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药物对兴奋传导及传递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体验到欣快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下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毒品或药物的依赖。

(1)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中,多巴胺储存在______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神经元A上的______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多巴胺释放后,在其释放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______(“增多”“减少”或“不变”)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______(“减弱”或“增强”),造成毒品依赖。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Ƴ-氨基丁酸,Ƴ-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______,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______(“兴奋”或“抑制”),多巴胺的释放量______(“增多”或“减少”)。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
2 . 氯胺酮是静脉全麻药,其作用原理是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受体附近,不消耗细胞产生的ATP
C.长时间使用氯胺酮,可能会导致人的脑部神经细胞产生不可恢复的损伤
D.氯胺酮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3 .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破解了人类感知疼痛的机制,该团队发现了辣椒素引起疼痛。TRPV1是感觉神经元上的一种膜蛋白,P物质是A神经元分泌的痛觉神经递质,细胞内的Ca2+能促进Р物质的释放。图1表示炎症痛产生的分子机制,IL-6表示炎症因子,IL-6R为其受体;图2表示痛觉产生及止痛原理,A、B、C为不同的神经元。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图2可知,炎症痛的产生是因为炎症因子最终促进________的合成,并运送到细胞膜上,使Ca2+内流增加,从而推测辣椒素引起痛觉产生的原因是通过以上过程促进了________释放,进而引起B神经元兴奋,将兴奋传理到_________产生痛觉。
(2)图2中C神经元释放的内啡肽能止痛,它可以与A神经元上的________结合,通过抑制________,进而抑制痛觉产生。
(3)吗啡是一种阿片类毒品,也是麻醉中常用的镇痛药且镇痛效果较好,据图2分析,吗啡镇痛的原理可能是________。长期使用吗啡可致依赖成瘾,一旦停用吗啡会出现更强的痛觉,请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________
4 . 河豚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但其体内的河豚毒素毒性很大。研究表明,河豚毒素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像塞子一样凝固在Na通道的入口处,导致血管运动神经和呼吸神经中枢麻痹,人体迅速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a通道受阻会使神经细胞外的Na不能内流
B.极微量的河豚毒素有作为局部麻醉剂的可能
C.河豚毒素致人中毒的机理是导致神经冲动持续发生
D.促进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河豚毒素中毒症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研究人员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探究茶叶中茶氨酸对脑腺体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缺少一组不添加茶氨酸、其他条件与另两组相同的对照组
B.由图推测,茶氨酸浓度越大,促进多巴胺释放的作用时间越长
C.多巴胺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决定了多巴胺释放的位置
D.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突触后膜内侧钠离子浓度比外侧高
6 .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2020-12-11更新 | 1709次组卷 | 169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段考生物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