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21-22高一上·河北邯郸·期中
1 . 秦始皇陵兵马持1号坑的出土文物以车兵为主体,车兵、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九个过洞(俑坑内陈列事物的特殊结构)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这些文物
A.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B.还原了战场上的残酷局面
C.代表了秦朝民营手工业成就D.成为陵墓雕塑艺术的发端
2021-11-10更新 | 687次组卷 | 12卷引用: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重难点突破(选择性必修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和厚重的“历史符号”,为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988-1995年,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汉文、西夏文、回鹘文和蒙古文等元代印本共39件,根据其中一些有明确信息可考的印本得知,其刻印地主要位于元大都和杭州等地,而且大都是元代后半期之物。这批印本以佛经为主,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另外北区还出土了丝绸类纺织品,如莫高窟北区第51窟出土一件褐地龟背纹妆花(南京云锦织造工艺中最复杂的一个品种)纱残片,经学者鉴定为元代织物。

——摘编自刘拉毛卓玛、杨富学《元代印本在莫高窟的发现及其重要性》

材料二   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正式成立,开启了敦煌吐鲁番学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学者以强烈的学术、文化自觉,积极投身到包罗宏富的敦煌吐鲁番学研究之中,奋勇直追、发愤图强,经过40年的努力,逐渐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旧有状况,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崭新局面。敦煌吐鲁番学得以不断赓续发展,成为源于中国且实至名归的国际显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5日第002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研究元代敦煌历史可以采用的史料。
(2)总结材料一反映的元代后期敦煌的历史事实。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学者积极投身于敦煌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023-12-25更新 | 79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人类居住条件及世界各地民居都是一定时代发展的产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材料二   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本上均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且虽经几千年沿袭发展,却恒久未变。庭院空间得到如此器重,显然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更深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实质上中国建筑中的传统院落空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中国民居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石开琴《浅析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结构的特点》

材料三   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拱券结构得到推广在古罗马建筑中得到了大力推广,此外,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

──摘编自吉文清《古罗马建筑艺术的特点与艺术成就》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对城市的布局有何规定。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归纳概括古罗马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022-05-1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河北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十一)
4 .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①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特征是以青铜礼器为中心形成一整套礼仪制度,代表国家权力与等级秩序。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则显示出,中原地区形成的这套礼器制度也影响到遥远的古蜀地区。从1986年两个祭祀坑出土的112件青铜器中,便有尊、瓶、盘等礼器的存在,而且在器形和纹饰上也模仿了中原青铜器。但三星堆同时还存在着以黄金“权杖”、象征权力与威望大小不等的青铜人像、神像、黄金面具等来表达和显示等级与权力的另一套体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祭祀坑发掘的世界性意义》


(1)材料中②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依据材料,概括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并说明三星堆考古在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方面的重要意义。

辽宋夏金对峙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饮茶成风,对农耕民族的提供茶叶、丝绢等手工业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而对两宋王朝来说,由于战争和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原地区也离不开游牧民族的马匹、牛羊和毛皮原料。例如,“澶渊之盟”后,宋辽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榷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缯帛、漆器、瓷器等换取契丹的牛羊、马匹等。汉族建立的两宋王朝通过设置榷场、和市和朝贡等形式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将中原农耕经济区与北方游牧经济区两种经济类型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互为补充。在各民族经济贸易的促进下,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加速了中国各民族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进程。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2)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宋辽榷场贸易发展的条件和作用。

同盟会成员刘揆一于1911年撰写《提倡汉满蒙回藏民党会意见书》。他认为应该“使满人而知断送满洲桑梓地者为满洲皇族也,知汉族不强满族亦随而亡也”,“现今之君主政治,无论其为专制,为立宪,无论其为满人,为汉人,皆当排去之者也”。他提出中国内有分裂之虞,外遭欺压之迫,需要达到真正的民族团结,共同“挽救今日中国瓜分之局”,与列强并立于世界。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明确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民国成立,五族一家,凡属国民,均为主人保此大好河山”,“五族共和,平等自由之幸福,汉族与满蒙回藏共享焉”。

——摘编自王正文《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的嬗变》等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观念的内容、背景及影响。

“十四五”时期,要充分发挥新疆区位优势,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驱动,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要积极推动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

——摘编自《紧贴民生推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9月30日

20142020年新疆经济状况(部分)

生产总值

贫困发生率

中央财政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支援

援疆项目1万余个
(4)以新疆为例,探索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宫”一是指故宫建筑群,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24位皇帝居住及处理国家政务的场所;二是指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最著名的博物院和世界顶级的博物馆,收藏有180余万件(套)珍贵文物,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关于紫禁城的修建,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朱诚如教授有高度的概括,他认为紫禁城肇建于明朝“永乐之治”,定格于清朝“康乾盛世”。故宫建筑群城墙以内的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有殿宇、宫室近1万间,现存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三次改名,在中轴线上的位置、内部结构布局,楹联和内部陈设等,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伦理和文化观念的充分体现。

——摘编自阎崇年《故宫六百年》

材料二   1912年,溥仪退位。将故宫改建为博物院的计划,很快提上了民国政府的议程。两年后,“古物陈列所”正式成立,紫禁城初次向公众开放,成为一时盛事。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作为明清皇宫的紫禁城正式向普通百姓开放。

北京故宫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在198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之后第一批被列入这一名录的珍贵遗产。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充分挖掘包括故宫历史、故宫建筑和故宫文物在内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在加强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和举办各类专题展览的同时,策划了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比如“紫禁城里过大年”“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和线上直播等,深受好评。故宫文创产品不仅体现出了历史性和知识性,还以其趣味性和实用性走进千家万户。

——摘编自彭勇《故宫: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的特点及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故宫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以来,山西这一带商贾之迹遍于全国。清代中叶,产生了一种专营钱钞汇兑业务的机构,称为票号,以后这个行业逐渐为山西人所包揽,后来它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

——摘编自阮仪三《旧城新录》

材料二   清道光三年,山西商人雷履泰在平遥城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经营异地汇兑业务的金融商号——日升昌票号……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方行说:“既办理存放款,又进行汇兑,这就基本上具备了早期银行的特征。”

——纪录片《晋商·日升昌》解说词

材料三   飞钱又称便换,唐后期商人在长安把钱交给某道进奏院(驻京办事处)或某军、某使、某富家,然后带着当事人付给的文券,到目的地凭文券取钱。这种文券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有机组成部分的日升昌票号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二,比较唐后期进奏院兼事的金融活动和清代票号业务的异同。
2022-03-30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历史分项(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7 . 石碑上的历史。

材料一   目前发现的刻于吐蕃时期的石碑包括桑耶寺碑、唐蕃会盟碑、丽江格子墓碑等。总体来看,石碑主要是由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常任侠在研究唐蕃会盟碑时认为:“其颇类柱体,碑上有盖,簷阁四出,其式殆为唐代经幢的变形,非汉以前立碑的古遗制”。碑帽形制中盝顶和庑殿顶的形制应是受中原地区的影响。碑座中的仰覆莲座属于明显的佛教元素。碑体上的日月图案有吐蕃文化的自身因素,属于西藏地区原始信仰的一部分,在其后期的发展中带有波斯风格。而飞天图案、大象图案明显受到印度、尼泊尔文化的影响。碑文以盟书誓文、纪功述德为主,也有祭祀、颁赏、会盟以及纯宗教内容的刻文造像,还有个别以纪事为内容的碑刻,这有别于中原地区碑文内容和叙述方式。

——摘编自卢素文《吐蕃石碑形制及装饰图案研究》

材料二   有关罗塞塔石碑的学术年表

时间事件
公元前196为纪念古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用象形文、古埃及草书、古希腊文三种文本,刻下了拖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
1799拿破仑入侵埃及,残破的石碑被发现。随行学者立刻断定这是重要的文物。
1801英国在尼罗河河口海战中打败法国,法国交出一切在埃及发现的文物,包括罗塞塔石碑。
1802大英博物馆埃及古物部成立,罗塞塔石碑作为镇馆之宝展出。
1822法国学者商博良根据石碑上的古希腊文释读成功古埃及象形文字,开启近代“埃及学”的正式篇章,成为研究古埃及语言与文化的重要里程碑。
1917由于一战的扩大,罗塞塔石碑被转移保护,直至两年后回归大英博物馆。
1993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吐蕃石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塞塔石碑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塞塔石碑的保护与开发在近代碰到怎样的挑战?
(3)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请用具体史实说明近现代以来国际社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努力。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清代以来,在四川岷江彭山江口一带,民间就世代流行着一个传说,称明朝末年著名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顺岷江南下转移财物,在江口遭明将伏击,战败船毁,有1000余船金银财宝沉于江底。民间歌谣传唱说:“谁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相关内容在《流贼张献忠祸蜀记》《蜀难纪实》等史书中也有记载,一直以来,学者和群众对这些传说和记载均半信半疑。近年以来,在江口段河道施工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与张献忠有关的文物。2016年,国家相关部门首次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截止到2020年,共出水出土文物5万余件,直接与张献忠政权相关的文物上千件。考古发掘再次证明“江口沉银”不是传说!

——摘编自万明《揭秘张献忠“江口沉银”真相:大量白银源于何处?》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研究中应该如何对待民间传说。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江口遗址大量文物出水出土的历史价值。
2022-04-0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四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故宫是中华民族天地人合一的典范。其中,太庙和社稷坛分列两侧,外朝和内廷前后分区,这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古代礼制要求。
材料旨在说明,北京故宫(       
A.展示了建筑艺术之美B.具备了较高的科研价值
C.发挥了巨大经济效益D.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清实录·圣祖实录(二)卷一百五十二·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

材料二   清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与亲政后的顺治帝继续执行皇太极的遗策,摒去“华夷之辨”的陈旧观念,坚持“满汉一家”的新的民族观念。到康熙时……他的民族观比之前辈,又大大发展,喊出愿“中外一体”“天下一家”的时代最强音。

——李治亭《长城新解》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好解决了农牧民族之间的碰撞交融问题。中国古代高明的政治家们运用长城这道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会聚线,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大大缩短了边疆与内地的距离和农牧文化之间的差异。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长城作为专制残暴的象征,备受劳苦大众诅咒;而在唐太宗、清圣祖看来,长城只能是蠢笨无用的化身。直到现代,长城才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标识和象征。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时刻,举国上下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铸成的象征。

——整理自曹大为《长城: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半碑》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康熙帝不修长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长城的历史作用和现代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