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洲觉醒”的先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23年,某英文报纸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评选“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调查结果如下:从评选结果来看,“十二个大人物”中,国民党有4人当选,其中孙中山雄居第一;军阀出身的有4人当选,其中冯玉祥位居第二;陈独秀以文化名流的身份高票入选“大人物”系列。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入选人数相当之多,其中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代表中国据理力争的顾维钧在“十二个大人物”中位居第三,张謇位居第八。下列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A.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主张得到国人拥戴,因而当选人物居多
B.军阀当选反映了当时的北洋军阀统治得到国人普遍支持
C.陈独秀以高票入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影响巨大,不容忽视
D.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的入选反映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发展的愿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24年7月,国民党召开党员联欢会,孙中山看到衣衫不整、肤色黝黑的农民冒着烈日前来参加,异常兴奋地对身边的宋庆龄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决定进行国共合作B.为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
C.决定建立工农联盟政权D.孙中山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
2018-03-02更新 | 108次组卷 | 20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4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同步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采取的行动是
A.改组国民党,更名为中华革命党
B.邀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加入国民党
C.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改组国民党
D.邀请宋教仁入党,改组国民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坚,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辛亥革命前在组织上有什么重大行动?思想上用什么来体现他的革命主张?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在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实现,其原因是
A.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B.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缺乏民主精神
6 . 孙中山、华盛顿与甘地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主要是由于
A.领导本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做出突出贡献
B.实现与友党的合作
C.领导人民大力发展经济
D.与殖民统治者进行坚决斗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亚洲的觉醒”时,唤起亚洲各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运动,除下层人民的斗争外,还有
A.以士兵为主要力量的民族起义B.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运动
C.以殖民者后裔为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D.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毛泽东曾说过:“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是因为孙中山
A.首先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首先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C.首先发动了反清的武装起义
D.首先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分立是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监察权。在孙中山看来,西方三权分立的主要弊端在于:
A.权力划分不细
B.官员的产生方式
C.民主具有虚伪性
D.不符合中国国情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一曾国藩(1811—1872年),清末湘军首领。字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1853年初(咸丰二年底)为对抗太平天国革命军,以礼部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次年发布《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天国革命是“开天辟地”以来“名教之奇变”。率兵阻击太平军,并出省作战,夺取武昌和田家镇。1855年初在湖口被太平军打败,退守南昌。次年因太平天国发生杨韦事件,乘隙恢复力量。1858年11月令李续宾率湘军主力六千人攻三河,被太平军歼灭。旋以曾国荃吉字营为基础,扩充实力。1860年升任两江总督,次年节制淅、苏、皖、赣四省军务。主张“借洋兵助剿”,派李鸿章到上海,左宗棠入浙江,伙同英人戈登的“常胜军”、法人德克碑的“常捷军”夹攻太平军,并派曾国荃围攻天京(今南京)。1864年(同治三年)7月攻陷天京。1865年调任钦差大臣,对捻军作战,战败去职。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1870年在直隶总督任内查办天津教案,残民媚外,受到舆论谴责,调任两江总督。不久病死。

——《辞海(1989年版)》

材料二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第一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官兵贼匪本不同,官兵是人贼是禽;……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计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

——《爱民歌》曾国藩作于咸丰八年(1858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曾国藩生平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经济、军事近代化的角度评价曾国藩的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