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太宗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唐朝时期唐太宗以其独特的治国之道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与群臣讨论如何安置内附的东突厥。……中书令温彦博建议把突厥迁入河南朔方之地,全其部落、风俗,其实质是在尊重突厥生产方式及风俗习惯的前提下的自然同化之策。唐太宗反复权衡后,采纳了温彦博的主张。

——摘编自梁华《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看唐文化的繁荣》

材料二  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吸取了隋“弃德穷兵,以取颠覆”的教训,……对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十分慎重。在此期间,尽管唐王朝曾发动对东西突厥的战争,……然在战争之后,唐朝廷也一反“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针,而“抚九族以仁”,对少数民族实行较宽厚的羁縻政策。

——摘编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温彦博提出的建议。据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安置东突厥的措施。
(2)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采取的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策略的实践效果。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初, 突厥经常大兵压境,甚至进兵关中,威胁京师。629年,唐太宗派十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消灭了东突厥,俘获了颉利可汗。634年,又派遣大军进攻吐谷浑,获取全胜,解除了对河西各州的威胁。打败突厥后,以各部的酋长为都督、刺史,对本族进行统治。各族首领到了长安,都以礼相待。630年,“四夷君 长诣阙请”唐太宗为“天可汗”,647年,唐太宗曰:“自 古帝玉虽平定中原,不能服夷狄”,他之所以超过了古人,关键在于“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正由于这种良好的民族关系,才出现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友好范例,才取得了“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的盛况。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民族政策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材料二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他们在16世纪前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今天美国境内有300多个印第安保留地,是政府划拨给印第安原住民集中居住的土地,主要分布于美国的西部和中北部。从20世纪中期开始,印第安人在保留地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包括宗教自由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但联邦政府和美国国会仍对保留地拥有最高的“父权”(后改称为“托管权”),拥有最高司法和行政权。

——摘编自曾向红《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制度现状研究》

材料三   60年前的那场民主改革彻底打碎了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西藏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西藏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帮助西藏经济发展,仅2017年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转移支付就高达1500亿元(人均4万余元)。

——摘编自《西藏日报》2019年4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第安保留地”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3)结合三段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族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2019-05-27更新 | 683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县集美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初以武立国,但是“以文德绥海内”才是唐太宗的最终目的。在李世民看来,为人君主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为自己的臣民做出表率李世民不仅仅在自身修养上为臣民做出示范,同时敢于虚心纳谏,敢于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并予以改正。设立三省制,有效防止了官吏垄断权力的可能,采用并完善科举制,选拔了大批人才。唐太宗本人深刻地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蚱其人,必难治理”,把官员的“德”看做是国家治理中的重中之重。选拔官员,德才兼备,德才并列,以德为先。在这样重“德”的氛围下,官员人人将做“贤臣”“重臣”“良臣”“智臣”“贞臣”“直臣”作为自己的仕途追求。

“贞观之治”作为我国历史上开明盛世的杰出代表,以唐太宗为首的吏治集团在短短数十年内励精图治,不但开创了“贞观盛世”局面,更创造出我国封建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清明时代。

——摘编自郭善华、秦德君《“贞观之治”吏治的三点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在吏治建设方面的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吏治建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2018-06-09更新 | 4003次组卷 | 29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 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和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以为政清廉、执法公正为世人所敬仰。既在民间被人们呼为“包青天“,又为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所肯定。……包拯实际从政26年,任过很多官职,其中有较长时间是做监察官。因此,他对其所处时代的史治状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于吏治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既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又将儒家德主刑辅的治国理论模式运用于自己的支治思想中,建构起德主刑辅的治国理论模式。而言志诗《书端州郡斋壁》所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则既是包拯一生为官处事的信条,又是其吏治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摘编自萧伯符、汪庆红《包拯的吏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包拯成为中国历史“清官文化“典型代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包拯。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谕令钦天监:“向者新法(指西法)、旧法是非争论,今既知新法为是,尔衙门习学天文历法。满洲官员,务令加意精勤。此后习熟之人方准升用,其未经学习者不准升用。”

——《清圣祖实录》卷62(康熙十五年,1676年谕令)

材料二论者以古法今法(指西法)之不同,深不知历原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西人守之不失,测量不已,岁岁增修,所以得其差分之疏密,非有他术也。

——康熙帝《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材料三他(康熙)命南怀仁以西方“治炮妙法”,督造适用于南方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平定准噶尔之战,他登高用望远镜观察地形,部署兵力,指挥军队;他邀请传教士绘制全国地图……康熙成了中国追求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康熙纵然走进了无涯学海,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

——摘编自张研《原来康熙》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康熙帝在对待西方自然科学的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康熙“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