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洲觉醒”的先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圣雄甘地把毕生奉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给印度和世界人民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地主义属“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甘地把经济分为正义的经济和非正义的经济。所谓正义的经济,即它与道德标准相一致:所谓非正义的经济,是指为发财、赚钱而缺乏道德行为。在甘地看来,一个社会不至于衰败而能够生存和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人都在劳动。如果人们不劳而获,就是自我毁灭。甘地说:如果通过采用科学的新发明,只用三万人就能生产出全国需要的商品,他对此毫无异议,问题是:剩下的人去干什么,如果千百万人失业,无工可做,因而生活困难,那就有问题了。”

——王树英《中印文化交流》

材料二 最后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生在1942年,日本军队已经逼近印度的国门,威胁着印度的生存,也直接影响到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在美国的敦促下,丘吉尔向印度人做出保证:日本被战败后,印度将取得自治领地的地位。甘地和他的追随者拒绝了丘吉尔提出的条件。他们打算再开展一场非暴力抵抗运动。甘地把运动的目的归纳成一句话:“退出印度”。

——高丹《简评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材料三 1947年在孟加拉各地苦行游说,前后行程185公里,走访47个乡村,致力于平息宗教仇恨。8月14日子夜,印度宣布独立,普天同庆。以绝食祈祷、纺钞度过了独立日。1948年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团结开始最后一次绝食,1月30日17点17分,在晚祷会场被一个印度教狂热分子枪杀,终年78岁。

——王志艳《时代印记寻找甘地》


(1)阅读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指出甘地发起的两场直接体现上述思想的运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最后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历史背景,并简述这次运动中甘地思想言论的特点。
(3)综合上述所有材料,说明甘地在推动印度社会进步中的贡献。
2020-06-30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0届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甘地要求印度的精英们放弃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到民众中去,穿土布制的衣服,过艰苦的生活。他主张在劳资之间、地主和农民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庇护关系,要求百万富翁在满足个人物质消费之外,应将财产用来为全社会服务。甘地主张未来印度社会的基础是村社,每个乡村都应成为一个自治体,印度就是这些村社的联合体。他反对英国人的统治,但不是因为统治者是英国人而不是印度人,而是英国人的统治是依靠暴力的统治。甘地被尊称“圣雄”“国父”,他.的精神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归纳甘地谋求印度发展的基本主张。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甘地思想对印度国家发展的进步影响,并概括其精神品质。
2020-10-09更新 | 38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历史试题
3 . 历史在我们的理解中流动,历史解释就是创造性地重新理解历史。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解释须依据史料。归纳材料甲的主张。结合材料乙,判断这些主张是否实现,并说明理由。

(2)历史解释须揭示历史事件间因果关系。据下列文字和图片材料,指出日本与印度对待欧洲文明的不同态度和共同目的,并分析导致两国相同目的的主要原因。

(3)历史解释须表达自己的见解。据下列材料,概括建立联合国的主要目的。综合上述材料,写出你对世界发展演变的主要观点。
2020-11-05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在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定型成现代状态的,经过远古孕育、秦汉开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元的发展,到清前期最终确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位古代帝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两位帝王是:秦始皇和康熙。

材料二   开启一个崭新朝代或国家的先驱者,我们称之为国父。历史上,享有“国父”之称的伟大人物有很多,但人们总是喜欢拿近代两个著名“国父”来比较:孙中山和华盛顿。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个著名“国父”孙中山与华盛顿在历史贡献和个人品质方面的相似之处。
2020-06-3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二: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孙中山《遗嘱》

材料三: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主要活动两项。再用一条史实证明他所说的“现在革命尚未成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参考给出的经济角度范例,另从政治和思想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经济:采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措施;实业救国成为潮流等。
(4)综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孙中山伟大革命精神的内涵,至少两条。
2019-06-1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育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6 . 【加试题】甘地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新成立的俄国的领导人所宣布的革命愿景,在整个世界回响。这激发了印度国大党领袖们争取自治的希望。他们读到了列宁要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各民族联合起来斗争的吁求。欧洲的战争和革命也正在动摇西方殖民列强的根基。1919年,一万名印度人在阿姆利则城的和平集会在流血中结束。国大党组织了全国性的抗议运动,拥有了一位将运动带到人民当中的新领导人

——莫汉达斯•甘地。

由于同时熟知印度和西方文化,甘地试图将这两种价值观结合,用以抵抗不公的民族原则。他深深赞同西方社会主义者要求改善穷人和被压迫者生活的诉求,同时深信通过沉思实现精神再生的印度观念和非暴力的原则。

——摘编自【美】丹尼尔•R·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二   一九三〇年三月十二日,甘地手持竹杖,背部微驼,身着终年不离身的白色土布“拖地”,于早晨六点三十分率领七十九位门徒离开讲经所,开始向四百公里外的大海进军。二十五天后,甘地一行于傍晚六时抵达离丹地城不远的印度洋海滨。次日,在数千名群众注目下,甘地俯身在海滩上淘捞一把海盐。他神情严峻而坚定,在空中挥舞着拳头,然后把洁晶白色的盐未撒向人群。大海恩赐而被禁用的礼物,从此成为为独立而战的新的象征。

——节选自【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等《圣雄甘地》

(1)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度非暴力抵抗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及其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积极影响。

2018-11-07更新 | 1376次组卷 | 13卷引用:2018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之革命发韧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夫革命非能突然发生也。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满州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钳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吾党之士,追随本党总理孙先生之后,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激进不已,以至于辛亥,然后颠覆满洲之举,始告厥成。

材料二然而当时之实际,乃适不如所期,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使当时而有此政党,则必能抵制袁世凯之阴谋,以取得胜利,而必不致为其所乘。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以上材料均摘自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革命非能突然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革命“始告厥成”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从“革命第一次失败”中得到的教训,概括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期间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的精神。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敲响了祖国危亡的警钟:生物不断在“变”、不断在进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既然人力可“与天争胜”而终“胜天”,只要人治日新、变法图强,国家就可永存,种族就可不坠,此所谓“存亡生死,其权仍操之我手”!因此,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缓!

                                                          ——改编自严复的维新思想   

材料二

我们如果还要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我们的问题是救国,救这个衰病的民族,救这个半死的文化。

                                                            ——胡适《介绍我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严复挽救民族危机的思想观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胡适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并简述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做出的突出贡献。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内涵。
2017-07-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但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怎么能责怪曼彻斯特呢?我们穿着曼彻斯特的衣服,所以曼彻斯特才生产它们。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二     自治是一座伟大的机构,……但中心始终是纺纱车,所有活动都要围绕它旋转。

                                                                                                  ——止默《甘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认为印度贫困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材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认为印度实现自治的中心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为实现印度自治采取的斗争对策和形式。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斗争形式和目标两个方面,谈谈你对甘地的看法。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武灵王(前325 ~ 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他说:“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
——摘编自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 世纪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