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门罗主义”总基调是被动和防御性的——它要求欧洲人不得在西半球扩展影响力或对其任何部分重新殖民,但并不涉及美国将会在西半球如何行事的问题。表面上,通过取代欧洲殖民列强的干涉主义政策,“门罗主义”似乎构成了一种开明的、反(欧洲)帝国主义的美国方案。但“门罗主义”并不是绝对的不干涉主义,以美洲“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为由禁止欧洲制度渗入西半球,本身即是试图对欧洲事务进行外交干预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正如一位国会议员后来直白表述的那样:“门罗主义”暗含着美国作为西半球的政治代言人有权干涉美洲国家事务的意味——其未明言的假设是,“专制欧洲”的控制只能是邪恶的,而“民主美国”的控制却意味着关切与保护。

——摘编自付文广《从门罗主义到威尔逊主义:美国对外干预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大亚洲主义也称大亚细亚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日本社会广为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目的是倡导亚洲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孙中山与日本大亚洲主义者往来密切。孙中山认为如果欧美列强侵略和瓜分亚洲的势头持续下去,不仅中国,而且亚洲各国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欧美列强、白种人的奴隶的命运”;中日两国“非团结起来不可”,这是“使中国越过殖民化的危机,是保卫亚洲的第一步”。

——摘编自李本义《论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门罗主义的含义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倡导大亚洲主义的原因并指出该思想的局限性。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6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有研究者认为,孙中山本来是“一个言必谈美国,大半生以美国为榜样的政治家”,但是,孙中山与美国多年打交道的经历以及美国对孙中山长期不冷不热的态度,使他对美国民主制的价值产生怀疑,从而反思自己过去的信仰与理念。从此,孙中山从一个辛亥革命初期中外条约体系的坚守者变成一个决心以革命手段废除不平等条约,推翻列强压迫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孙中山革命理念的变化
A.反映中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B.说明美国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C.体现孙中山对国情认识深化D.推动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将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同时,还提出“我坚信,只有当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人民才会更幸福,痛苦才会减轻”。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更以“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据此可知,孙中山
A.积极吸收国内外思想充实自身理论体系
B.将实现社会主义视为毕生的最高理想
C.具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使命感
D.提出了适合国情的崭新革命道路理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它已经和劳工组织形成密切联系;另一个是五四运动后,年轻一代人所怀抱的热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高涨的民众精神。这是因为孙中山与这两种力量都
A.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B.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
C.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D.高举民族主义的旗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孙中山在《民权初步》中提到,会场里每做一事,都需要经过三道手续:一是动议,二是讨论,三是表决……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即:在一项动议表决之后,有的会员想推翻表决,提出复议,这叫做复议动议。这表明孙中山认为在会议决策时
A.集思广益但也应该提高效率
B.利用直接民主形式实现宪政
C.维护会场秩序是必要前提
D.注重程序性和充分民主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B.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C.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D.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2019-03-04更新 | 215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南昌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仿真测试卷 历史 (A)学生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2019-01-30更新 | 106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1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B.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D.孙中山防止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1 1月4日),盛宣怀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府。
       1876年,盛宣怀在湖北广济盘塘设立“开采湖北煤铁总局”。
       1887年,在烟“台独”资经营客货海运。
       1895年,奏设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于天津。
       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奏设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于上海。
       1897年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
       1900年,电告各总督让他们不要服从清廷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并促成长江流域和苏杭的督抚们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
       1905年,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
       1912年初,盛宣怀从日本正金银行提取300万日元借款,把这笔钱的一部分转三井洋行,三井洋行转给南京政府约250万日元。消息传出,举国哗然。
       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在上海病逝,他遗嘱将其家产的一半,捐赠为慈善基金。
       李鸿章评价他“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识敏瞻,堪资大用。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连源。”孙中山评价他“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鲁迅说他是“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迅等人对盛宣怀的评价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