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06 道试题
1 . 郭三堆,被誉为“中国抗虫棉之父”,他带领的团队成功培育出单价、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和三系杂交抗虫棉新品种。该团队经过2年左右的时间成功组建了一个完整的Bt杀虫基因。该基因能控制合成Bt杀虫蛋白,棉铃虫吃下Bt杀虫蛋白后,在其碱性环境的肠胃中迅速释放出核心蛋白,并与害虫肠胃中特殊受体结合,引起肠胃溃烂而死亡。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简称Bt)合成的Bt杀虫蛋白杀死棉铃虫属于______防治,人和其他哺乳动物误食了Bt杀虫蛋白后不会中毒或死亡,原因可能是_______
(2)该团队构建了可表达Bt杀虫蛋白的重组Ti质粒,该质粒的部分结构如图甲所示。

①在构建重组Ti质粒时需要用到的酶是______,目的基因应插入Ti质粒的______
②为了确定Bt基因连接到质粒中且插入方向正确,需要进行PCR检测,______(填“能”或“不能”)选择F1和R1作为引物,理由是_________
(3)该团队将Bt基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连在一起导入棉花细胞中,培育出既产生Bt杀虫蛋白又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双价抗虫棉。图乙是2个基因融合的示意图,P2、P3两种引物的部分区域碱基互补配对是两个基因融合的关键,在设计引物时应把互补配对的碱基序列分别加在P2和P3的______端,得到的第一个Bt-Cpti基因是以引物______延伸的子链互为模板和引物形成的。
2024-05-2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七次月考生物试题
2 . 无义突变是指基因中单个碱基替换导致终止密码子(UAA、UAG、UGA)提前出现,进而使肽链合成提前终止。目前常通过一种人工合成sup-tRNA技术帮助无义突变基因表达出正常的全长肽链,如图甲所示,sup-tRNA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终止密码子时可以将对应氨基酸引入正在合成的肽链中。研究发现番茄长果形是由M基因突变导致的,图乙为两种M基因的cDNA非模板链的部分测序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非模板链中色氨酸对应的位点可由ACC无义突变为ATC
B.sup-tRNA技术能阻止翻译提前终止,但也可能产生分子量过大的异常蛋白质
C.突变体M的M基因突变会造成翻译出的肽链含444个氨基酸
D.sup-tRNA技术可帮助突变体M表达出与野生型相同的全长肽链
3 . 某家系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如图所示,已知两病独立遗传,且控制这两种病的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1/360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用乙病的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设计的探针与Ⅱ4或Ⅲ2进行DNA分子杂交均可判断乙病的遗传方式
C.若不考虑变异,Ⅲ4受精卵形成时周围的两个极体细胞中一定有一个细胞含有乙病的致病基因
D.若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Ⅲ2与一个表型正常的女性婚配,所生子女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366
2024-05-2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七次月考生物试题
4 . mRNA疫苗发挥作用面临着极大难点:其一,如何冲破细胞膜进入靶细胞;其二,进入靶细胞后,如何逃离TLR、NLRs受体的识别,以摆脱还未发挥作用就被降解的命运。为解决这两大难点,科学家常在外源合成的mRNA序列中引入修饰核苷酸5-甲基胞嘧啶(m5C),再用脂质纳米颗粒(LNP)将其包裹起来,经处理后免疫预防作用显著加强。部分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LNP的成分与细胞膜相似,其顺利进入靶细胞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从LNP中释放且没有被降解的mRNA,可作为抗原与图中细胞n共同激活B细胞
C.mRNA疫苗经修饰后可逃离TLR7/8、TLR3、NLRs受体的识别,使免疫预防作用更强
D.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到机体内部,细胞m会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2024-05-2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七次月考生物试题
5 . 如图表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治疗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设想流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据图可知该治疗方法运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有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
B.获得的“A”指的是造血干细胞,能分裂、分化形成血细胞和淋巴细胞
C.iPS细胞是用体细胞诱导形成的多能干细胞,其分化程度高于造血干细胞
D.②处导入基因的目的是诱导体细胞形成iPS细胞,③处导入基因是为了治疗疾病
6 . “渝豆”系列大豆品种是西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种植和重庆丘陵山地复合式种植的主推品种。同学们用“渝豆6号”开展了一些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发现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图A中的箭头为观察到的叶绿体运动方向)。据图可知,叶绿体实际运动方向是_____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2)另一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渝豆6号”根尖临时装片,图B和图C分别是低倍镜和高倍镜下的视野。欲将图B中的甲细胞(已染色)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如图C),经历的操作有________(请用序号和“→”表示)。
①降低镜筒后再提升镜筒②转动转换器③向右上方移动载玻片④向左下方移动载玻片⑤调节粗准焦螺旋⑥调节细准焦螺旋⑦调低亮度⑧调高亮度
(3)根瘤菌与“渝豆6号”根尖细胞共生,根瘤菌与大豆根尖细胞均具有的结构有________(填序号)。
A.细胞壁B.细胞膜C.拟核D.叶绿体E.液泡

(4)为了检测盐胁迫对渝豆6号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将不同发芽阶段的大豆种子子叶用研钵研磨,制备提取液,然后向提取液中滴加________,进行观察。已知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酶(可分解蛋白质产生氨基酸)的活性逐渐增强,据此分析,与对照组相比,盐处理组的紫色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变深,原因可能是________
(5)将等质量的大豆、玉米和花生三种种子浸水萌发,发现大豆的体积变化大于小麦,远大于油菜。三类种子吸胀体积大小与种子中物质的亲水性有关,根据这一实验结果,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亲水性大小依次为________
2024-01-3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生物试题
7 . 细胞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保证细胞间功能的协调。下列关于图1、图2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B.图2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
C.细胞膜功能越复杂,所含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D.图2中甲细胞的细胞膜上无糖蛋白
8 . 学校的生态兴趣小组调查发现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1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狐和兔的数量变化呈现如图2所示的周期性波动。林区居民被革蜱叮咬后易患森林脑炎。

(1)据图1分析,小型鼠与革蜱之间____(填“是”或“不是”)互利共生关系。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____(填“①”“②”或“③”)相似的波动特征。
(2)该林区群落中生存着多种动植物,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____。林区中,狐和兔之间是捕食关系,图2中的曲线____(填“④”或“⑤”)代表的是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若狐的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兔种群增长,那么两种群数量变化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该曲线模型。
(3)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得出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将稀释100倍的酵母菌培养液摇匀后从中吸取少量菌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1mm×0.1mm×1mm)上进行计数。若计数了25个中方格中的5个,共有35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色的有5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活菌密度为____个/mL。图中de时段,导致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的环境因素可能是____。(至少答2点)
(4)我国的酿酒技术已有多年历史。科研人员研究优质酿酒酵母,以筛选出酒精转化率高、酒精耐受力强的菌株。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能将单个微生物分散在平板上,研究人员通常可根据菌落的____(答出2点即可)等特征来初步区分不同种的微生物。若要对菌株进行分离,接种时,在第二次划线时须从第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
9 . 某生物活动小组分别用3种不同浓度的食盐制作泡菜,下图是活动小组记录的亚硝酸盐含量与发酵天数的关系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发酵初期,酵母菌等活动产CO2,水槽内常有气泡产生,发酵中期乳酸菌产CO2较少,气泡减少
B.结果显示食盐浓度过低会导致亚硝酸盐含量过高,传统发酵一般按清水与盐的质量比1:3配制盐水
C.泡菜腌制过程中,腌制时间过长、温度过低和食盐用量过少都可能导致亚硝酸含量增加
D.先用沸水短时间处理白萝卜块,再添加陈泡菜水可以缩短白萝卜制作泡菜的腌制时间
10 . 为研究苹果幼果期去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选取至少具有300个幼果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幼果,3天后测定叶片的CO2固定速率以及蔗糖和淀粉含量。结果如题图1、图2。回答问题:
   
(1)本实验还需设置对照组,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
(2)实验中淀粉含量可用比色法(比色法是通过比较或测量有色物质溶液颜色深度来确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进行测定,其原理是_______: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蔗糖可以进入_______,再通过韧皮部运输到植株各处。
(3)出现图1和图2实验结果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
(4)研究者发现根系也能够从环境中吸收葡萄糖。将苹果树根系分别置于葡萄糖溶液和清水中,检测发现,葡萄糖溶液组根系的X基因表达量和葡萄糖含量均显著高于清水组,研究者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依据实验结果推测:


苹果树根系置于含有13C标记的葡萄糖培养液中

13C标记的CO2处理苹果叶片

根系13C含量(mg)

非根系13C含量(mg)

根系13C含量占比(%)

非根系13C含量占比(%)

野生型

4.7

含量极低

44.24

55.76

X基因过表达

6.2

30.89

69.11

X基因低表达

3.6

46.79

53.21

①X蛋白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系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葡萄糖能提高苹果果实中糖含量的可能机制是__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