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03 道试题
1 . 生殖障碍:TUB基因突变可导致女性不育。甲家族系谱图(图1)及部分成员的TUB基因编码链(蛋白质编码区域)检测结果如图2.

(1)据图1分析,可判断甲家族女性不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常/X/Y)染色体上的______(显/隐)性遗传病。
(2)若用A/a表示TUB基因,则图1中Ⅱ-3号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
(3)结合图2信息分析,III-1能正常生育的概率为______
(4)已知TUB基因仅在女性生殖细胞内表达。图1中II-3和II-4欲再生一个具备生育能力的孩子,下列建议合理的是______。(编号选填)①对Ⅱ-3进行基因检测②怀孕后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③怀孕后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④怀孕后对胎儿进行染色体数目检查
(5)图1中Ⅲ-1患有红绿色盲,其他家族成员色觉均正常,Ⅲ-1的红绿色盲致病基因可能来自______。(多选)
A.I-1经过II-3传递
B.I-2经过Ⅱ-3传递
C.Ⅱ-4生殖细胞发生突变
D.III-1自身细胞发生突变

(6)若III-1能正常生育但基因测序显示其携带有TUB突变基因,则其体内TUB突变基因和红绿色盲基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一定会______。(编号选填)①同时出现在卵细胞中②同时出现在体细胞中③分别在不同的卵细胞中④分别在不同的体细胞中
(7)据图2判断,TUB基因突变前后,突变位点对应的氨基酸由______变为______。(GGU甘氨酸;GUG缬氨酸;GCG丙氨酸;UGU半胱氨酸;CGU精氨酸)
(8)为研究TUB蛋白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将TUB突变基因的mRNA注射到小鼠卵母细胞内表达,测定第一极体分离率,结果如图3.据图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及其原因,合理的是______。(多选)

A.TUB蛋白可能影响DNA复制
B.TUB蛋白可能影响纺锤体组装
C.TUB蛋白延迟了第一极体出现的时间
D.TUB蛋白降低了生成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占比

(9)研究发现TUB基因存在多种形式的突变,经逐代传递,突变基因在人群中频率很低却始终存在,对上述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
2 . 植物对铝离子的耐受性:随着工业发展,土壤中铝离子含量上升,对农作物构成铝胁迫,继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探究铝胁迫下作物的生长及其对铝胁迫响应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图1为模式生物拟南芥细胞响应铝胁迫的机理。

(1)图1中①所示细胞器的功能是______。(单选)
A.为细胞供能B.合成蛋白质C.参与细胞分裂D.加工蛋白质

(2)据图1判断铝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为______
(3)研究表明,铝胁迫会影响膜的流动性。据此判断,在铝胁迫下,受影响的细胞结构包括______。(编号选填)
①核糖体       ②内质网       ③大液泡       ④细胞骨架       ⑤高尔基体
(4)铝离子进入细胞核后与DNA中的磷酸基团结合,从而影响DNA功能。遗传信息蕴含在图2所示双链DNA分子的______中。(编号选填)

(5)铝离子能破坏纺锤丝从而导致细胞发生染色体畸变。欲研究铝离子对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可选用的染液包括______。(多选)
A.醋酸洋红B.龙胆紫染液C.苏丹IV染液D.双缩脲试剂

(6)经染液染色后镜检,观察到植物细胞分裂图像如下。欲统计染色体畸变率,最佳时期是______。(单选)
A.B.
C.D.

(7)环境中高铝离子浓度会对植物造成损害。据图分析,拟南芥细胞降低铝离子浓度的机制是______。(编号选填排序)
①ALMT基因表达量上升②苹果酸根转运能力上升③ALMT基因表达量下降④苹果酸根转运能力下降⑤ROS抑制RAE蛋白       ⑥铝离子激活ABR复合物⑦RAE抑制STOP蛋白
(8)研究人员发现NO可以促进苹果酸盐分泌。为调查NO是否可提高植物幼苗对铝胁迫的耐受性,试完成下表中实验设计方案。(编号选填)
①正常拟南芥植株②ALMT基因缺陷拟南芥植株③苹果酸根含量④c-PTIO(NO清除剂)⑤自来水
 实验材料实验处理检测指标
实验组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__

(9)研究表明,胞内低剂量的铝离子能促进根细胞生长,因此植物细胞内存在维持铝离子浓度相对稳定的机制。据图1分析,STOP蛋白促进基因RAE和ALMT相伴表达的作用在于______。(单选)
A.使RAE和ALMT蛋白协同发挥作用
B.使RAE蛋白在灭活后能得到及时补充
C.使基因RAE和ALMT的表达能相互调节
D.使基因RAE和ALMT受一个启动子控制
3 . 短链脂肪酸:某些肠道菌能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CFA为肠道菌群和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能源物质,同时还可作为信号分子,进而参与宿主的食欲控制和免疫等过程,相关机制如图所示。

(1)下列关于SCFA被肠道上皮细胞吸收用于氧化分解供能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多选)
A.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B.需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
C.经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D.氧化分解产物是CO2和H2O

(2)饥饿素等激素从分泌部位输送到作用部位,依次经过的体液组分是______。(编号选填并排序)①胃液       ②血浆       ③组织液       ④淋巴液
(3)SCFA需与胃腺、胰腺和脂肪组织细胞质膜上的GPCR蛋白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据此判断GPCR最可能是______。(单选)
A.MHC分子B.受体蛋白C.免疫球蛋白D.转运蛋白

(4)GLP-1等激素能抑制胃排空、减缓肠道蠕动。据图推测该激素最可能引起______。(多选)
A.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B.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C.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D.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5)夏天,人长时间处于室外环境中,下丘脑会通过厌食中枢抑制食欲,同时机体内还会发生的调节过程包括______。(多选)
A.皮肤血管舒张
B.汗腺分泌增加
C.抗利尿激素水平上升
D.甲状腺激素水平上升

(6)上图显示SCFA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并释放IgA至肠腔,该过程涉及______。(编号选填)①先天性免疫       ②体液免疫       ③获得性免疫       ④细胞免疫
(7)据图信息判断,①细胞的名称应为______
(8))据题干和图信息简述机体借助SCFA维持肠道菌数量相对稳定的机制______
4 . 蚱蜢迁移:气候变暖导致很多低海拔物种向高处迁移,进而改变群落组成。研究人员将原生活在海拔1400m处的蚱蜢放在设有底板的封闭网箱中,分别放置于海拔高度1800m、2070m和2270m处,然后抽去网箱底板。一段时间后,观测网箱内植物生物量和丰富度的变化。

(1)依据生态系统的组分和营养结构判断,网箱内的植物属于______。(编号选填)
①生产者   ②消费者       ③分解者   ④第一营养级   ⑤第二营养级
(2)研究者将封闭网箱置于不同的海拔高度。若欲了解不同海拔高度蚱蜢的生态位,需要调查的信息应包括______。(编号选填)
①环境温度       ②食物种类       ③蚱蜢月龄       ④种间关系       ⑤蚱蜢性别
(3)调查显示,海拔高度1800m、2070m和2270m处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属于______。(单选)
A.遗传多样性B.群落垂直结构C.生境多样性D.群落水平结构

(4)蚱蜢基本上不吃含丹宁(一种苦涩的化合物)的植物,调查发现网箱内此类植物的生物量增加,这一现象表明______。(单选)
A.信息仅从植物传向蚱蜢
B.信息仅从蚱蜢传向植物
C.植物与蚱蜢之间不存在信息传递
D.植物与蚱蜢之间存在双向信息传递

(5)在开展本项研究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______。(多选)
A.网箱调查植物丰富度属于样方法
B.三个海拔高度的网箱应分别随机放置
C.均衡网箱中蚱蜢的种群密度及性别比例
D.采用标志重捕法统计网箱中蚱蜢的种群密度

(6)比较图1和图2的结果,并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编号选填)
①引入蚱蜢,植物群落生物量显著减少,物种丰富度则增加
②引入蚱蜢,植物群落生物量显著增加,物种丰富度则下降
③蚱蜢对植物群落上层的消耗量多于底层
④蚱蜢对植物群落底层的消耗量多于上层
⑤植物群落上层与下层竞争加剧,不利于植物生长
⑥植物群落下层获得有效光照增加,促进近地植物生长
5 . 疟原虫是单细胞真核生物,感染人体后会最终侵入红细胞寄生并大量繁殖,红细胞破裂,子代疟原虫释放后进一步侵染其他红细胞,继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导致疟疾,图为疟原虫侵入红细胞并增殖的过程。

   

(1)判定疟原虫为真核生物的主要依据是___(单选)。
A.细胞体积较大
B.细胞结构较复杂
C.具备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D.细胞功能较多

(2)图中能体现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有___(图中编号选填),能体现细胞质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过程有___(图中编号选填)。
(3)据图判断疟原虫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极有可能是___(单选)。
A.主动运输B.协助扩散
C.胞吞D.自由扩散

(4)在疟疾患者体内,以下现象可体现细胞分化的是___(单选)。
A.红细胞有血红蛋白,疟原虫没有
B.疟原虫有细胞核,成熟红细胞没有
C.红细胞有血红蛋白,神经细胞没有
D.红细胞和神经细胞都由质膜包裹

(5)红细胞受到疟原虫感染后最终破裂死亡的过程属于___(细胞凋亡/细胞坏死)。
(6)在疟原虫分裂增殖的过程中,保证遗传信息准确传递的行为有___(多选)。
A.间期进行DNA复制
B.染色质螺旋化成为染色体
C.细胞质严格均分
D.分裂期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分离

(7)由图判断,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分裂增殖,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分裂___(同步/不同步)。
(8)疟原虫侵染红细胞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相比,二者的不同点在于___(单选)。
A.疟原虫侵染红细胞需先吸附,噬菌体侵染无此过程
B.疟原虫整体进入红细胞,噬菌体进入大肠杆菌的仅有DNA
C.疟原虫可在红细胞内增殖,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不增殖
D.疟原虫侵染导致红细胞裂解,噬菌体与大肠杆菌长期共存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卷
6 .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现有研究发现青蒿素可通过各种作用抑制或杀灭疟原虫达到治疗疟疾的效果。
(1)人体感染疟原虫后,严重时会出现酸中毒的情况,原因可能是___(单选)。
A.疟原虫有氧呼吸产生乳酸
B.疟原虫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C.疟原虫有氧呼吸产生酒精
D.疟原虫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2)研究发现,青蒿素可特异性破坏疟原虫的线粒体,通过影响___(单选)抑制疟原虫的生长和增殖。
A.ATP的供应B.O2的供应
C.CO2的供应D.葡萄糖的供应

另有研究发现,青蒿素不仅对疟原虫的线粒体造成损伤,还对疟原虫有更广泛的抑制和杀灭原理,其部分机理如图1,其中血色素是疟原虫吸食红细胞血红蛋白后的代谢产物之一。

(3)疟原虫吸食红细胞血红蛋白主要是为了获取___(单选)。
A.血色素B.氨基酸C.青蒿素D.葡萄糖

(4)据图1推测疟原虫死亡的直接原因体现了___(单选)。
A.血红蛋白为机体输送氧气的作用
B.血色素的激活作用
C.活化青蒿素的结合作用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的作用

陆续有研究发现,现有一些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了耐药性。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探究实验过程如图2,试管1中培养的是从青蒿素疗效不理想的患者身体中获得的疟原虫。

(5)按照现代进化理论,疟原虫进化的单位是___(单选)。
A.疟原虫个体B.疟原虫种群
C.疟原虫的基因D.疟原虫的基因型

(6)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一些操作是___(多选)。
A.从试管1取样到试管2和3之前,需震荡摇匀
B.试管2和3加入的样品体积要相等
C.试管2和3的所有培养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D.试管2和3除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培养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7)从实验结果分析,试管___(1/2/3)的培养基中添加了青蒿素,进一步研究发现,青蒿素耐药性的产生是因疟原虫中K13基因发生突变所致,那么在该试管的疟原虫中,突变K13基因的频率应___(升高/降低/无显著变化)。
(8)尝试阐述试管2和试管3虫体密度变化有所差异的原因___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卷
7 . 杂草是农业生产中一大杀手,对农作物具有直接威胁。过去七十年以来,人们主要依靠除草剂控制杂草。但会导致杂草产生抗性。
(1)在没有除草剂使用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种群_______。(编号选填)
①无敏感性个体                    ②有敏感性个体
③无抗性个体                    ④有抗性个体
(2)抗性杂草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加,相关分析合理的是_______。
A.除草剂的使用选择性保留抗性基因B.杂草的基因产生了抗性的定向突变
C.杂草的抗性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D.抗性杂草和敏感性杂草存在生殖隔离
(3)抗性杂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下列几种策略中,可有效延缓抗性杂草发生的是______。
A.机械除草B.除草剂交替使用
C.人工割草D.提高除草剂使用频率

为应对抗性杂草,科学家利用RNA干扰的原理,开发反义RNA作为分子工具,将其导入杂草细胞,进而抑制抗性基因的作用,过程如图所示,①②表示过程。

(4)图中,过程_________(填图中编号)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
(5)据图可知,RNA干扰技术“干扰”了基因的________。
A.复制B.转录C.逆转录D.翻译
(6)有人对于将RNA干扰技术应用于杂草治理持质疑态度,认为该技术的应用存在潜在弊端。请谈谈你的见解________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学(合格考)模拟试卷
8 . 黄花蒿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其代谢产物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研究发现青蒿素产量与黄花蒿的播种时期有关,下表为我国中部某地不同月份播种的黄花蒿在现蕾期的一些生理指标,其中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每列数据后的字母不同代表有显著差异。
播种月份叶面积指数可溶性糖含量(%)青蒿素产量(kg/公顷)
1月4.17b2.98a41.58a
2月5.24a2.97a42.42a
3月3.82c2.01b28.32b

(1)黄花蒿将无机物合成为可溶性糖的生理过程发生在___(单选)。
A.核糖体B.内质网C.线粒体D.叶绿体

(2)黄花蒿将无机物合成可溶性糖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___(单选)。
A.NADPH的产生与消耗B.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C.五碳化合物的还原D.酶参与催化各反应

(3)1月和2月播种的黄花蒿叶面积指数有显著差异,但可溶性糖含量接近,关于其原因描述较为合理的是___(单选)。
A.1月播种的黄花蒿各生长期环境温度显著高于2月播种的
B.1月播种的黄花蒿各生长期光照时间显著高于2月播种的
C.1月播种的黄花蒿各生长期大气CO2浓度显著高于2月播种的
D.2月播种的黄花蒿叶面积指数大,叶片相互遮盖降低光能利用率

(4)据表1的数据分析,若想从黄花蒿中获取较多的青蒿素,选择播种的最佳时期应为___(编号选填)。
①1月②2月③3月
青蒿素(C15H2O5)溶解性质与叶绿素类似,高于60℃易分解。黄花蒿体内与青蒿素合成相关的部分代谢过程如图,其中IPP、FPP是合成所需反应物和中间产物,ADS和SQS为催化相关反应的酶蛋白。

   

(5)与青蒿素的元素组成相同的物质是___(单选)。
A.ADSB.ADS基因C.核糖D.核酸

(6)从黄花蒿叶片中提取青蒿素,可选择的溶剂为___(水/乙醚),最好选用经处理方式为___(高温烘干/自然晾干/新鲜)的叶片。
(7)据图比较分析ADS和SQS,合理的有___(多选)。
A.二者催化的底物相同
B.二者的分子结构应相同
C.二者的活性中心应有差异
D.二者的活性都会受温度影响

(8)关于ADS基因的描述,正确的是___(单选)。
A.含A、U、G、C四种碱基
B.由两条同向平行的链组成
C.两条链构成双螺旋空间结构
D.是DNA的任意片段

(9)图中能代表转录和翻译的是___(图中编号选填)。在此过程中会发生的是___(单选)。
A.需DNA聚合酶参与转录
B.遵循A与T配对的原则
C.只需提供氨基酸作为原料
D.在核糖体处完成翻译过程
(10)为满足治疗需求,下列方法可提高青蒿素产量的是___(单选)。
A.促进ADS和SQS基因的表达
B.抑制ADS和SQS基因的表达
C.促进ADS基因表达,抑制SQS基因表达
D.促进SQS基因表达,抑制ADS基因表达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卷
9 . 氮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元素,科研工作者对某小麦品种施加不同的供氮量处理,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氮浓度(mmol/L)比叶氮(g/m2叶绿素含量(mg/dm2叶绿体CO2浓度(μmol/mol)净光合速率(μmol/m2/s)
低氮0.20.51.6759
中氮20.952.812515
高氮201.13.080
注:比叶氮表示单位叶面积的氮素的含量
(1)小麦叶肉细胞中发生的物质变化有________(编号选填),能量变化分别有______(编号选填)。叶绿素参与的过程是________(编号选填)。
①CO2→C3②C3→C6③C6→丙酮酸④丙酮酸→CO2⑤NADP+→NADPH⑥光能→活跃的化学能⑦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⑧稳定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⑨活跃的化学能→光能
(2)研究显示,光合色素在不同的光波长下会出现不同的吸收率,如图。用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分光光度计的波长应设定在_______nm(编号选填)。
①430             ②450             ③480             ④649             ⑤665

   

(3)氮素被小麦吸收后,除了可以用于叶绿素的合成,还可以用于合成的物质有_________。
A.蛋白质B.磷脂C.葡萄糖D.核酸

(4)相对于低氮组,中氮组的小麦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中氮组小麦________。
A.叶绿素合成增加B.光合作用酶的活性增强
C.比叶氮的量增加D.叶绿体CO2浓度增加

小麦光合系统中的氮素分配受供氮量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对叶片光合系统中氮素的含量及分配进行了检测,结果如图。

注:叶片氮素可分为光合氮素和非光合氮素;前者包括捕光氮素和羧化氮素
(5)据表和图推测,高氮组的净光合速率与低氮组和中氮组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学(合格考)模拟试卷
10 . 蚕豆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因红细胞膜缺乏正常的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导致红细胞易受损伤而发生破裂溶血,图1为一蚕豆病家系遗传图谱,相关基因用G/g表示。

(1)在进行遗传病调查和分析的活动中,需注意___(多选)。
A.真实地记录数据
B.采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数据
C.进行调查时注重隐私保密
D.应取得被调查者的同意

(2)若要调查蚕豆病的发病率,调查对象应是___(人群/患者家系),若要调查并分析蚕豆病的遗传方式,调查对象应是___(人群/患者家系)。
(3)由图1可知,蚕豆病可能属于___(编号选填)。
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③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④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4)对图1中的家系个体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发现I-2个体无蚕豆病致病基因,据此推测Ⅱ-1个体的基因型应为___(编号选填)。
①GG②GG或Gg③Gg④XGXG⑤XGXG或XGXg⑥XGXg
(5)若I-1和I-2个体再生育一个孩子,孩子患病的概率为___(单选)。
A.0B.1C.1/2D.1/4

(6)Ⅱ-2个体的下列细胞时期会发生XY染色体分离的是___(单选)。
A.造血干细胞分裂后期
B.造血干细胞分裂前期
C.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后期
D.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后期

(7)Ⅱ-2个体从亲代获得的致病基因所经历的传递途径为___(编号选填)。
①I-1初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卵细胞→Ⅱ-2
②I-1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Ⅱ-2
③I-2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极体→精细胞→Ⅱ-2
④I-2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Ⅱ-2
(8)将正常人与蚕豆病患者的红细胞分别和疟原虫一起进行培养,观察到相对于正常人红细胞,蚕豆病患者红细胞内少见寄生活虫,据此推测,在疟疾高发的地区,蚕豆病的发病率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会___(编号选填)。
①较高②较低③无显著差异
对图1中的Ⅱ-2个体的G6PD基因进行碱基检测,并与正常的G6PD基因进行对比,结果如图2,未呈现的部分碱基序列完全相同,涉及的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如表。

密码子UACUAUCUUCGU
氨基酸酪氨酸酪氨酸亮氨酸精氨酸

(9)据图2可知,Ⅱ-2个体G6PD基因发生了两个位点的突变,结合相关信息判断并解释:该个体红细胞易受损伤而发生破裂溶血,是仅仅位点1或位点2突变导致,还是两个位点突变都对其有影响___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