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洲觉醒”的先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门罗主义”总基调是被动和防御性的——它要求欧洲人不得在西半球扩展影响力或对其任何部分重新殖民,但并不涉及美国将会在西半球如何行事的问题。表面上,通过取代欧洲殖民列强的干涉主义政策,“门罗主义”似乎构成了一种开明的、反(欧洲)帝国主义的美国方案。但“门罗主义”并不是绝对的不干涉主义,以美洲“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为由禁止欧洲制度渗入西半球,本身即是试图对欧洲事务进行外交干预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正如一位国会议员后来直白表述的那样:“门罗主义”暗含着美国作为西半球的政治代言人有权干涉美洲国家事务的意味——其未明言的假设是,“专制欧洲”的控制只能是邪恶的,而“民主美国”的控制却意味着关切与保护。

——摘编自付文广《从门罗主义到威尔逊主义:美国对外干预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大亚洲主义也称大亚细亚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日本社会广为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目的是倡导亚洲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孙中山与日本大亚洲主义者往来密切。孙中山认为如果欧美列强侵略和瓜分亚洲的势头持续下去,不仅中国,而且亚洲各国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欧美列强、白种人的奴隶的命运”;中日两国“非团结起来不可”,这是“使中国越过殖民化的危机,是保卫亚洲的第一步”。

——摘编自李本义《论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门罗主义的含义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倡导大亚洲主义的原因并指出该思想的局限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界有人认为:“甘地是一个要复兴旧文明(如提倡手纺车)和宗教的人,那么他在社会发展方面就必然是反动派。”爱因斯坦却认为甘地是“一个不受外在权威的扶持,而成为他的民族的领袖的人;一位其成功不是依靠投机取巧,也不是凭借掌握的技术装备,而纯粹地建立在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的基础上的政治家……一位用纯粹的人性尊严对抗欧洲的残暴,并在任何时候都不屈服的人”。他认为甘地的观点是他们那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他们应该朝着甘地的精神方向努力,即不是通过暴力达到目的,而是不与邪恶的势力结盟。

——摘编自爱因斯坦《圣雄甘地》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甘地“在社会发展方面就必然是反动派”的观点进行说明。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爱因斯坦关于甘地的观点进行评述。
2022-04-2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2届高三考前押题密卷(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说甘地的思想体系是独特的,那么,他的经济思想就是这个独特体系中最为独特的部分。他揭露了资本主义城市的罪恶,大机器生产对工人的危害。甘地以恢复手工纺织为中心所组成的经济模式,既有空想社会主义成分,又有向后看的倾向。在二十多年中,此起彼伏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和工农群众的暴力斗争组成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强大合力。

——摘编自彭树智《甘地思想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材料二   很少有人去想,在一个有着两亿多低教育人口的大国,将类宗教追求转化为与法治逆向的政治诉求手段,必定包藏隐患。

——摘编自林达《重读<甘地自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思想独特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表现,概括甘地思想带给印度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认为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存在哪些局限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孙中山作为革命运动的带头人,注重引导人民与中世纪的野蛮诀别,自觉努力学习西方。但他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丝毫也不意味着对于祖国的背弃。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孙中山宣布:“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旧有文化而融贯之。”经历“二次革命”、护法失败等挫折后,孙中山深切地感受到传统的巨大惰力,认为应该加以改良,以求为今天所用。也认识到对中国固有文明要加以具体分析,不可笼统判定优劣。不仅如此,孙中山在晚年还认为列宁主义“即孔子之所谓大同也”,提出“受屈人民当联合受屈人民以排横暴”,将传统文化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彩。

——摘编自章开沅《从离异到回归——孙中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历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政治领袖大多都在追求现代工业技术,但甘地是个例外。在决定只穿手工布后,甘地将进口的机织布付之一炬。他每天花半小时用简单的纺车纺纱,并将这一工作称之为“圣礼”,纺车成为他所领导的运动的象征。甘地重振传统纺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反对不断追求物质享受,这种邪恶做法使欧洲人变成了奴隶。他将印度的贫穷归罪于英格兰和日本的棉花产业,它们毁掉了印度曾经自给自足的传统棉纺织。甘地回顾了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前的历史,那时,妇女用自己的棉花纺出上等的线,以贴补家用。他认为纺车在一年中无事可做的四个月为上千万人提供了工作。回归纺车可以给印度人提供数百万个就业机会,也可以成为民族意识的象征和每个人为国家作贡献的标志。但甘地是一个懂得利用现代手段动员群众、组织支持者的精明政治家。他戴手表,用电话机和印刷机同支持者保持联系。他会乘火车旅行。他的目标是祖国的独立,他会用一切非暴力的手段实现这一目标。甘地的思想促使我们反思技术的初衷。他在原则上反对一切现代发明吗?或者说他是否有一个原则,可以解释他愿意用电话和火车而不愿穿机织布呢?

——摘编自[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大地与人:一部全球史》


(1)根据材料,概括甘地重振传统纺织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甘地对待现代技术发明的态度及其意图。
2022-03-21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2届高三预测密卷(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6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中山陵是近代中国“记忆之场”的范本,具体而微地见证了公共记忆和国族认同的生成过程、构造机制。1925年孙中山逝世之际,国民党人借助墓葬政治的途径,努力将中山陵构造为一个政治象征符号,让它承载起有关孙中山形象的选择性记忆,以及新生“党治国家”之下历史记忆的内核。与此同时,国民党人通过组织途径,持续开展集体谒陵活动,使“中山陵”迅速成为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最重要的仪式场所。在这种仪式性的政治和记忆规训之下,以“孙中山”“国民革命”为关键词建构起来的核心记忆,在国人公共记忆中的主流地位日益得到强化。尤为重要的是,中山陵还被打造成为一处重要的景观空间,与市民休闲生活乃至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亦帮助南京确立起民国时期的核心都市地位。在此过程中,象征符号和仪式规训的内涵逐渐隐身于幕后,原先由国民党人主导建构的关于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核心记忆,逐渐转化为一种嵌入日常生活深处的公共记忆。通过观光游览行为的普及,随着自然而然“习得”过程的展开,不仅增加了对“地方名胜”中山陵的了解,也使游客开始对“民族伟人”“孙中山”产生印象,播下了国族记忆的种子。以至于时光流转将近一个世纪之后,中山陵依然能够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共同历史记忆的纽带。

——摘编自李恭忠《“记忆之场”与国族认同:以中山陵为案例的探讨》


(1)据材料,指出国民政府将中山陵营造成近代中国“记忆之场”的途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将中山陵营造成近代中国“记忆之场”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把灾荒同生态环境联系起来的人”。他在阐述民生主义时说:“我们要用国家的大力量,仿美国的办法来消除害虫,然后全国农业的灾害才可以减少,全国的生产才可以增加。”19123月,南京临时政府设立民治科,将公益慈善等社会救济事业及其监督管理纳入新生政府的日常事务中,并制定《暂行传染病预防法草案》。同年10月,孙中山在《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一文中明确提出以国家收入兴办社会救济事业。后来他又强调各种脆弱群体受到国家的救助是一种权益,国家对其进行生活保障是一种责任。19248月,广州国民政府核准发行《赈灾慈善奖券章程》及细则。

——摘编自王娟《孙中山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


(1)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特点的成因。
2022-05-1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甘地所处的时代是英国殖民统治者用工业社会的文明猛烈冲击着印度农业社会文明的时代。甘地多次悲愤地宣布,英国用廉价工业纺织品打碎了印度的手工纺织业,从饥饿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手中抢走了最后一碗饭。他指出,西方经济秩序建筑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它使社会生活变成缺乏道德伦理规范的纯物质利益的东西。甘地把手纺车当作复兴印度的物质武器。他认为,手纺车是印度文明的象征,体现着农村经济在道德方面的“合作精神”,在他看来,振兴农村经济的关键在于用土布对抗洋布。恢复手纺车不仅可使农村经济自给,而且有助于印度自治。甘地为这个运动奔走宣传了20多年合,他认为这是非暴力抵抗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彭树智《甘地的农村经济思想及其道德观》

(1)根据材料,概括甘地提倡手工纺织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甘地提倡手工纺织运动的作用。
2022-04-21更新 | 23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份大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

——1919年《三民主义》

材料二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可将孙中山对国际分野的看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孙中山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俄的兴起以及帝国主义仍然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强权压迫政策等因素,孙中山对各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新的国际分野。他认为以后的国际战争“不是起于不同种之间,是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在一战前后对国际分野标准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孙中山思想发展历程的特点。
2021-09-0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基础性调研测试历史(选修)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