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这种文化遗产对凝聚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请写明申报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称,并阐述申报理由。(要求:申报合理,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重要发展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虫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清康熙十八年(1679)下诏:“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以备顾问。朕万几余暇,思得博通之仕,用资典学。其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勿论已仕未仕,中外臣工各举所知,朕将亲试焉。”诏下发后,各地共推荐了188人应试。实际应试152人,录取了50人,其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录取的50人集中在江浙。其中江苏23人,浙江13人。俱授为翰林院官,入史馆,纂修《明史》。

                                                                    ——《清代的两次博学鸿词科考》

材料三: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在梦中得到爱情,因对爱情的渴望而死,又因对爱情的追求而复生的少女杜丽娘的形象。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当时有艺人唱到伤心处,竟伤心肠断,死在舞台上。清朝时,《牡丹亭》场景出现在杨柳青年画之中,使其更加脍炙人口。

1959年初,叶剑英元帅观看上海戏曲学院昆曲班的学生表演《牡丹亭》的一折《游园惊梦》。学生们的精彩演出,深深地吸引了这位身经百战的元帅。应叶帅的要求,学生们又加演了一折《拾画》。

当代著名剧作家白先勇先生在不改变汤显祖原著的前提下,对《牡丹亭》进行了全新改编之作,内容更加精简而富有趣味,故事起伏跌宕,用现代的方式再次演绎了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2005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首演,并获得空前的成功。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黄宗羲坚持此说的社会背景。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康熙崇尚儒家文化的表现,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针对传统文化,学界常有“守正”及“创新”两种论调,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根据材料三概括创新在昆曲《牡丹亭》数百年长盛不衰中的作用,并指出《牡丹亭》在昆曲中的重要地位。②对传统礼制的遵循,是平遥古城可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之。
2020-07-04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6月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艺术创作形式上的古与今,风格上的雅与俗,内容上的情与理,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汤显祖在戏剧《牡丹亭》中有意通过近乎荒诞的情节弘扬人的美好感情,表达反对宋明理学以理制情的思想倾向。“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如太仓张工部新、吴江沈吏部璟、无锡吴进士澄,时俱工度曲,每广坐命伎,即老优名娼俱皇遽失措,真不减江东公瑾。”这使戏曲创作更多地受到了雅文化的影响。昆曲后来在四大声腔中独领风骚,与文人剧作家的创作密不可分。

材料二   明代戏曲创作对揭示以市井社会为中心的“世情”有了较大的开拓;对以知识阶层为中心的“性情”世界的抒发有所强化。当个性解放的思想以强劲姿态显现在舞台上时,由于观众的修养、身份不同,便形成了戏曲表演的“花部”与“雅部”之争。所谓“雅部”,仅指昆曲;所谓“花部”指昆曲之外的各种声腔剧种。卢前认为:“昆戏者,曲中之戏。花部者,戏中之曲。曲中戏者,以曲为主。戏中曲者,以戏为主。以曲为主者,其文辞合于士大夫之口;以戏为主者,本无与于文学之事。唯在能刻画描摹,技尽于场上。然其感动妇孺,不与案头文章相侔也。”“花部”与“雅部”之争,实则是为雅俗的对立与交融注入了新的内容。四大徽班进京,为后来被称为国剧的京剧奠定了基础。京剧的出现,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花雅之争”的结束,花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南方精神与北方押韵,成为古代戏曲艺术的光辉总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昆曲艺术的主要特点及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雅部”与“花部”之争的文化影响。
4 . 【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喜欢看戏。乾隆皇帝还化妆上台,并将徽戏引入宫廷。道光皇帝自称“唱戏人的儿子”,还奖励汉戏艺人。慈禧虽然治国无能,但于京剧则可谓行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慈禧花巨资修建德和园大戏楼就不难理解了,这里见证了晚清京剧的发展,被喻为“中国京剧艺术的摇篮”。

——据李长建《颐和园戏楼探秘》整理


(1)观察材料一中的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智慧海和圣彼得大教堂在承顶部之重方面的设计方法,并揭示两者在文化精神内涵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京剧形成的社会条件。
2019-03-23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浙江省十校联盟2019届高三3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姓厌昆腔,喜乱弹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其《琵琶》《杀狗》《邯郸梦》《一捧雪》十数本外,多男女猥亵,如《西楼》《红梨》之类,殊无足观。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清)焦循《花部农谭》


(1)从材料可以看出昆曲的弱点有哪些?

材料二1956年,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浙江昆剧团演出的《十五贯》:“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人民日报》随即在头版头条发表专题社论,盛赞《十五贯》演出成功。昆剧艺术和浙江昆剧团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许多地方成立了昆剧专业演出团体。昆剧这一曾濒临绝唱的古老剧种,终于在新中国迎来了艺术振兴的一片艳阳天。

——《昆曲与浙江》

材料三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被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的艺术成就和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民族,为世界所认识和赞赏,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昆曲迎来艺术振兴的一片艳阳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昆曲成为世界“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理由。
2018-09-29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开始,9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好。让年轻人一生之中至少看到一次昆曲,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引进高校的原因。“《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众欣赏传统戏剧,这是正统、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说,“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众。”

材料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根据材料一、二,阐述白先勇的做法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故宫这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何差异。
7 . 百年昆曲昆曲发源于14世纪的苏州昆山,唱腔婉转细腻,被称为“水磨调”。历经600余年盛衰沉浮,流传至今。

材料一   清末民国以来,昆曲日渐衰微,几近消亡。1956417日,改编自清代传奇的的昆曲《十五贯》在北京首演,引发轰动,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赞赏,一时间“满城争说十五贯”,这一现象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第一,昆曲的改革可以推动全国其他剧种的改革。第二,《十五贯》是从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改编的,改得切合了历史主义的要求。第三,《十五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使人们更加重视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第四,《十五贯》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榜样。第五,《十五贯》的思想性很强,反对主观主义,也反对官僚主义。

——周恩来1956517日在关于《十五贯》的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个剧种的兴亡衰替,决不应该决定于一出戏,然而“十五贯”的演出,竟然使这句话有了根据,这就看出我们的戏曲工作中确实存在着问题了。

——人民日报1956518日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


(1)明末清初,昆曲盛极一时,有“家家收拾起,处处不提防”之称(“收拾起”“不提防”为《千忠戮·惨睹》和《长生殿·弹词》两折昆曲唱词的首句)。昆曲有此盛况的原因有(________)(在答题卷上涂选)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士人阶层活跃   ③思想专制加强   ④江南文化兴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根据材料一,符合对昆曲《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这一文化现象认识的是(________)(在答题卷上涂选)
①政策扶持   ②保留传统   ③与时俱进   ④民众参与   ⑤传承艰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材料二   1986年,上海昆剧团根据莎翁悲剧《麦克白》改编排演了昆曲《血手记》,这是昆曲首次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19878月《血手记》赴英国演出,一时间盛赞如潮。


(3)结合材料二,昆曲《血手记》的排演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不定项选择)
A.丰富了昆曲的表现形式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迎合了西方的审美情趣   D.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4)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近年来,随着“戏曲进校园”等活动的推广,昆曲的受众群体日趋年轻化。从百年昆曲的兴衰沉浮来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8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在明代,很多官僚士大夫以度曲填词为风雅之举,出现了不少进士戏曲家。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吸收北曲长处,增添琵琶等弦乐伴奏,使改革后的昆山腔清柔婉转,悠扬徐缓,以优雅的艺术风格,将传统戏曲的抒情性发挥到了极致。自万历初年,昆曲很快地扩展到江、浙各地,随后由士大夫带进北京,并在宫廷相府中走红。从此,昆曲俨然成了剧坛的盟主,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昆曲的剧本文词典雅华美,表演的舞蹈性也很强,并与歌唱紧密结合,它对京剧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也有过直接的影响。

——摘编自刘勇强《继承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昆曲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昆曲的文化价值。
9 . 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的昆曲,曾在历史上多次革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吴自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厩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祠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姜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飞。

——【明】沈宽蜈《度曲须知孩索题评》

材料二 江南经济繁蒙,得到文人雅士推波助澜,昆曲不但在城乡公开演出,士大夫的斤堂也成为表演场地…乾隆八十大寿,各处地方戏班纷纷进京,彼此又有相互观摩的机会,而徽班能采纳汉戏、秦腔,加上昆曲等各种来源的唱腔与音乐。遂糅合雅俗唱腔于一炉,混合弦乐与管乐器为伴赛,更广泛地收纳不同剧种的波技特色,终于开展为京减。京戏取精用宏,既较地方戏精致,又较昆曲易懂,于是压倒了各种地方戏,上至宫廷公卿,富商大贾,下至贩夫走卒,皆成为京戏广泛观众群。

——许倬云《万古工河》

材料三 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开始,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好”。“让年轻人一生之中至少看一次昆曲,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引进高校的原因”。“《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众欣赏传统戏剧,这是正纯、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说,“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昆腔”与昆曲的关系。并指出魏良辅革新昆腔时,在曲调演唱、运用和乐器伴奏方面,分别吸收了北曲哪些长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昆曲和京剧在顾和园、故宫、避暑山庄中的演出场所,并说明京剧的艺术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牡丹亭》在昆曲中的地位。并分析白先勇改编后的新版《牡丹事》能“反响非常好”的原因?
2022-01-0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外间茶园演戏,昆曲恒占全部戏码十之六七。人才鼎盛,唱法精严,技艺娴习,字眼正确,无处不引人入胜。即以方言不通之齐鲁各地人,变莫不提精会神,耸耳玩味。堂会则几乎全系昆曲,绝不闻乱弹之声。固一时好尚使然,亦奏演者努力猛进之所致也。

清朝时,皇帝不仅喜欢听昆曲,而且喜欢自己唱戏,紫禁城里的漱芳斋戏台就是专供乾隆皇帝唱戏用的。清时宫廷里建有许多戏台,规格最高的是三层大戏楼,除承德的清音阁外,故宫和颐和园各有一座大戏楼,并称为清代三大戏楼。

——曹心意《近百年来昆曲之消长》


(1)说出故宫和颐和园所在大戏楼的名称。依据材料归纳当时昆曲兴盛的原因。

材料二   清朝皇帝有一个制度,叫做“木兰秋狝”、“讲武绥远”,也就是每年都要到承德府的木兰去。这些地方的行宫里都有演昆曲的行头,砌末。皇帝看戏,随时可以演。有一个朝鲜的使臣参加了乾隆七十寿辰,在他写的《热河日记》里,记录了当时宫廷演戏的情景:“八月十三日,乃皇帝万寿节,前三日后三日,皆设戏,千官更赴阙侯驾,卯正入班听戏,未正罢出……立戏台于行宫东,楼阁皆重檐,高可建五丈旗,广容数万人。……每设一本,呈戏之人无虑数百,皆服锦绣之衣。”乾隆八旬万寿时,从扬州征调了“三庆”徽班入京,万寿盛典结束后,这个戏班留在了京城,成为以后京剧的开端。此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进京,合称“四大徽班”,所谓徽班,其实是以昆曲为主,其中四喜班列是唱昆曲为特色,而且徽班著名艺人大都也擅唱昆曲。

——陈均《昆曲的声与色》


(2)结合材料指出昆曲在当时所具有的政治和社会功能。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京剧与昆曲的关系。
2021-01-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