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西方的先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年轻时,范仲淹曾勉励他读《中庸》,学儒家之学。张载读完仍未感满足,又读遍佛家、道家之书。几年后,又发现这些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回过头来求之六经,悟出了儒、佛、道互补的道理。回乡后,张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前者是为了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风,后者则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对井田制,张载用心最多。他与学生买了一块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数井,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企图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他(张载)提倡“民胞物与”思想:“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根据龚杰《张载评传》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张载开展社会实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载“民胞物与”的核心思想,并对此作出简要评价。
2017-06-12更新 | 152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协作体2017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6月)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明后期,利玛窦到中国传教。初期,利玛窦借鉴佛教的衣着、术语等,试图借此打开中国的大门。后顺应明朝批判佛教的思想潮流,他对佛教进行了公开批判,以确立天主教的形象。利玛窦通过穿儒服,说汉语,诵读儒家经典等方式,积极靠拢儒家士人,广泛结交士人阶层,确立西儒形象。在肇庆知府王泮支持下,1584年,利玛窦主持的“仙花寺”在肇庆落成,此为中国内地首座天主教教堂。他力求援儒入耶,淡化双方文化差异,借此将天主教义传入中国。

尽管保守人士严守“华夷之防”,提出“夷技不足尚”,利玛窦与我国科学家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他还编写了汉学字典和《中国文法》册子,引进西方科学仪器和科学方法,促进中国科技知识结构和学术思想的变革,突破了传统的格物穷理之学,为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积极努力下,中国的哲学、科技、艺术等也开始大量传入西方,改变了西方对中国模糊的认知。

——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利玛窦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不利因素和成功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在华行为的积极意义。

2017-06-1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鸠摩罗什(约公元343—413年),父为天竺人,母为当时中国西北部的城邦龟兹人。鸠摩罗什生长于龟兹,年七岁,随母出家。九岁以后,随母游学属宾、月氏、疏勒等国。鸠摩罗什初学小乘,并旁通婆罗门哲学;在疏勒时始学大乘,精研《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经典,誉满西域,遂为龟兹王迎还龟兹。前秦建元十八年,苻坚派大将吕光进军西域,便有迎取罗什的意思。吕光破龟兹,得罗什,回师据有凉州,罗什滞留凉州十八年,得以通晓汉文。后秦弘始三年,姚兴出兵破后凉,迎罗什到长安,住草堂寺,有“三千德僧,同止一处”。姚兴辟逍遥因为译场,请鸠摩罗什担任译主,并命僧肇、僧睿、道生、道融等八百余僧人襄助翻译。前后共译出佛经九十八部,计四百二十五卷。鸠摩罗什所译佛经的卷帙,固然不及后来的玄奘之多,但他所译经、论的方面之广,却超过玄奘。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鸠摩罗什成为著名佛学家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2017-06-04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论及君主出现之前到君主出现及演变过程时曾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及至到了诸如尧、舜,“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然则,历史的演进似乎又使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且更甚于前。今之人君的演变现状,“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国家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材料二

他在谈到臣之责任时又说:“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关于君主制度出现前后及演变中的观点。

(2)根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析黄宗羲的观点。

2017-06-02更新 | 91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的工具,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最好的马只适合于最好的骑士。已如上述,既然如此,那么最好的语言,只适合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但丁《论俗语》

材料二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迁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材料二中,胡适“手举义旗”指的是什么?

材料一、二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相似主张?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语言革新在以上材料所反映的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东汉女史学家,博学高才,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其父班彪所著《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但未及完成即因病去世。其兄班固继承父志,整理遗稿,未成又冤死狱中。汉和帝诏令班昭补著余下的《八表》及《天文志》,她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参与史书编著的女性。《汉书》初出时,因多用古字古训,兼有很多前代典章制度,很难读懂,班昭定期讲解,故通行于世。

班昭还是一位宫廷教师,是皇帝亲自指定的皇宫嫔妃们的老师,传授儒家经典、天文、数学,很受尊重,号曰“大家”,她擅长作诗,著有《东征赋》等名篇。她有着出色的政治才干,汉和帝去世后,邓太后临朝执政,班昭曾以师傅之尊,参与政事。

班昭晚年,身患疾病,家中女子们又正当出嫁的年龄,班昭担心她们不懂妇女礼仪,令未来的夫家失面子,辱没了宗族,于闲暇时作《女诫》七章,以做勉励。《女诫》讲述女子要恪守儒家的道德规范、礼仪标准,倡导“三从四德”。《女诫》总共七篇: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女诫》作为女性的规范教科书,在整个封建社会有着极高地位,班昭被称为“女教的圣人”。

———摘自网络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班昭在中华文明史上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班昭《女诫》成书的背景及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亚里士多德
教育思 想“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君子”、“圣贤”及“大丈夫”。他主张“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城邦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一个城邦应常常教导公民们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及其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分为三个阶段:0—7岁主要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7—14岁把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做到“弃恶从善”;14—21岁的教育重点就是发展理性、发展智慧。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说明二人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材料二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与欧洲传统文化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哪些需求
材料三   1925年初,《京报副刊》举行了一次征求“青年必读书”的活动,书目得票统计数能反映学者们对青年们文化素养的期待。
    书名 得票数
史记 19
四书、结婚的爱、欧洲近代百年史 8
墨子、呐喊、上下古今谈、建国方略、独秀文存、红楼梦 6
资治通鉴、孟子 15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近百年史、科学方法论、思维术 7
社会学及现代社会问题 5

根据材料三,概括学者们对青年文化素养期待的几个方面,并结合背景分析这些文化素养被期待的原因


     (4)综上,你认为人类社会思想文化是怎样流传和发展的?
2017-04-20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天津市十二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一)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吴起投奔楚国后,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但吴起的变法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摘编自《史记.吴起传》

(1)根据材料,概括吴起改革对楚国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吴起其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的伦理的逻辑与伦理的常识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它的起点在家,它的过程在国,它的终极价值要体现在“平天下”上。……国的超稳定,家的超稳定,是儒家的精神追求。为了达到国与家的和谐稳定,每一个人都要修身养性,思维与生活方式都要中庸,合乎周礼的社会,被视为理想社会,因为礼制最能确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使人安身立命于社会格式之中。……儒家最终必然从民本主义,走到国本主义,忠君报国,高于孝慈家人,忠孝不能两全时,只能舍小家为国家,只能忠君而不能孝父母……儒家唯一倡导的,是道德制约,而没有公权制约,没有在公权之外构思独立的制约力量。

——吴祚来《儒家是一只朴素的木澡盆》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天生就有合群的性情,人不能单个独立生活,他必须同与自己一样的人交往,共同组成社会,才能力谋自给,才有实现自然赋与他的生活目的。……人类所以不同于和高于其他动物,不只是在于他有生命、有感觉,更重要的是有理性。人类凭借自己的理性不仅能辨别善恶和正义,而且能认识人本身,并能够按照自己本性的需要去改变外在事物。在人生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生的目的,他说:“一个有德行的人,往往为他的朋友和国家利益而采取行动,必要时乃至栖牲自己的生命,他宁愿捐弃世人争夺的金钱、荣誉和一切财物,只求自己高尚。”“真正高宏之人,必须造福于人类。”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人生的目的推向献身于社会事业的高度,并以此作为人的价值标准。

——李丽《古希腊人本思想的表现及其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亚里士多德有关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和亚里士多德这两种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拉莫特·勒瓦耶在其著作《异教徒的德行》中写道:“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他们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B.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C.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D.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2016-12-12更新 | 389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