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洲觉醒”的先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甘地”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其内涵是多方面的: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国父、甘地主义的创始人等。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30312日,甘地及其弟子向240英里之外的海滨丹迪村落进发,以“显示其独特风格”的食盐长征,开始了国民不服从运动。接着,抵制洋布与禁酒的运动、抵制法庭和公立学校、放弃公职的不合作浪潮,迅速在全国开展起来,斗争进入白热化,全印风起云涌的反抗震惊了英国。到193410月,国大党宣告停止国民不服从运动。

——摘编自林太《印度通史》

材料二   甘地有极高的表演天赋,亦裸上身,腰上系一块土布,坐在一架小纺车面前,素食、禁欲、静修,他用东方元素装扮一身来吸引西方人。他也善于利用媒体,除了使自己在媒体上大放异彩外,每一次非暴力行动都会由媒体来放大效应。因此,历史学家约翰逊说:“甘地的全部事业证明了英国统治并非压迫性统治,他只能在英国自由主义的保护下兴风作浪。”

——莫枫《被夸大的甘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甘地“独特风格”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的历史贡献。
2021-05-23更新 | 215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21届高三第十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6次组卷 | 17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午战后,许多仁人志士开始关注体育。孙中山认为,体育是振兴中华的重要手段。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倡议创立了体育会,将体育运动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开展严格的兵操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素质。1912年,孙中山颁发的政府公报认为身体强壮健康是提高智力水平的重要基础,在智育和德育中应当首倡体育。学校设军事体育课并适当讲解一些军事课程。培养合格的共和新国民,成为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19219月,孙中山为广东第八届省运会捐资,还捐助了银鼎、银花瓶、银大碗各一个。孙中山在大力倡导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还是现代体育的提倡者和爱好者。在戎马倥偬的岁月中,孙中山仍然坚持体育锻炼,从不懈怠。他善于根据不同的环境,结合具体条件进行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摘编自杨昆普《孙中山的体育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体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体育思想的历史作用。
2022-04-11更新 | 107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鹗(l857~1909年),清末小说家,传世之作是他的《老残游记》。光绪二年(1876年),刘鹗正当弱冠之年,便决心放弃“学干禄”(即通过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和官职)的人生道路,转而矢志于圣贤。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先后在河南开封、郑州决口,形成重大黄灾。刘鹗说服吴大澄采用了自己的治河方法,又亲身与民工一道参加劳作,结果治河取得巨大成功吴大澄则保举刘鹗以道员任用,但刘鹗把这头街送给了自己的哥哥刘梦熊……依刘鹗的看法。要得变贫弱而为”民富国强”。就得兴办工业。庚子赈难后.刘鹗继续住在北京,希图实现兴办实业的心愿。他与亲友程恩培等人合组豫丰公司,向英国福公司借款开采河南煤矿与修筑铁路,但仅筑成从道口到清化一段。他又与友人合办宝昌公司借外资开采浙江煤矿,因浙江乡绅和渐江留日学生的反对而失败。借外资开矿筑铁路的失败,使他转而与亲友集资合股兴办民营工商业,但也归于失败。

——摘编自王学钧《刘鹗与老残游记》

(1)根据材料,概括刘鹗的生平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刘鹗的人生轨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孙中山在创立民国后,政体的理想经历了从“民主”政体到“党国”政体的思想变化,以实现其“民国再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政治,“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三项主义的意思,是要把全国的主权,都放在本族人民手内;一国的政令,都是由人民所出;所得的国家利益,由人民共享。这三项意思,便可用民有、民治、民享六个字包括起来”。因此,三民主义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殷啸虎《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探析》


材料二 孙中山所心仪的政体制度显然已不再是当初创立民国时所效仿的英、美式宪政民主,取而代之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一党制”。本着“此后欲以党治国,应效仿俄人”之思想,孙中山为自己的“师俄”确立了重点。孙中山在选择了“师俄”和“党治”路径后,迅速兴起的国民革命也为迷失中的秩序重建提供了一个可能而又现实的解决之道。

——摘编自申晓云《从“宪政”到“党治”:孙中山“再造民国”思想转换透视》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核心内容在三民主义中是如何体现的?并指出其民主宪政思想的基础。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从“宪政”到“党治”思想转变的原因,并指出孙中山为建立党治国家进行了哪些政治实践?
(3)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政体思想变化及其对政治道路的选择对我们有何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881年,章士钊生于湖南善化县。幼读私塾,13岁时即开始研究柳文。1900年寄读于武昌两湖书院,后执教于家乡私塾。1902年,受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考入南京陆师学堂学习军事。次年进入上海爱国学社。任上海《苏报》主笔,连续登载反清文章并与黄兴等组织华兴会,从事革命活动。

1914年,章士钊留英归国,其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系统论述了“调和立国”论。认为:专制者,兽欲也。遏此兽欲,使不得充其量,以为害于人群,必赖有他力以抗之。与此同时,他一再指斥另一种极端——“暴民专制”。他说:“往者清鼎已移,党人骤起,其所以用事,束缚驰骤卤莽灭裂之弊,随处皆有。国人乃皇皇然忧,以谓暴民终不足言治……”

——摘编自《章士钊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章士钊早期经历所反映的时代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章士钊的“调和立国”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7 . (09宁夏文综)
材料一: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年可百年永久之计。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材料二: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意图排挤而以独得俄助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谭嗣同在《仁学自叙>中毅然宣称:“流涕哀号,张聒不舍,以速其冲决网罗,…… 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他以极尖锐、极简明的语言概括道:“故常以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相交资,而罔不托之于孔。”

一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同辈,即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 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而己为时代所不容。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拙灭裂.固宜然矣。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根据材料,概括谭嗣同的基本思想观点。
(2)根据材料,结合社会背景,简要评述谭嗣同的思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