用这些胜利果实的方法”。

——摘自A·J·P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不同特点。
(2)材料二中提出“一战实际引发了二战”,其理由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二战源自一战”的观点?
2022-04-06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二中学2022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非洲当地被征召入伍和自动武装起来的非洲人约有150多万,还有百余万非洲民工在各反法西斯部队中从事修建防御工程、基地、飞机场,战略道路,港口码头以及随军运输装卸等工作。艾森豪成尔曾承认,英美联军在北非的胜利是与北非当地居民对希特勒集团所进行的斗争分不开的。非洲战事结束后,有45万非洲人前往欧洲和亚洲,在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战场上同法西斯军队作战,数十万非洲民工在这些地区参加军事工程建筑和后勤运输。

为应对战时需要,西方殖民当局不得不放松对非洲的某些限制,允许乃至鼓励非洲燃料动力等经济部门的扩大,非洲各地的港口和机场建设、铁路和汽车运输甚至人力和骆驼运输都特别兴旺。为解决大量劳力和技术工人的短缺,殖民当局雇佣或强征众多破产农民到矿山、种植园或城市企业劳作。同时;为非洲人开办特设的行业训练班,由此,固定、熟练的工人阶层力量大大增强。随着对宗主国联系的减弱,非洲本土企业家和商人的活动范围也得到了扩大。

——摘编自顾章义《论二战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崛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洲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非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其实就是一场战争的两个阶段。但“二战”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战争初期,德国横扫欧洲大陆,这羞辱和削弱了其他欧洲强国。同时,正在中国作战的新兴帝国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旧有殖民地上横行,但这也意味着日本将不可避免地和美国发生冲突。德国在战争初期的胜利还产生了另一个影响;它使希特勒相信自己是个军事人才,这鼓舞了他去实现最初的梦想并入侵苏联。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不得不联合起来。

因此,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时被视为最后一场意识形态大战,一场“拯救民主”的战争,但事实却是,如果没有斯大林,盟军恐怕很难在这场战争中取胜。

——摘编自安德鲁·玛尔《BBC·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在二战初期胜利产生的影响,并简要说明“两次世界大战其实就是一场战争的两个阶段”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贡献。
2022-03-29更新 | 8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以来,苏联以巨大的伤亡为代价单独抗击着2/3以上的德军。在战争状态下,各个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的状态和具体形式千差万别,相比各个国家,共产国际远不比他们更懂得战场的应变。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英美等国家对共产国际提出的“世界革命”纲领愈加疑虑。《纽约时报》报道:“随着红军向前推进……不知道写在他们旗帜上的究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秩序。”为减轻苏联压力,斯大林迫切希望英美盟国能够迅速开辟第二战场。19435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在《关于解数共产国际的提议书》中指出:早在战前就可以日益清楚地看到,各个国家内部情况和国际形势变得更加复杂,通过某种国际中心来解决每个国家工人运动的各种问题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此时正值罗斯福特使出使莫斯科与斯大林会晤期间,斯大林正式宣布共产国际解散。

——摘编自张彬彬《共产国际解散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产国际解散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解散的历史意义。
2022-06-2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州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历史名校练习卷(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25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移民制限立法。19422月,以介绍亚洲为主的《亚洲与美洲周刊》杂志上登载了一篇题为《废除排华法》的文章,揭开了废除排华法运动的第一幕。该文作者明确提出了排华法严重威胁美国自由和平等的理念,呼吁美国政府即刻废除对美国的最大盟友——中国人歧视的排华法。事实表明,排华法的废除,给予中国年间105名的移民配额,并没有真正把中国移民放在同欧洲移民平等的地位。然而,这一象征性的外交姿势却在美国东亚政策的形成和演变中起了不可否认的作用。1943年排华法的废除不仅是美国战时所需,也是对战后战略深思熟虑的结果,即废除排华法,进一步消除种族间的隔离,从而为美国在战后世界霸权的角逐中寻求最大的政治资本。

——摘编自马晓华《移民与中美关系——从排华法的废除看战时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停战车厢

材料

在巴黎东北部的贡比涅森林停着一节编号为“2419D”的车厢,这节车厢极富传奇色彩。据说它曾是拿破仑三世的御用车厢,但18709月拿破仑三世在与普鲁士的色当战役中战败被俘,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屈辱的一幕。19181111日,法军最高司令福煦元帅作为战胜国的代表,在这节车厢中与德国代表签订了停战协议。之后它正式以“停战车厢”之名,进入象征法国军威与战功的荣军院,接受人们的致敬。而在1940621日,这节车厢又被德国人从博物馆里拉出来,做为法国停战役降文件的签署地,并被当作战利品运回德国,变成德国民众瞻仰的“爱国主义景点”,直到德国战败前夕被战火焚毁。

19509月,法国政府将一节与“2419D”号车厢同一生产批次的车厢,布置成“停战车厢”原来的模样,重置于贡比涅森林。与此同时,“舒曼计划”开启了西欧以煤钢联营为序幕的经济、政治合作进程。此后针对这节“停战车厢”的纪念,则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对过往的包容和理性。201811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停战车厢”前共同参加了一战停战百年的纪念活动,携手跨越历史恩怨,开创了合作的新篇。

——摘编自江天岳《贡比涅森林“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停战车厢与法德关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2-05-10更新 | 538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