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在设计建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时,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特别不接受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孙中山认为美国宪政规定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完备,存在着许多弊病,运转效果也不甚好。他指出:"夫美洲之不自由,更甚于专制国。盖专制皇帝且不难爱民,虽专横无艺,犹不敢公然以压抑平民为职志。若资本家则不然,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们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以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

——摘编自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

材料二: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防止了专制而强暴的政府出现,在相互牵制中消弭了潜在的政府权力。三权分立制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追求法治的目的而确立的,这种机制维持的是三种权力之间没有任何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动态平衡,使美国的人权、民主自由等法治价值得到不断的保障和实现。但三权分立使联邦政府三个分支相互敌对,讲究以野心对抗野心,却忽视了国家权力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效运用,这给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造成了阻碍。

——摘编自张文博《浅析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拒绝采用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政治制度形成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是中国人’这一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他还指出:“今日之欧美,则民族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相嬗之时代也……民族主义之发达之既极,其所以求增进本民族之幸福者,无有厌足。内力既充,而不得不思伸之于外”,这就是“帝国主义之所行也”。他主张,今“知他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梁淼隆《浅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材料二   1893年冬,孙中山在筹建革命团体时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主张。1894年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在回国途中向随行的人说道:“杀满洲佬,复明之江山”。在190612月的《民报》创刊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的讲演中,孙中山阐明民族革命并非“尽灭满洲民族”,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在1924123日发表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以新的民族主义向世人宣告:“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摘编自陈天翔《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变化及对中华民族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不同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及演变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影响。
2022-12-2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强基联合体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21年,孙中山发表演讲《五权宪法》,提出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补入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制衡,实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这不能反映孙中山:
A.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B.反对三权分立的思想
C.深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D.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4 . 下列关于华盛顿、拿破仑和孙中山的共同点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C.推动了法制建设D.成功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袁世凯说:“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由此,他首先采取的行动是(       
A.参加南北和谈B.镇压护国运动
C.镇压“二次革命”D.刺杀宋教仁
2020-02-1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12届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丁说:“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A.文明史观 革命史观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B.社会史观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 文明史观
C.革命史观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文明史观
D.革命史观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2019-11-2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九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人口问题是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单位:%)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所作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时常自夸,说我们人口多,不容易被人消灭,……殊不知百年之后,美国人口可加到十万万,多过我们人口两倍半。如果美国来征服中国,那么百年之后,十个美国人中只参杂四个中国人,中国人便要被美国人所同化。……百年前有一个英国学者,叫做马尔赛(萨)斯,他因为忧世界上的人口太多,供给的物产有限,主张减少人口。中国现在的新青年,也有被马尔赛(萨)斯学说所染。”孙中山的这种人口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

——摘编自《孙中山人口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马尔萨斯人口学说的基本态度极其理由,并对其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材料表明
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2016-11-27更新 | 226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5-2016学年重庆第八中学高二下期第三次周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便在巴黎发表谈话:“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但到1912年1月上旬,孙中山在给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复信中说:“联邦制度于中国将来为不可行,而今日则必赖各省都督有节度之权,然后可战可守。” 1月21日,孙中山在主持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上议决:“议行政方针,主张中央集权。”对上述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应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B.孙中山主张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度
C.严峻的国内形势迫使孙中山调整其治国方略
D.调整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专制独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