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5 道试题
1 . 水稻A1和A2基因分别位于5号染色体和1号染色体,两者编码的蛋白都是赤霉素合成的关键酶。科研人员利用CRISRR/Cas9基因编辑系统改造A1获得突变体OX1;改造A2获得突变体-OX2。回答下列问题:
(1)序列分析表明,突变体OX1在A1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序列增加了一个碱基“T”。与野生型A1蛋白(384个氨基酸)相比,A1基因突变导致翻译产生的蛋白质第1-44位氨基酸与野生型一致,第45-237位异常,而后终止。说明A1基因插入碱基“T”导致mRNA编码第45-237位氨基酸的_____发生改变,并_____。突变体OX2的A2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序列缺失了一个碱基C,可推测该基因突变导致翻译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可能发生的变化是_____
(2)现将纯合的隐性突变体OX1、OX2及野生型水稻种植在相同的环境中,野生型表现为花粉发育正常、株高正常,OX1表现为花粉可育率低、株高正常,OX2表现为花粉发育正常、矮杆。
①如果用杂交方法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并期望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除需满足完全显性、不同基因型的受精卵存活率相同外,还需满足的条件有_____(至少写出两点)。
②虽然A1和A2基因编码的蛋白都是赤霉素合成的关键酶,但OX1、OX2突变体表现不同性状,有人认为这与A1、A2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选择性表达有关,写出验证该假设的实验设想_____
2 . 当光照强度大于光饱和点时,常引起光抑制或光损伤。科研人员探究了小球藻对光照强度的生理响应变化及机制。光反应过程中的光合电子传递链主要由光系统等光合复合体组成,如下图所示。

(1)位于类囊体薄膜上的光系统是由蛋白质和_____组成的复合物。适宜环境下,光反应H2O裂解释放的电子(e-)经过一系列传递,最终被_____接受,该过程产生的ATP和NADPH用于卡尔文循环中的_____
(2)强光会造成叶绿体内电子积累导致活性氧(ROS,一种自由基)大量增加,请用自由基学说解释强光下小球藻光合作用降低的原因_____
(3)强光下,图示中e-的转移途径为e-→NADP+_____(氧化剂),从而解除了光抑制。从细胞外收集亚铁氰化钾,为未来清洁能源的开发提供了思路,从能量转换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
3 . 线粒体遗传病是由线粒体DNA突变引起,也受核基因的影响。为了研究线粒体遗传病的机制,需构建核基因相同的转线粒体永生细胞系。现利用线粒体遗传病患者的淋巴细胞和线粒体DNA缺失的骨肉瘤细胞ρ°构建转线粒体永生细胞系,过程如图所示。淋巴细胞受EBV病毒感染后能无限增殖,会被BrdU杀死;ρ°细胞不会被BrdU杀死,但是在含有尿嘧啶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EBV病毒感染淋巴细胞构建永生淋巴细胞系,细胞周期延长
B.淋巴细胞系作为核供体细胞,ρ°细胞作为线粒体DNA供体细胞
C.选择培养基中加BrdU不加尿嘧啶,可筛选出转线粒体永生细胞
D.通过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阳性细胞即为转线粒体永生细胞
4 . 阿尔兹海默病常表现出记忆丧失等症状。AMPA是神经递质Glu的一种受体。研究发现大脑海马区神经元上的AMPA内化与长期记忆的遗忘有关(如下图)。

(1)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轴突末梢,_____中储存的Glu释放到突触间隙中。Glu作用后会被_____,以防止后膜持续兴奋。
(2)海马区突触后膜AMPA的内化与长期记忆的遗忘有关,原理是AMPA的内化导致_____,阻碍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3)酪氨酸激酶会催化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磷酸化。为探究AMPA磷酸化与其内化的关系,研究人员将野生型AMPA肽链的Glu-3Y区段的三个酪氨酸替换为丙氨酸,获得突变型AMPA该区段称为“Glu-3A”。激素S作用下,体外培养的野生型细胞和突变型细胞的AMPA磷酸化水平和细胞膜表面AMPA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激素S能够促进AMPA的_____区段的酪氨酸发生磷酸化,_____AMPA的内化。
(4)修饰后的Glu-3Y能够进入海马区神经元内,与AMPA竞争酪氨酸激酶的催化活性中心。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修饰后的Glu-3Y可以抑制长期记忆的遗忘。_____
正常小鼠,修饰后的Glu-3Y,修饰后的Glu-3A,生理盐水;用“避暗行为”检测小鼠记忆的范式如下图所示:

5 . 水稻A1和A2基因分别位于5号染色体和1号染色体,两者编码的蛋白都是赤霉素合成的关键酶。科研人员利用CRISRR/Cas9基因编辑系统改造A1获得突变体OX1;改造A2获得突变体-OX2。回答下列问题:
(1)序列分析表明,突变体OX1在A1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序列增加了一个碱基“T”。与野生型A1蛋白(384个氨基酸)相比,A1基因突变导致翻译产生的蛋白质第1-44位氨基酸与野生型一致,第45-237位异常,而后终止。说明A1基因插入碱基“T”导致mRNA编码第45-237位氨基酸的_____发生改变,并_____。突变体OX2的A2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序列缺失了一个碱基C,可推测该基因突变导致翻译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可能发生的变化是_____
(2)现将纯合的隐性突变体OX1、OX2及野生型水稻种植在相同的环境中,野生型表现为花粉发育正常、株高正常,OX1表现为花粉可育率低、株高正常,OX2表现为花粉发育正常、矮杆。
①如果用杂交方法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并期望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除需满足完全显性、不同基因型的受精卵存活率相同外,还需满足的条件有_____(至少写出两点)。
②虽然A1和A2基因编码的蛋白都是赤霉素合成的关键酶,但OX1、OX2突变体表现不同性状,有人认为这与A1、A2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选择性表达有关,写出验证该假设的实验设想_____
2024-05-1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4年高三4月三模生物试题
6 . 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仍残留某些难以降解的含氮、磷的物质,直接排放尚未达标的尾水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研究者设计了一条生态水处理通道(图1)。图2为微生物去除水体中含氮无机盐的反应原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受到轻微污染时,生态系统能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机制。
(2)曝气塘利用太阳能电机系统使底层水体与表层水体的交换,提高水体溶解氧,塘中加入的微生物是图2中的_____。由于曝气塘未能彻底清除含氮物质,为了提高总氮去除率,据图2分析图1中①号塘设置的最佳方案是_____选择的理由是_____
A.曝气塘+氨氧化细菌
B.厌氧塘+反硝化细菌
C.兼性塘+氨氧化细菌+反硝化细菌
(3)为进一步进化污水,在曝气塘和①塘之后设置多个人工湿地的作用是_____。表面流湿地和稳定塘中混种不同植物,也需要根据植物的_____差异,合理布设高度不同、对光能需求不同的植物,
(4)反硝化细菌对污水总氮去除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分离筛选反硝化细菌,先使用_____培养基(“液体”或“固体”)进行富集。利用含溴麝香草酚蓝(酸性显黄色,中性显绿色,碱性显蓝色)的培养基平板筛选反硝化细菌,挑选_____色菌落,原理是_____
7 . 当光照强度大于光饱和点时,常引起光抑制或光损伤。科研人员探究了小球藻对光照强度的生理响应变化及机制。光反应过程中的光合电子传递链主要由光系统等光合复合体组成,如下图所示。

(1)位于类囊体薄膜上的光系统是由蛋白质和_____组成的复合物。适宜环境下,光反应H2O裂解释放的电子(e-)经过一系列传递,最终被_____接受,该过程产生的ATP和NADPH用于卡尔文循环中的_____
(2)强光会造成叶绿体内电子积累导致活性氧(ROS,一种自由基)大量增加,请用自由基学说解释强光下小球藻光合作用降低的原因_____
(3)强光下,图示中e-的转移途径为e-→NADP+_____(氧化剂),从而解除了光抑制。从细胞外收集亚铁氰化钾,为未来清洁能源的开发提供了思路,从能量转换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
2024-05-16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三模生物试题
8 . 小麂常栖息在林中,野外很难直接观察,婚配制为一雄多雌。为了解某自然保护区小麂种群资源的现状,科研人员沿着一定线路观察记录两侧足迹和粪便形态确定种群密度,通过采集粪便、分析SSR分子标记(微卫星DNA分子标记)进行个体识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设置的样带宽度(观察两侧的距离)应增加
B.小麂主要栖息在海拔600-800m区域,夏季有向低海拔迁徙的趋势
C.结合SSR和Y染色体DNA的分析,可以调查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
D.保持雌雄性别比例为1:1左右,有利于提高小麂种群的出生率
9 . 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栖息地中,不同物种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实现长期稳定共存。下列关于不同物种生存空间、食性及结构特征的叙述,不利于两个物种共存的是(  )
A.棕熊会取食雪豹捕食剩下的猎物残骸和腐肉
B.乔木林冠层栖息着猛禽类的鹰,林下层生活着食虫类的八色鸫
C.河蟹与青鱼栖息在水体中下层以水底的螺、蚌及水生昆虫等为食
D.椴树高大获得较多的阳光,林下的人参叶片较薄、叶绿体颗粒大
2024-05-1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三模生物试题
10 .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最早关于果酒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诗经》中。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果酒传统,有些地区还将果酒进一步发酵制作果醋。
(1)葡萄常用于制作果酒,这是人们主要利用了附着在果皮上的____菌,在18~25℃、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果醋的生产则可以利用醋酸菌在____充足的条件下,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后者的反应简式是____
(2)实验室在果酒、果醋制作时为避免杂菌干扰,会用____对发酵瓶,榨汁机等进行消毒。如要杀死物体内外所有微生物,则需要用灭菌的方法。对于培养基采用____法灭菌。
(3)酿造果醋过程中发现了醋酸产率较高的醋酸菌群。为了获得纯种培养,除采用平板划线法外还可采用____法。该方法除了可以分离微生物外,还可用于统计样品中活菌数,但统计的菌落比活菌实际数目____,原因是____
2024-05-1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