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洲觉醒”的先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的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大多数民族主义者希望通过与英国合作来换取战后的印度自治,战争期间大约有150万印度人在前线参加战斗,另有几十万印度人当劳工,各项开支多达2亿多英镑。但是,战后的英国政府不但不允许印度自治,反而加大了镇压民族运动的力度。1919年英印当局颁布的《罗拉特法案》,授予总督宣布戒严令、设立特别法庭和随意逮捕判决任命的特权。该法案公布后,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圣雄”甘地的领导下,对殖民当局展开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运动。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创刊于1923年的《时代》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周刊之一,于每年年底评选当年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年度风云人物,1930年《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为甘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被评选为1930年时代年度风云人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乔治·凯南(1904-2005).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1931年出任美国驻苏代办,期间他对苏联领导人逐渐形成不信任感。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出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苏联提出“遏制”战略。他提出,苏联由于地缘政治及意识形态的原因一定会采取与美国对峙的政策,但由于在二战中遭受巨大损失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相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仍处劣势,苏联绝对不会冒险扩张。他认为美国对苏政策应该是:终止合作、教育美国民众了解苏联的真相、防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扩散。而且凯南还特意提到帮助欧洲战后重建工作,培养欧洲的反苏阵营以此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他还精准地预见到社会主义阵营必将分化。美国政府高度重视这封电报,马歇尔和杜鲁门以此为基础一手构造了冷战时的美国外交。

——奥森·斯坦丁《“遏制”之父一乔治,凯南传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乔治·凯南发出“遏制”电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乔治·凯南。

2018-05-1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18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图为2019年联合国发行的邮票。甘地头像旁用英语写着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句话:“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以下解读准确的是

①此话提出的背景是二战后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甘地批判文化侵略,主张维护民族文化
③甘地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
④联合国发行此邮票旨在提倡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71年,沙俄趁我国发生西北回民叛乱之际出兵强占伊犁地区。曾纪泽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伊犁问题。他把伊犁问题划分为分界、通商、偿款三大端,三者中他似分界为最重要,最终通过在商务和赔款上对俄国的让步与俄国签订了《伊犁条约》。《伊犁条约》受到中外人士的普遍赞誉,但他为了避免战争,对沙俄一再让步,使中国丢失了一些本来可以收回的权利。曾纪泽认为“外国人不讲道理,中国人不明事势”是中外屡次发生冲突的根源,要想避免冲突,中国人首先应该严格约束自己,诚待西人,无错可纠,只能是“理屈在彼”,而不可能“理屈在我”。他还提出“邦交不可长恃”,自强才是外交的后盾,坚持外交的自主性。

——整理自李芸《曾国藩、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曾纪泽用和平方式解决伊犁问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纪泽的外交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争之后,面对国势孱弱颓废,吴汝纶认识到“此时国力极弱,由于上下无人”。他认为“西力东渐,不改用西人公学而守腐败旧法,则国必亡”。……戊戌变法,光绪帝下诏科举不用八股,吴汝纶为之击节,“端节诏书,径废时文,五百年旧习,一旦廓清,为之一快”。他进一步主张:“窃谓废去时文,直应废去科举,不复以文字取士。"对于新的取士办法,他也做出设想,即是“举世大兴西学,专用西人为师,即由学校考取高才,举而用之,庶不致鱼龙混杂”。作为过渡的办法,“西学未兴之前,中国文学亦由学校选取”。……去世前不久,仍有如下言论“论者往往谬分大清与中国为二,不知大清事去,即寰宇内无复有中国”。

——摘编自李琳琦《吴汝纶力倡废除科举的内在动因及其体主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吴汝纶主张废除科举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汝纶思想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有人这样描写甘地:“他有宗教家的胸怀,革命家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这里所说的“凭着一把盐”的背景是
A.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食盐专营法
B.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C.英国殖民当局取缔国大党
D.印度出现盐荒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6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谈到孙中山与陈炯明“冲突”的原因,当时有人指出:“孙文与陈炯明的冲突是一种主张上的冲突。陈氏主张广东自治,造成一个模范的新广东;孙氏主张用广东作根据地,做到统一的中华民国。”孙中山与陈炯明的这一“冲突”导致
A.二次革命失败B.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C.护国运动失败D.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9 . 历史在我们的理解中流动,历史解释就是创造性地重新理解历史。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解释须依据史料。归纳材料甲的主张。结合材料乙,判断这些主张是否实现,并说明理由。

(2)历史解释须揭示历史事件间因果关系。据下列文字和图片材料,指出日本与印度对待欧洲文明的不同态度和共同目的,并分析导致两国相同目的的主要原因。

(3)历史解释须表达自己的见解。据下列材料,概括建立联合国的主要目的。综合上述材料,写出你对世界发展演变的主要观点。
2020-11-05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孙中山的实业思想是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是我们今天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业计划》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该书正式写作于1918年底,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一方面表明近代以来西方外交逻辑与实践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另一方面更使孙中山确信,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之中的大同观念,在现代国际社会中仍有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孙中山将自己的《实业计划》与美国总统威尔逊重构战后国际政治主张相提并论,认为“威尔逊总统今既以国际同盟防止将来之武力战争,吾更欲以国际共助中国之发展,以免将来之贸易战争。则将来战争之最大原因,庶可以根本绝去矣”。

——摘编自陈谦平、孙扬《论孙中山的“中国国际化发展”思想——<实业计划>再认识》

材料二   孙中山将发展实业视为“振兴中华之本”和救国的根本之道。在发展实业的方式上,孙中山认为,“不用机器必不发达”,只有引进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机器大工业,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可能的利用外资、外才来发展本国经济,实业救国才能成功。通过《实业计划》,孙中山不仅描绘了中国工业化的蓝图,而且提出了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具体路径与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从孙中山思想中汲取许多有用的思想源泉,应既继承孙中山,又超越孙中山,从而在历史的延续性和时代的创新性中努力“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马敏《孙中山实业思想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撰写《实业计划》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新时期现代化伟大事业是如何超越孙中山的“实业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