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洲觉醒”的先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一战爆发后,甘地曾诚恳向英国当局表示,要募集印度人医疗队和印度士兵到前线服务,并认为战争结束后,印度将得到一个自治政府。然而1919年英国政府的高压政策让甘地深感失望,他意识到英国的殖民统治是不道德的,“如果(印度)人民对此宽容而不抗争,我们将永远不会进步”。这反映出(     
A.国大党萌发民族独立意识B.甘地放弃非暴力不合作策略
C.英国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D.民族自决思想影响甘地转变
2023-03-31更新 | 1350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于北平后,段祺瑞决定举行国葬,唐绍仪、章炳麟联名致电主张暂缓。后《申报》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中山先生国葬由未来之正式政府举行,现由国民党举行‘党葬’。如国民皆愿为中山举行‘国民葬’,则党葬即与国民葬之仪式,同时并举。”这主要反映出(     
A.训政体制下的个人崇拜B.国民政府最终达成共识
C.葬礼有崇德报功的考虑D.社会凝聚程度还很不够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中山陵是近代中国“记忆之场”的范本,具体而微地见证了公共记忆和国族认同的生成过程、构造机制。1925年孙中山逝世之际,国民党人借助墓葬政治的途径,努力将中山陵构造为一个政治象征符号,让它承载起有关孙中山形象的选择性记忆,以及新生“党治国家”之下历史记忆的内核。与此同时,国民党人通过组织途径,持续开展集体谒陵活动,使“中山陵”迅速成为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最重要的仪式场所。在这种仪式性的政治和记忆规训之下,以“孙中山”“国民革命”为关键词建构起来的核心记忆,在国人公共记忆中的主流地位日益得到强化。尤为重要的是,中山陵还被打造成为一处重要的景观空间,与市民休闲生活乃至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亦帮助南京确立起民国时期的核心都市地位。在此过程中,象征符号和仪式规训的内涵逐渐隐身于幕后,原先由国民党人主导建构的关于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核心记忆,逐渐转化为一种嵌入日常生活深处的公共记忆。通过观光游览行为的普及,随着自然而然“习得”过程的展开,不仅增加了对“地方名胜”中山陵的了解,也使游客开始对“民族伟人”“孙中山”产生印象,播下了国族记忆的种子。以至于时光流转将近一个世纪之后,中山陵依然能够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共同历史记忆的纽带。

——摘编自李恭忠《“记忆之场”与国族认同:以中山陵为案例的探讨》


(1)据材料,指出国民政府将中山陵营造成近代中国“记忆之场”的途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将中山陵营造成近代中国“记忆之场”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把灾荒同生态环境联系起来的人”。他在阐述民生主义时说:“我们要用国家的大力量,仿美国的办法来消除害虫,然后全国农业的灾害才可以减少,全国的生产才可以增加。”19123月,南京临时政府设立民治科,将公益慈善等社会救济事业及其监督管理纳入新生政府的日常事务中,并制定《暂行传染病预防法草案》。同年10月,孙中山在《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一文中明确提出以国家收入兴办社会救济事业。后来他又强调各种脆弱群体受到国家的救助是一种权益,国家对其进行生活保障是一种责任。19248月,广州国民政府核准发行《赈灾慈善奖券章程》及细则。

——摘编自王娟《孙中山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


(1)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特点的成因。
2022-05-1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孙中山作为革命运动的带头人,注重引导人民与中世纪的野蛮诀别,自觉努力学习西方。但他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丝毫也不意味着对于祖国的背弃。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孙中山宣布:“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旧有文化而融贯之。”经历“二次革命”、护法失败等挫折后,孙中山深切地感受到传统的巨大惰力,认为应该加以改良,以求为今天所用。也认识到对中国固有文明要加以具体分析,不可笼统判定优劣。不仅如此,孙中山在晚年还认为列宁主义“即孔子之所谓大同也”,提出“受屈人民当联合受屈人民以排横暴”,将传统文化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彩。

——摘编自章开沅《从离异到回归——孙中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历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甘地所处的时代是英国殖民统治者用工业社会的文明猛烈冲击着印度农业社会文明的时代。甘地多次悲愤地宣布,英国用廉价工业纺织品打碎了印度的手工纺织业,从饥饿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手中抢走了最后一碗饭。他指出,西方经济秩序建筑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它使社会生活变成缺乏道德伦理规范的纯物质利益的东西。甘地把手纺车当作复兴印度的物质武器。他认为,手纺车是印度文明的象征,体现着农村经济在道德方面的“合作精神”,在他看来,振兴农村经济的关键在于用土布对抗洋布。恢复手纺车不仅可使农村经济自给,而且有助于印度自治。甘地为这个运动奔走宣传了20多年合,他认为这是非暴力抵抗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彭树智《甘地的农村经济思想及其道德观》

(1)根据材料,概括甘地提倡手工纺织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甘地提倡手工纺织运动的作用。
2022-04-21更新 | 23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份大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界有人认为:“甘地是一个要复兴旧文明(如提倡手纺车)和宗教的人,那么他在社会发展方面就必然是反动派。”爱因斯坦却认为甘地是“一个不受外在权威的扶持,而成为他的民族的领袖的人;一位其成功不是依靠投机取巧,也不是凭借掌握的技术装备,而纯粹地建立在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的基础上的政治家……一位用纯粹的人性尊严对抗欧洲的残暴,并在任何时候都不屈服的人”。他认为甘地的观点是他们那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他们应该朝着甘地的精神方向努力,即不是通过暴力达到目的,而是不与邪恶的势力结盟。

——摘编自爱因斯坦《圣雄甘地》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甘地“在社会发展方面就必然是反动派”的观点进行说明。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爱因斯坦关于甘地的观点进行评述。
2022-04-2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2届高三考前押题密卷(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政治领袖大多都在追求现代工业技术,但甘地是个例外。在决定只穿手工布后,甘地将进口的机织布付之一炬。他每天花半小时用简单的纺车纺纱,并将这一工作称之为“圣礼”,纺车成为他所领导的运动的象征。甘地重振传统纺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反对不断追求物质享受,这种邪恶做法使欧洲人变成了奴隶。他将印度的贫穷归罪于英格兰和日本的棉花产业,它们毁掉了印度曾经自给自足的传统棉纺织。甘地回顾了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前的历史,那时,妇女用自己的棉花纺出上等的线,以贴补家用。他认为纺车在一年中无事可做的四个月为上千万人提供了工作。回归纺车可以给印度人提供数百万个就业机会,也可以成为民族意识的象征和每个人为国家作贡献的标志。但甘地是一个懂得利用现代手段动员群众、组织支持者的精明政治家。他戴手表,用电话机和印刷机同支持者保持联系。他会乘火车旅行。他的目标是祖国的独立,他会用一切非暴力的手段实现这一目标。甘地的思想促使我们反思技术的初衷。他在原则上反对一切现代发明吗?或者说他是否有一个原则,可以解释他愿意用电话和火车而不愿穿机织布呢?

——摘编自[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大地与人:一部全球史》


(1)根据材料,概括甘地重振传统纺织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甘地对待现代技术发明的态度及其意图。
2022-03-21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2届高三预测密卷(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诞生于1866年,他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长兄孙眉的资助下,孙中山先后在檀糞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按受西方的近代教育。透过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孙中山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产生强烈改造中国的思想。他明确宣告:建立“兴中会”的唯一目的就是振兴中华,以申民志而扶国宗”;他在诠释“民生主义”时说“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孙中山解决民生观问题的方法就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他强调“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互补,“节制私人资本”与“发达国家资本”互补。

——摘编自吴铎《孙中山民生观研究》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民生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观。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甘地自小受印度传统文化熏陶,也受到印度教中有关“非暴力”、“宽容”等思想影响,他把基督教中对恶人“忍让”的教义与印度教中“以德报怨”的思想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甘地主义。甘地主义主要包括宗教化的真理观、印度自治论、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策略、手工纺织的经济思想、社会“托管”的计会理论、甘贫乐道的生活原则、艰能可贵的独特品格、民族统一阵线策略思想(“印穆团结”)等。核心是真理和非暴力,信条、纲领、策略路线三位一体,指导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摘编自尚劝余尚沫含《中国的甘地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1)据材料概括甘地主义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主义的成因与积极影响。
2021-11-14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