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洲觉醒”的先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郭沫若在广东访某故居时写道:“早识汪胡怀贰志,何期陈蒋叛三宗。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据此推断,“公”应指(     
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蔡元培
2022-09-11更新 | 1180次组卷 | 9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甘地的思想是留给印度和世界的一笔宝贵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

——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

材料二   (甘地)试图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并且通过诱导资本家进行道德转变来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儿……德国绿党创始人佩特拉·凯莉曾公开宣称:“在我们政治生活的某些特定领域,我们受到了甘地的巨大启发……把有责任地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会降低以我们的名义继续暴力政策的危险。

——【印度】PA.纳扎里斯《甘地:杰出的领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甘地思想对当代工业社会而言,“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据材料二,指出甘地思想对解决当今工业社会弊端应有的启示。
2019-06-10更新 | 2010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9年江苏高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认为,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不是对罪恶的消极的不抵抗”,而是“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下列历史人物与他有类似主张的是
A.华盛顿B.孙中山C.凯末尔D.甘地
2017-08-04更新 | 2128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北京卷精编版)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4 . 【加试题】甘地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新成立的俄国的领导人所宣布的革命愿景,在整个世界回响。这激发了印度国大党领袖们争取自治的希望。他们读到了列宁要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各民族联合起来斗争的吁求。欧洲的战争和革命也正在动摇西方殖民列强的根基。1919年,一万名印度人在阿姆利则城的和平集会在流血中结束。国大党组织了全国性的抗议运动,拥有了一位将运动带到人民当中的新领导人

——莫汉达斯•甘地。

由于同时熟知印度和西方文化,甘地试图将这两种价值观结合,用以抵抗不公的民族原则。他深深赞同西方社会主义者要求改善穷人和被压迫者生活的诉求,同时深信通过沉思实现精神再生的印度观念和非暴力的原则。

——摘编自【美】丹尼尔•R·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二   一九三〇年三月十二日,甘地手持竹杖,背部微驼,身着终年不离身的白色土布“拖地”,于早晨六点三十分率领七十九位门徒离开讲经所,开始向四百公里外的大海进军。二十五天后,甘地一行于傍晚六时抵达离丹地城不远的印度洋海滨。次日,在数千名群众注目下,甘地俯身在海滩上淘捞一把海盐。他神情严峻而坚定,在空中挥舞着拳头,然后把洁晶白色的盐未撒向人群。大海恩赐而被禁用的礼物,从此成为为独立而战的新的象征。

——节选自【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等《圣雄甘地》

(1)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度非暴力抵抗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及其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积极影响。

2018-11-07更新 | 1376次组卷 | 13卷引用:2018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族主义 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 民权主义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因袭
规抚(汲取)
创获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1936次组卷 | 15卷引用: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江苏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6 . 19世纪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进行了近代化改革,其中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最具代表性,这两次改革相同之处有
①废除哈里发制度 ②进行军事改革
③建立近代工业     ④实行教育改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16-11-27更新 | 1534次组卷 | 15卷引用: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北京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武灵王(前325 ~ 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他说:“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
——摘编自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 世纪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简答题 | 较难(0.4) |
真题
9 .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
20世纪上半叶,孙中山和甘地分别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经济主张。请比较两者经济思想的异同。
2016-11-18更新 | 49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北京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10 . 孙中山和詹天佑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先行者。他们的共同点有(     )
①借鉴西洋,洋为中用②民主科学,齐头并举
③致力实业,督办铁路④排除万难,为国尽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16-08-17更新 | 190次组卷 | 8卷引用:浙江省2015年10月普通高中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