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西方的先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2 道试题
1 . “孔像之争”

在中国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尽管他们一生声名显赫,但多时过境迁,也就被淡忘了;只有生前郁郁不得志的孔子,其人格与思想的影响历久而不衰。

材料一   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宋真宗时,追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和“至圣文宣王”。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

材料二   法国作家伏尔泰曾经说,假如世人都像孔子那样“仁”、“义”,世界就不会发生战争了。他把孔子的塑像放在自己的书房里朝夕膜拜。

材料三   晚清之后,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严重扭曲,或被无情抨击。在20世纪,一生颠沛造次的孔子在逝世二千多年后,又遭遇了两场巨大的风波和打击。……在这两次运动中,孔子都成了当时人们否定、批判和声讨的对象。

——以上均摘自《辽宁晚报》2011.1.19

材料四   美国总统里根在致祭孔子大典筹委会主任的信中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材料五   2011年1月11日上午10时,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如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广场落成。由于天安门广场是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地点,这条新闻立刻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甚至在人民网还开通了“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竖立孔子像您怎么看”的专题讨论。

——摘自《人民网》


问题
(1)请给“素王”作个解释。并说明汉代以来,统治者追封孔子的原因。
(2)在20世纪,孔子所遭到“两场巨大的风波和打击”分别是指什么?
(3)伏尔泰顶礼膜拜孔子寄托着他怎样的思想?
(4)你怎样看待“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竖立孔子像”?
2020-02-1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先哲,他们在历史的太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成人艺术比较》

材料二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予,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引自《论语》

材料三   当人达到他最高的发展程度时,他是一切动物中最好的;同样,当人违背法律与正义时,他就是最坏的动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每种社会团体的建立,都是为了完成某种善业。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在于生存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及其内在关系。
(2)结合材料分析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有何不同?
(3)两者对人的定义的差别在治国思想上有何表现?他们的治国思想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2020-02-07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曾为委吏(主仓积出纳),又为乘田(主饲养牛羊),常在贵族家里当些贱职。由此习得当时贵族阶级种种之礼文。郏子来鲁,孔子即从之问古官制。周室东迁,丰、镐旧物,散失无存。东方诸国,犹得存周礼者惟鲁。孔子居文献之邦,故得大成其学。

材料二 孔子思想实绾合已往政治、历史、宗教各方面而成,实切合于将来中国抟成一和平的大一统的国家,以延绵其悠久的文化之国民性。孔子思想亦即从此种国民性中所涵育蕴隆而出也……孔子周游,其抱负并不在为某一国、某一家,孔子实已超出当时狭义的国家与民族观念之上,而贡献其理想于当时之所谓“天下”。

——均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能够“大成其学”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学”的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思想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从家国情怀的视角指出孔子所具有的品质。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尼赫鲁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

——温家宝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1)材料一中的“字”可以追溯到什么朝代?指的是什么文字?
(2)材料二中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3)我们应当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聚众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

材料二 孔子设立四种教学内容:文献、行为、忠恕、信用。戒绝四种陋习:随意猜测,固执己见,孤陋寡闻,突出自己。他所谨慎对待的有:斋戒,战争,疾病。孔子对自己很少讲到利益、命运和仁德。对弟子不到为渴求知识而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的地步就不去启发,不能举一反三,便不再教他。

材料三 清康煕帝为孔庙大成殿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2019-12-0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子路》中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当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为政之道在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提出“复礼”,“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仁”核心内容是“爱人”,从爱父母兄弟出发到“泛爱众”。孔子也曾对他的学生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学生颜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材料二   苏格拉底主张贤人政治,在他看来,治理城邦是最伟大的工作,但政治技艺决不是一种自然禀赋,政治家应培养精确深厚的知识和道德素养,其根本任务是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苏格拉底对希皮阿斯说,“你知道吗?如果不是卢库格斯在斯巴达建立了牢固的守法精神,那么他就绝不会使斯巴达凌驾于其它国家之上。在各个国家中,那些好的统治者总是把对法律的服从看作公民的最大义务。那些拥有最守法的人民的城邦,在和平时期生活得最幸福,在战争时期最强大。”有一次智者安提丰试图嘲弄苏格拉底,他对苏格拉底说:“你所过的生活连一个奴隶都赶不上……”而苏格拉底却反驳道,“能够一无所求才是象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神仙。”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回答造成两者思想不同的原因。
7 . 【孔子地位的变迁】

历史上,孔子的面孔曾被涂来抹去,一会儿是红脸圣人,一会儿是白脸奸人,有时候还成了花脸让人琢磨不透,有时候又成了鼻子上点了白点的丑角叫人觉得滑稽。像先秦的古书里,孔子是个道德思想家,他的话既亲切又有学问,像个老教授;可汉代神秘主义兴起之时,孔子就有些玄乎了,在谶纬书里,他好像一个浑身充满了巫师气味的预言家;唐、宋以后,孔子恢复了正派人的身份,地位越来越高,好像是拯救灵魂的神祇,他那些平常的话也变得玄乎起来,好像充满了哲学、心理学知识;可是到了“五四”时代,他又仿佛成了阎罗殿中的总头领,把“吃人的礼教”当锁链拴着人的手脚脖子往死路上领。现在可好,孔子又成了中国文化的总代表,越捧越高,曲阜衍圣公府大兴土木,阙里宾馆富丽堂皇,又是祭孔,又是观礼,外带演剧拍电视,好像孔圣人荣归故里又复生于世了。

——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


问题:
(1)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2)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怎样看待20世纪以来孔子“形象”的变迁?
2019-11-0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6年高三4月高考模拟(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

材料三   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他试图找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通才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得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与最高才能的教育”

——弗吉里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并分析该教育思想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孔子、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差异所形成的教育传统对东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3)依据材料四反映的教育思想,指出所反映的时代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教育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
2019-10-2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侨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能不能提出一个政治理想国理论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原则,是衡量能否成为政治思想家的基本标志之一。孔子留下的言论虽然很零碎,但有关这个问题的阐述还是比较明确的。孔子的政治理想国和政治原则就是他常说的“有道”二字。总的说来,孔子的“有道”的政治理想包括所有人都要按照“礼”的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为了维护礼之“分”,不使其走向破裂和对立,要在“分”中注之以“和”与“仁”。

——摘编自薛明珠《孔子“有道”的政治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三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所谓“爱人”,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称为“忠恕之道”。为调节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孔子要求双方互相尊重。比如父亲要儿子讲孝道,也就应当以慈爱对待儿子。儿子不愿父亲对他不慈,他就要以孝来对待父亲。以此为例,可以推广到其他方面。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政治理想的主要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 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3)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2019-10-1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