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富思想的渊源极早。早在殷末周初的《周易》中就有重农抑商、节欲恤民、平施共富的民富思想内容的记载。随着西周初期“敬德保民”思想的出现,民富的思想逐渐在一些文人雅士中受到重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中的阶级关系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加之统治者治国的理念和方法还处于尝试阶段,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相对宽松的“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于是先贤们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一些对于治国安民的看法,就出现了以儒家、墨家、法家等为代表的学者,根据自家学派的阶级立场,阐述对“民富”思想不同见解的局面。

——摘编自刘晓欣《先秦儒家的民富思想探析》

材料二 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认为,民生主义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国强才能民富,国强是民富的基础,但民富才是国强的最终目的和最可靠的保证。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中说道:“中国近代患贫极了,因而在行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时,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生产力则贫。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策措施,则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五四时期,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指出:“中国今尚用手工业生产,未入工业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欧美已临第二革命者有殊,故中国两种革命必须同时进行,既废手工而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作为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富民强国的梦想,虽没能亲手实现,但却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引导着后继者们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摘编自于颖《孙中山富民强国的思想及其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民富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富民强国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原创)[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中国工人虽多,但是没有机器,不能和外国竞争。全国所用的货物,都是靠外国制造输运而来。所以利权总是外溢。我们要挽回这种利权,便要赶快用国家的力量来振兴工业,用机器来生产,令全国人工人都有工作。到全国的工人都有工做,都能够用机器生产,那便是一种很大的新财源。

——摘自孙中山《民生主义》(1924年8月3日)


材料二
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英国)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
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摘自甘地《印度自治》等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和甘地对待工业文明的基本态度及相应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孙中山和甘地的上述看法。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三段材料均为孙中山的讲话摘录)

材料一:今日之中国,不是复辟与共和之争,而是真共和与假共和之争;今日真复辟者少,假共和者多。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的演说

材料二: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内不能谋各省之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

——1918年孙中山《辞大元帅职通电》

材料三:现在是拿出鲜明反帝国主义的革命纲领来唤起民众为中国民族独立而奋斗的时代了!不如此是一个无目的无意义的革命,将永不会成功。

——孙中山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假共和”是指什么事情?对此孙中山采取了什么行动?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事情?孙中山认识到了什么问题。这一认识有何局限性?
(3)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有何转变?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2020-08-1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族主义 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 民权主义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因袭
规抚(汲取)
创获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1934次组卷 | 15卷引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以下是对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评价:①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②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 
③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④有世界影响的伟人               其中②④的评价基于
A.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B.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C.社会史观,全球史观D.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木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叶李鸿章主要的历史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2017-12-1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陈启沅(1834~1903年),名如卿,宇芷馨,号启沅,广东南海人。陈氏家乡栽桑养蚕业甚盛,是广东的手工缫丝中心。陈启沅极关心家乡安桑事业。他目睹国外用机器缫丝,产品精良,远胜家乡土丝,遂萌发在家乡创办机器缫丝厂之念,在游历越南河内和暹罗(今泰国)等地时,注意考察机器之学。1872年,陈启沅在家乡陈氏本宅旁办机器缫丝厂,取名“继昌隆”。机器缫丝业的发展,使手工缫丝工人受到失业的威胁,当时民风未开,视机器为异端。南海知县徐赓陛以机器缫丝厂“一家得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为由,下令各机器缫丝厂停业。

——摘自《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的条件。

(2)根据材料,指出“继昌隆”缫丝厂停业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严复通过翻译《天演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带到中国,并使之超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范畴而具有了世界观的社会意义。他又通过翻译《穆勒名学》(原名《逻辑学体系》)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严复的翻译创造性地启用了很多几乎死亡的中国古典文字,如天演、公理、适者生存等,从而在西方的新式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相关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用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所译作品种类的倾向及形成这种倾向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0 . 民国初年,孙中山曾致函黄兴,提及“癸丑之役,文主之最力,所以失败者,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散。”“癸丑之役”是指
A.广州起义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护法运动
2010-05-24更新 | 6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