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洲觉醒”的先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梁启超推崇墨子的"兼爱",认为这才是社会正义、平等、进步之所在;孙中山为"墨子所讲的'兼爱'与教会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这体现出他们
A.倡导复兴传统道德文化B.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C.关注治国理念的本土化D.主张托古改制宣传革命思想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则是中国土地人口,世界莫及。我们生在中国,实为幸福。各国贤豪皆羡幕此英雄用武之地,而不可得。我们生在中国,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反都是沉沉默默,让异族儿据我上游。······实为可叹!所以西人知中国不能利用此土地也。于是占旅顺、占大连、占九龙等处。谓中国人怕他。殊不知我们自己能立志恢复。他还是要怕我的。即现在中国与米国(指美国)禁约的风潮起。不独米国人心惶恐。欧西各国亦莫不震惊。此不过我国民小举动耳。各国则震动若是,倘有什么大举动,则各国还了得吗?所以现在中国要由我们四万万国民兴起。今天我们是最先兴起一日,从今后要用尽我们的力量,提起这件改革的事情来。我们放下精神说要中国兴,中国断断乎没有不兴的道理。

——《中国决不会沦亡)(孙中山在1905813日出席日本东京华侨和留学生举行的欢迎大会上所作的演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正如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做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鸪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两个发现”的含义,分析说明马克思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相关史实阐述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曾认为:“集权专制,为自满清以来之秕政。今欲解决中央与地方永久之纠纷,唯有使各省人民完成自治……中央分权于各省,各省分权于各县……不必穷兵黩武,徒苦人民。”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民主共和B.联俄联共C.联省自治D.三权分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2019-10-19更新 | 266次组卷 | 95卷引用:2012-2013学年四川攀枝花米易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04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之真解决》中,列举了清政府的十一条罪状,用以证明它是最腐朽的封建统治者,是历史前进的绊脚石。其旨在
A.从理论上把排满和反君主专制结合起来
B.向社会解释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合理性
C.为发动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作舆论准备
D.号召实行社会改良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B.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C.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D.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2019-03-04更新 | 215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正如德国梅涅克的思想变化一样,民国国父孙中山的思想也经历了从改良派逐渐到革命派的转变,当时的社会需求与救亡图存的需要促进了孙中山思想的转变。这说明
A.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时代局势息息相关
B.个人思想的变化主要通过暴力革命来体现
C.当时社会的发展主流是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D.近代中国人们的思想变化是与主观愿望成正比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孙中山为曾为南洋路矿学校题写“造路救国”四字,甘地则发出过“回到纺车去”的倡议。他们所蕴含的共同主题是
A.非暴力不合作
B.顺乎世界之潮流
C.争取民主自由
D.致力民族自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71年,沙俄趁我国发生西北回民叛乱之际出兵强占伊犁地区。曾纪泽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伊犁问题。他把伊犁问题划分为分界、通商、偿款三大端,三者中他似分界为最重要,最终通过在商务和赔款上对俄国的让步与俄国签订了《伊犁条约》。《伊犁条约》受到中外人士的普遍赞誉,但他为了避免战争,对沙俄一再让步,使中国丢失了一些本来可以收回的权利。曾纪泽认为“外国人不讲道理,中国人不明事势”是中外屡次发生冲突的根源,要想避免冲突,中国人首先应该严格约束自己,诚待西人,无错可纠,只能是“理屈在彼”,而不可能“理屈在我”。他还提出“邦交不可长恃”,自强才是外交的后盾,坚持外交的自主性。

——整理自李芸《曾国藩、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曾纪泽用和平方式解决伊犁问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纪泽的外交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