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在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定型成现代状态的,经过远古孕育、秦汉开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元的发展,到清前期最终确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位古代帝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两位帝王是:秦始皇和康熙。

材料二   开启一个崭新朝代或国家的先驱者,我们称之为国父。历史上,享有“国父”之称的伟大人物有很多,但人们总是喜欢拿近代两个著名“国父”来比较:孙中山和华盛顿。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个著名“国父”孙中山与华盛顿在历史贡献和个人品质方面的相似之处。
2020-06-3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二国家当给佃农以土地,资其耕种……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新的主张并简述其政治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富思想的渊源极早。早在殷末周初的《周易》中就有重农抑商、节欲恤民、平施共富的民富思想内容的记载。随着西周初期“敬德保民”思想的出现,民富的思想逐渐在一些文人雅士中受到重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中的阶级关系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加之统治者治国的理念和方法还处于尝试阶段,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相对宽松的“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于是先贤们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一些对于治国安民的看法,就出现了以儒家、墨家、法家等为代表的学者,根据自家学派的阶级立场,阐述对“民富”思想不同见解的局面。

——摘编自刘晓欣《先秦儒家的民富思想探析》

材料二 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认为,民生主义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国强才能民富,国强是民富的基础,但民富才是国强的最终目的和最可靠的保证。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中说道:“中国近代患贫极了,因而在行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时,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生产力则贫。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策措施,则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五四时期,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指出:“中国今尚用手工业生产,未入工业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欧美已临第二革命者有殊,故中国两种革命必须同时进行,既废手工而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作为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富民强国的梦想,虽没能亲手实现,但却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引导着后继者们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摘编自于颖《孙中山富民强国的思想及其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民富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富民强国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孙中山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宣布新成立的共和国“当成为统一独立与兴盛之国家要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内政之统一”等,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政治方案。辛亥革命失败后,针对国家四分五裂的局势,孙中山无论在言论上或行动上都更加重视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认为,中国之所以必须统一,不能分裂,一是中国“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只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才能使“中国变成很强盛的文明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观》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祖国统一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2021-04-2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救亡图存是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的主题,詹天佑和孙中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詹天佑早期经历(部分)


——摘编自经盛鸿《詹天佑评传》

材料二   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于为国之外,无其他杂念,可谓纯洁之爱国者。中山先生真实行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以中国今日之情形言,人才少,奸佞多;有所措施,每反初愿,不能尽如人意;此乃社会之孽,而非中山之罪也。故以有名于世者,中山先生诚中国一人而已。

——摘自李菁《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詹天佑“科学报国”思想形成的背景,并简述詹天佑回国后的报国实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优秀品质并结合所学史实加以说明。请用一句话评价孙中山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021-03-1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大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孙中山和甘地这两位“亚洲觉醒的先驱”,对亚洲民族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间接影响了亚洲人民与帝国列强之间的关系。在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受民族自决概念影响的人们。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知识分子的梦想和新的政治领袖的目标。在摆脱外国控制的时候,亚洲领导者利用了欧洲思想体系,但又或者改变或者修改了这些意识形态,使其适合本国的传统。

——摘引自(美)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

材料二   按照孙中山的说法,民生意味着比较公平地分配财富和土地,逐渐结束贫穷状态和不公平的经济剥削。他说,中国的“资本家”是土地所有者,尤其是像上海那样的一些城市里,在那里西方人的到来使土地价值扶摇直上。因此,如果中国能够摆脱帝国主义,它就能够开始平均地权和没收不劳而获的地租。孙中山进一步说,既然中国本身没有资本家,那么国家本身就必须着手资本主义和工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外国资本的贷款以及外国经理和技术售货员的服务。从而增添了另一个理由,说明为什么中国为了保持控制权,必须是强大的。

——改编自(美)R.R.帕尔默的《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材料三   甘地通过拒绝购买或使用英国进口的货物来削弱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地位,这种做法触及了英国人的痛处。一战前,英国棉布的全部出口货物,有一半运往印度,但是到1932年这个比例下降到四分之一。甘地反对一切工业主义,甚至反对正在印度国土上兴起的机机械化工业。他把西方的服装放在一旁,开始使用手纺车,靠喝羊奶过活,敦促印度农民恢复原先的手工艺品,在一些庄严的场合里出现时,只披着手工纺织的缠腰布。

——摘引自(美)R.R.帕尔默的《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一战结束后“亚洲领导者”所利用的“欧洲思想体系”,并以中国为例,说明孙中山在1924年为“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而所做的努力。
(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在发展民生主义方面提出的若干观点。
(3)关于甘地提出的经济思想或采取的经济措施所起的作用,历来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讨论:①甘地的这些思想或举措,属于(那个)时代,属于(当时)历史,有其积极的一面。②甘地的这些思想或举措,从发展的眼光看,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并请联系材料二,比较指出甘地与孙中山所持经济思想的主要异同之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作为“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和甘地给人类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人鉴于天赋人权之万难放弃,神圣义务之不容不尽,是用诉之武力,冀脱吾人及世世子孙于万重羁轭。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24年的《民生主义》系列讲演是孙中山最后一次宣传社会主义。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在孙中山的影响下,20世纪初,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一文,简要地介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部分内容,宋教仁撰写《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一文,简要陈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

——摘编自尚明轩《孙中山与社会主义述论》

材料三 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

——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关于人权方面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并概述其宣传民生主义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做简要评价。
2020-05-23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8 . 一战后亚洲为争取独立,涌现出不同道路的民族解放运动。

材料一   孙中山说,“对于欧洲人,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以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象是与虎谋皮,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我们中国人数有四万万,向来虽然爱和平,但是为生死的关头也当然是要奋斗的,当然有很大的武力。如果亚洲民族全联合起来,用这样固有的武力去和欧洲人讲武,一定是有胜无败的!”

——摘编自《总理全集》

材料二   大批法国、瑞士和意大利人在每个车站聚集起来欢迎他。但是,我怀疑他们是否理解了甘地的话:“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会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材料三   当时印度人与英国殖民者的对立远没达到所谓的“你死我活”的地步,这一方面与印度人笃信佛教劝谕信徒修行、寡欲、与世无争、甘于过贫苦的日子有关,而且去翻翻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史也会了解,当年英国是带着工业革命的新文明踏上印度大陆的,而此前的这块大陆从文明程度上讲差不多处于中国的封建社会早期。如果把甘地和孙中山处理“反帝”这件事的方式互换一下,后果可想而知。

——《世间几人如甘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其相关的革命理论与活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独特方式”。列举该方式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具体史实。
(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和甘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方式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两人不同的原因。
2019-12-06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宣布新成立的共和国“当成为统一独立与兴盛之国家”。……要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内政之统一”等,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政治方案。辛亥革命失败后,针对国家四分五裂的局势,孙中山无论在言论上或行动上都更加重视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认为,中国之所以必须统一,不能分裂,一是中国“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只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才能使“中国变成很强盛的文明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观》

材料二   从五十年代中期起,即使存在外国的武装干涉,解放台湾虽有战争的与和平的两种方式,毛泽东仍通过各种渠道多次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与政策。八十年代初,邓小平从世界现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按“一国两制”模式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刘孝良《论毛泽东邓小平和平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国家统一观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国家统一认识上的共同之处。
2020-02-1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材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

材料三   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建国方略·孙文学说》(1917年—1919年)

材料四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所认为的“欧洲富强之本”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后来的实践中是如何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中国”的?
(3)材料三中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中西近代文明的?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